1.任何問題都含有三個基本的成分:一是給定條件,這是一組已知的關于問題的條件的描述,即問題的起始狀態;二是要達到的目標,即問題要求的答案或目標狀態;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礙。
2.問題解決的基本特點:(1)具有明確的目的性。總是要達到某個特定的目標狀態;(2)認知性。是通過內在的心理加工實現的;(3)序列性。包含如分析、聯想、比較、推理等一系列的認知操作。
3.問題解決的一般過程:(1)發現問題。問題解決是從發現問題開始的;(2)明確問題。即認清問題的關鍵,要分析問題的要求和條件,找出它們之間的內在關系,確定解決問題的方向;(3)提出假設,就是提出解決問題的可能途徑、方法和策略;(4)檢驗假設,就是通過一定的方法來確定假設是否合乎實際、是否符合科學原理。問題解決各個階段的出現不是簡單的、線式的,而是反復的、交錯的,并可能會出現多次的反復循環。
4.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1)問題的特征。個體解決有關問題時,常常受到問題的類型、呈現的方式等因素的影響;(2)已有的知識經驗。與問題解決有關的經驗越多,解決該問題的可能性也就越大;(3)定勢與功能固著。當在某種情形下需要利用物體的某一潛在功能來解決問題時,功能固著可能起到阻礙的作用。
5.根據創造產品的價值意義不同,創造可以分為真創造和類創造。(1)真創造指產生了具有人類歷史首創性成品的活動。類創造指創造產生的成品并非社會首創,只是對個體而言具有獨創性。(2)已有研究指出,不論是真創造還是類創造,它們所表現出來的思維或認知能力在本質上是相同的。
6.提高學生知識儲備的數量與質量要注意:(1)幫助學生牢固地記憶知識;(2)提供多種變式,促進知識的概括; (3)重視知識問的聯系,建立網絡化結構。
7.教授學生運用策略:(1)結合具體學科,教授思維方法;(2)外化思路,進行顯性教學。
8.促使技能達到自動化水平:(1)將較復雜的技能分解成許多子技能或前提技能,并分別掌握;(2)促進各子技能或前提技能的組合;(3)多次綜合練習,使其達到自動化水平。
9.培養思考問題的習慣:(1)鼓勵學生主動發現問題;(2)鼓勵學生多角度提出假設;(3)鼓勵自我評價與反思。
10.發散思維的基本特征:(1)流暢性。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在規定時間內產生不同觀念的數量的多少;(2)變通性。即靈活性,指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不墨守成規,不鉆牛角尖,能隨機應變,觸類旁通;(3)獨創性。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能獨具慧心,想出不同尋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輩的意見,具有新奇性。
11.智力與創造性的關系:(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創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創造性,也可能有低創造性;(3)低創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創造性者的智商一般不低。
12.高創造性者的個性特征:(1)具有幽默感;(2)有抱負和強烈的動機;(3)能容忍模糊與錯誤;(4)喜歡幻想;(5)具有強烈的好奇心;(6)具有獨立性。
13.環境因素指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1)創造性比智力更易受到環境的影響;(2)溫暖、融洽和民主的家庭氛圍,對子女創造性發展十分重要;(3)學校教育中過分強調紀律和規范,缺乏自由和開放氣氛也會妨礙學生創造性的發展:(4)社會文化中過分強調社會規范,因循守舊,不敢探索那些有可能失敗
的未知事物,也會限制個體創造性的發展。
14.教師應該做到:(1)給學生應有的信任;(2)減少不必要的規定;(3)不作評判;(4)對學生表示誠懇的支持;⑤提供某些集體情境讓學生體驗到自我價值感、對集體的歸屬感和個人能力感。
15.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1)保護好奇心;(2)接受學生的想法,解除個體對答錯問題的恐懼心理;(3)重視學生與眾不同的見解和觀點,鼓勵獨立性和創新精神;(4)給學生提供具有創造性的榜樣。
16.創造性的思維策略訓練包括:(1)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2)發散思維訓練;(3)學會容忍模糊性;(4)推測與假設訓練;(5)自我設計訓練;(6)頭腦風暴訓練。
特別推薦:
2012年教育心理學考試各章節重點提示及章節習題(中小學通用)
2012年考試大-教師資格站“考試應用”,免費體驗中 ![]() | ||
在線模考 |
模擬試題、章節習題、真題、預測試卷等各種試題免費做! | |
報考訂閱 |
第一時間了解報名時間、報名入口、成績查詢等考試報考. | |
我的課程 |
隨時隨地學習,2012年HD高清課件全新上線,48小時免費試聽. | |
你問我答 |
對模考試題有疑問,或者在課程學習中遇到問題,都可以提問. | |
考試應用功能不斷添加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