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論述題
1.在課堂中協調好正式群體和非正式群體的關系:(1)要不斷鞏固和發展正式群體,使班內學生之間形成共同的目標和利益關系,產生共同遵守的群體規范,并以此協調大家的行動,滿足成員的歸屬需要和彼此之間相互認同,從而使班級成為堅強的集體;(2)要正確對待非正式群體。對于積極型的非正式群體,應該支持和保護;對于中間型的非正式群體,要持慎重態度,積極引導,聯絡感情,加強班級目標導向;對于消極的非正式群體,要教育、爭取、引導和改造;而對于破壞型的非正式群體,則要依據校規和法律,給予必要的制裁。
2.提高群體凝聚力要:(1)了解已有凝聚力的強度情況;(2)努力提高學生個體目標與群體目標的一致性;(3)引導所有的學生在情感上加入群體,形成歸屬感;(4)促使學生在一些重大事件和原則性問題上達成共同的認識和評價,形成認同感;(5)當學生表現出符合群體規范和群體期待的行為時,就給予贊許與鼓勵,使其行為因強化而鞏固,形成力量感。
3.課堂氣氛是教學情境中的心理成分。課堂氣氛指課堂里某些占優勢的態度與情感綜合狀態。我國學者根據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來的注意、情感、意志、定勢與思維等狀態水平,可以將課堂氣氛分為積極的、消極的和對抗的三種形式。
創造良好課堂氣氛的條件:(1)教師的領導方式。在民主式領導的課堂里,師生之間相互尊重,積極配合,易形成師生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積極課堂氣氛;(2)教師的移情。教師要有體察學生情感反應的能力,使自己在情感上和理智上都能處于學生的地位,多為學生著想;(3)教師的期望。教師的期望可能對學生產生良好的自我實現預言效應,促使學生向好的方向發展,并形成和諧的課堂氣氛;(4)教師的焦慮。教師對教學能力和知識水平的自我評估,常常使其感受到對自尊心的威脅而產生焦慮。中等焦慮水平,有利于教師的水平和能力的充分發揮。
4.課堂紀律是指對學生課堂行為所施加的外部準則與控制。課堂紀律具有以下四種主要的功能:(1)有助于學生社會化。它使學生了解在各種場合受贊同或默許的行為準則,懂得個人行為所依據的價值標準;(2)有助于學生人格的成熟。它使學生在遵守社會規范和要求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獨立、自信、自我控制、忍受挫折等人格品質;(3)有助于學生接受道德準則,并形成道德義務感,使學生能自覺地遵守道德規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4)有助于學生上課時情緒穩定,使學生的行為有所遵循,不至于因為對自己行為的迷惑、擔心而產生焦慮。
根據課堂紀律形成的原因,把課堂紀律劃分為四種類型:(1)教師促成的紀律。是在教師操縱、組織、安排、規定和維護的標準下,所形成的紀律;(2)集體促成的紀律。指同班集體形成的行為規范與準則要求;(3)任務促成的紀律。指某些學習任務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因而對別的事情置之不理;(4)自我促成的紀律。也稱“自覺紀律”,即自律。
維持課堂學習秩序的基本策略有:(1)維持學生學習的注意和興趣;(2)非言語線索的運用。運用非言語線索,比如一個眼色或一個手勢,既可控制不當行為的產生,又不影響課堂教學秩序;(3)有選擇地強化正當行為;(4)贊揚其他學生。有些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表現出不當行為,一般地說,教師不必去理會他,可以采取贊揚其他學生的策略,選擇他鄰座的同學或他最要好同學的行為表現加以贊揚,這樣做可使行為不當的學生受到暗示和控制;(5)正確處理學生的違紀行為。一般來說,處理學生違紀行為應該以說服教育,促進學生自省為主。但在學生出現違紀行為時,可以視情節嚴重的程度,兼顧學生的個體差異實施恰當懲罰。
5.心理學的有關研究將個體接受紀律的發展過程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1)強制階段(0~6歲)。在這一階段,由于兒童年齡很小,不懂得紀律約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可以主要使用強制方法來約束他們。
(2)強化階段(6~9歲)。這一階段的兒童開始知道行為后果對自己的影響,已經學會根據自己的需要來判斷事物了。對這個階段的兒童使用強化的方式最有效。因此,教師的表揚和批評、班級或全校的評比、獎勵都是十分有效的。
(3)遵從集體階段(9~16歲)。這一階段的兒童群體歸屬意識形成,開始認識到集體與自己的關系,產生集體榮譽感,十分看重集體榮譽。因此,可以利用集體作為強化的手段,用集體榮譽、集體要求來約束兒童的行為,使其遵守紀律。
(4)服從法律和權威階段(16~成年)。在這一水平上,學生開始懂得約束的必要性。這時是教給學生自我管理的最佳時機。
(5)民主平等階段(成年)。這一階段是紀律約束發展的最高級的階段。對待不同發展階段的學生,教師對待學生紀律問題的方式方法也應不同。
6.在課堂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問題行為的表現者。學生問題行為的形成原因,有以下六個方面:(1)適應不良。是指學生人格的適應不良,即不能很好地根據環境的要求改變自己,或學生不能積極作用于環境并改造環境,由此產生各種情緒上的干擾;(2)厭煩。即對課堂教學活動不感興趣,成績較差的,根本無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去,這種情況下很容易出現問題行為; (3)挫折與緊張。學校生活中受到的挫折,與教師和學生的關系不好,都可能引起學生問題;(4)尋求注意與地位。有的學生學習差,又沒有其他方面的特長,在班里他們得不到任何人的重視或認可,得不到任何獎勵的機會。由于認可需要不能從正當的途徑得到滿足,于是他們寧愿鬧事,受譴責甚至懲罰,也要以此來求得教師和同學的注意,贏得自己在班級中的地位;(5)過度活動。過度活動的學生在課堂中也容易對于無關刺激做出反應,注意力無法集中,行為沖動等,從而造成問題行為;(6)性別差異等。課堂教學中問題行為的產生,在性別上有差異。一般地講,男生的問題行為比女生要多一些。
7.課堂中學生的問題行為,是指學生不能遵守公認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標準,不能正常與人交往和參與學習的行為。課堂問題行為產生的主要原因:(1)教師的教育失策。主要表現為:指導思想的錯誤;管理的失范;教學的偏差等;(2)學生的身心因素。表現在:第一,一般男生的問題行為特別是外顯性的問題行為多于女生;第二,學生生理上的障礙容易使其產生問題行為;第三,心理缺失也是構成學生問題行為的重要原因;(3)環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大眾媒體、課堂內部環境等方面。對于學生課堂中的問題行為,應以預防為主,引導和促進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幫助學生適應課堂環境,逐漸減少問題行為的發生。對于課堂中的問題行為處置應采取以下措施:(1)制訂適宜的教學計劃。教學計劃中的教學目的、內容和方法必須適合學生的程度或水平,使學生通過學習能取得較滿意的成績,提高其自信心和自尊心;(2)幫助學生調整學習的認知結構。教師在每引人一個新的問題時,必須交代清楚教學內容的來龍去脈,新知識與舊知識的聯系,使學生做到心中有數,而不至于緊張;(3)給予精確而嚴格的指導。指導應包括學生做什么、為什么做、怎樣做、怎樣獲得幫助,以及完成作業后干什么、完成作業需要多少時間,不能按指定時間完成時怎么辦等,這樣使學生得到足夠的信息。教師積極地回答學生的問題非常重要,能使學生體驗到一種安全、支持的氣氛;(4)建立良好的教學秩序。教學應該在愉快、和諧、有序的氣氛中進行,這樣才能使教師和學生的情緒處在平靜狀態,思維處于活躍狀態,才會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5)行為矯正與心理輔導。行為矯正是強化學生的良好行為,排除不良行為的一種方法。心理輔導主要通過改變學生的認識、信念、價值觀、道德觀來改變學生的外部行為;(6)協調伙伴關系。為問題行為的學生創設良好的人際環境,使他們能在班集體中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積極作用,這樣,可以提高他們的自信心,提高他們在班級中的地位。同時,還要制止學生中對他們的傷害行為;(7)與家長合作。教師必須主動地與家長合作,互通信息,共同配合,采取有效措施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促進學生積極行為的發展
8.(1)課堂管理就是教師通過協調課堂內教師、學生和課堂情境三者之間的關系,從而有效地實現預定教學目標的過程。一般認為,有效的課堂管理應達到三個目標:①爭取更多的時問用于學習;②爭取更多的學生投人學習;③幫助學生自我管理;(2)影響課堂管理的因素有:①教師的領導方式;②班集體規模;③班集體的性質;④對教師的期望;(3)通過深入了解班級的特點,采取符合班級學生意愿的領導方式,在課堂管理中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①明察秋毫,要求教師盡量避免被少數幾個學生所吸引或只與少數學生交流;②一心多用,同時跟蹤和監督幾個活動;③整體關注,調動盡量多的學生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來,讓每個學生都有事可做;④變換管理,靈活地采用多種多樣的手段使學生順利從一種活動過渡到另一種活動。
特別推薦:
2012年教育心理學考試各章節重點提示及章節習題(中小學通用)
2012年考試大-教師資格站“考試應用”,免費體驗中 ![]() | ||
在線模考 |
模擬試題、章節習題、真題、預測試卷等各種試題免費做! | |
報考訂閱 |
第一時間了解報名時間、報名入口、成績查詢等考試報考. | |
我的課程 |
隨時隨地學習,2012年HD高清課件全新上線,48小時免費試聽. | |
你問我答 |
對模考試題有疑問,或者在課程學習中遇到問題,都可以提問. | |
考試應用功能不斷添加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