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要點】
歸因是指人們對他人或自己的行為結果進行分析,推論這些行為原因的過程。歸因理論的指導原則和基本假設就是:尋求理解是行為的基本動因,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韋蚋認為,學生在對自己的成功和失敗進行歸因時通常會歸于能力、努力、任務難度和運氣這四種主要原因。并且,學生的歸因過程主要是按照控制源、穩定性、可控性三個維度來進行。
根據控制源維度,可將原因分成內部和外部的;根據穩定性維度,可將原因分成穩定和不穩定的;根據可控性維度,又可將原因分成可控的和不可控的。
韋納認為,每一維度時動機都有重要的影響。控制點維度與個體成敗的情緒體驗有關。穩定性維度與個體時未來成敗的期望有關。可控性維度既與情緒體驗有關,又與對未來成敗預期有關。
一個總是失敗并把失敗歸于內部的、穩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學生會形成一種習得性無助的自我感覺。習得性無助是當個體感到無論做什么事情都不會時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產生影響時所體驗到的一種抑郁狀態。
根據歸因理論。學生將成敗歸因于努力比歸因于能力會產生更強烈的情緒體驗。努力而成功,體驗到愉快;不努力而失敗,體驗到羞愧;努力而失敗,也應受到鼓勵。因此,教師在給予獎勵時,不僅要考慮學生的學習結果,而且要聯系其學習進步與努力程度狀況來看,強調內部、穩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在學生付出同樣努力時,對能力低的學生應給予更多的獎勵。對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給以最高評價,時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則給以最低評價,以此引導學生進行正確歸因。
17.體是如何理解教學過程在本質上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這一觀點的?依據教學過程這一本質特征.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答案要點】
(1)教學認識是學生的認識,學生是教學認識中的主體;
(2)教學認識是間接性的認識,學生學習的知識不是親身得來的,而是現成的前人認識成果。主要表現為書本知識;
(3)教學認識是有領導的認識,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的認識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
(4)教學認識是教育性的認識,學生在認識中不僅掌握知識,而且他們的各種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也經歷著變化。
依據這些特征,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的問越是:
(1)必須考慮學生現有的認識水平,不應該從成人的認識水平出發去進行教學;
(2)由于是間接性知識,教師在教學中要理論聯系實際;
(3)由于是有領導的認識,必須發揮教師在教舉中的主導作用;
(4)由于是教育性的認識。教師必須充分發揮教學的教育性功能。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