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判斷題
1.× 【解析】常思考這樣問題的教師還處在關注生存階段。
2.× 【解析】題干所述為規則學習,指學習兩個或兩個以上概念之間的關系。
3.× 【解析】當新情境與定勢一致時,定勢對解決問題起促進作用;反之,則起阻礙作用。
4.× 【解析】建構主義認為,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
5.√ 【解析】學習期待是靜態的,而誘因是報考的,它將靜態的期待轉換成為目標。所以,學習期待就其作用而言就是學習的誘因。 ’
6.× 【解析】通過綜合歸納獲得意義的學習是上位學習。
7.√ 【解析】反復閱讀結合嘗試背誦可及時發現學習中的薄弱點,從而在重復學習時有針對性地加強薄弱點的學習。
8.× 【解析】單獨孤立地進行的創造性思維訓練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有效的創造性思維訓練應與各學科教學相結合。
9.× 【解析】技能是在后天不斷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與完善的,而不是通過遺傳得來的。
10.× 【解析】懲罰不等于體罰,必須嚴格避免體罰。
11.× 【解析】二者是相對的,同樣一種問題解決的方式,對甲可能屬于常規性的,對乙可能就是創造性的。
12.× 【解析】態度是通過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并非天生的。
13.× 【解析】大多數人都有過強迫觀念,但只有當它干擾了我們的正常生活時,才是神經癥的表現。
14.× 【解析】因為事實性的問題不能靠知識經驗和思維加以推理,因此對這些問題應給予直接指導。
15.× 【解析】非正式群體對個體的影響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主要取決于非正式群體的性質以及與正式群體的目標一致程度。
16.√ 【解析】二者都要求教師對學生的行為進行判斷,可以在觀察過程中或結束后使用。但二者的評價標準不同,檢查單只需要做定性的判斷,而等級評價量表要做定量的判斷。
17.× 【解析】闡述規則時,新教師往往是含糊其辭的。
18.× 【解析】教育心理學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
19.× 【解析】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是2歲,4~5是學習書面語言的關鍵期。
20.× 【解析】導致有機體行為變化的原因除學習外,還有疾病、疲勞等其他原因。
四、情景題
(一)
1.B 【解析】吉爾福特認為創造性思維的核心是發散思維。
2.AB 【解析】C項是思維缺乏批判性的表現,D項反映了個體思維的深刻性。
3.CD 【解析】A項錯誤,智力水平高,創造性可能高也可能低;B項錯誤,創造性強,智商應高于一般水平。
4.ABD 【解析】在教育教學中,應當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重視非邏輯思維的培養,多進行創造性思維訓練。
(二)
1.A 【解析】記憶規律是先快后慢,不均衡。
2.ABCD 【解析】影響遺忘進程的因素包括識記的時間、材料的性質、材料的位置及學習程度。
3.ABCD 【解析】及時復習、分散復習、適當過度學刁和多種感官相互協調有利于提高復習的效率。
4.ABCD 【解析】學習策略的訓練遵循主體性原則、內化性原則、特定性原則、生成性原則和有效的監控原則。
您還可以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