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考試有很多教育學心理學人物,他們的地位或觀點存在相似之處,做題時很容易混淆。下面整理了11對易混淆人物,并對易混淆點進行了標識,推薦收藏哦!
1、孟子 VS 荀子
孟子:性善論,內發論(個體身心發展的誘因)。
荀子:性惡論,外鑠論(個體身心發展的誘因)。
2、培根VS夸美紐斯
培根:首次提出教育學應該作為一門獨立學科。
夸美紐斯:著作《大教學論》標志著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口訣:培根首提出,夸美來實現
3、夸美紐斯VS赫爾巴特
夸美紐斯是“教育學之父”,其《大教學論》成書于1632年,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學著作。
赫爾巴特是“科學/規范教育學之父”,其《普通教育學》成書于1806年,是現代第一本教育學著作。
4、亞里士多德 VS 蘇霍姆林斯基
亞里士多德:提倡對兒童進行和諧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思想淵源。
蘇霍姆林斯基:系統闡述全面和諧教育思想。
5、赫爾巴特VS杜威
赫爾巴特:傳統教育學代表人物,其三中心包括教師中心、教材中心和課堂中心。
杜威:現代教育學代表人物,其三中心包括學生(兒童)中心、活動中心和經驗中心。
6、赫爾巴特VS裴斯泰洛齊
赫爾巴特:教育學的理論基礎為倫理學和心理學,因此常說將心理學引入教育學的第一人是赫爾巴特。
裴斯泰洛齊: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學化主張”。
7、杜威VS陶行知
杜威的思想包括: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從做中學等。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包括: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8、盧梭 VS 杜威
盧梭:第一次發現兒童。
杜威:以兒童為中心。
9、凱洛夫 VS 克魯普斯卡亞
凱洛夫:著作《教育學》,世界上第一本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著作。
克魯普斯卡亞:著作《國民教育與民主制度》,最早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探討教育學問題的教育學著作。
10、奧蘇貝爾 VS 布魯納
奧蘇貝爾:提出有意義學習,學習的方式為接受學習。
布魯納:提出結構主義教學理論,倡導發現式學習。
11、皮亞杰 VS 科爾伯格
皮亞杰:道德發展階段理論為前道德階段、權威階段、可逆性階段、公正階段。
科爾伯格:三水平(前習俗水平,習俗水平,后習俗水平);六階段(懲罰與服從定向階段、相對功利道德定向階段、尋求認可階段(好孩子階段)、遵守法規和秩序定向階段,社會契約定向階段,普遍倫理定向階段。
小試牛刀
1、倡導經驗課程,并主張以主動作業形式實施這種課程的教育家是( )。
A.盧梭
B.杜威
C.泰勒
D.布魯納
答案:B
解析:杜威主張以活動性、經驗性的主動作業來取代傳統的書本式教材,即活動課程(又稱為經驗課程)。A項盧梭主張自然主義教育,認為教育目的是培養自然人而不是培養公民。C項泰勒是美國課程評價專家。D項布魯納提出了結構主義教學理論。強調必須使學生學習一門學科的基本結構,倡導發現式學習。故本題選B。
2、在西方近現代教育史上,被認為最先發現“兒童”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盧梭
C.康德
D.洛克
答案:B
解析:盧梭在《愛彌兒》里最早提出不要把兒童當做“小大人”,他被認為是最先發現了“兒童” 的教育家。杜威是兒童為中學。
延伸閱讀:
零基礎如何備考?233網校零基礎取證班購課即送教材,5大基礎班級教學,給您備考指路,免費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