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科目二選擇題喜歡考教育類名言,具體的出題方式為:題干(教育類文言文)+問題(體現了哪個教育類觀點),難度并不大,但正確率一般,很多同學的難點在于對文言文的理解(語文功底較差),所以在學習的時候,要把原句+譯文+觀點一起閱讀。下面給各位小伙伴整理了教育類文言文經典32句,可以囊括80%以上的類似考點,推薦收藏哦!
一、《論語》
原句 | 譯文 | 觀點 |
有教無類 | 不分貴賤賢愚,對各類人都可以進行教育 | 教育面向全體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望文生義,迷惑而無所得,只是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 學習與思考相結合 |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 | 啟發性教學原則 |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 先天的純真本性,是接近的,而后天養成的習性,互相之間差異甚大 | 后天環境對人的發展的作用 |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 君子有三種事情應引以為戒:年少的時候,血氣還不成熟,要戒除對萬事萬物的誘惑;等到身體成熟了,血氣方剛,要戒除與人爭斗;等到老年,血氣已經衰弱了,要戒除貪得無厭。 | 人身心發展的階段性 |
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也
| 上等的智者和最下等的愚笨之人,是最難以改變的。 | 先天遺傳對人的發展的作用 |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 老師善于一步一步地誘導我,用各種典籍來豐富我的知識,又用各種禮節來約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 | 循序漸進教學原則 |
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 | 學過的內容經常對其進行練習、溫習舊知識從而得知新的理解與體會。 | 鞏固性教學原則 |
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 若自身不端正,即使發布命令,老百姓也不會服從。 | 教師勞動的特點:示范性 德育方法:榜樣示范法 教師職業道德:為人師表 |
二、《學記》
原句 | 譯文 | 觀點 |
化民成俗,其必由學;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 建設國家,管理公眾事務,教育為最優先、最重要的事情;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風俗習慣,一定要從教育入手。 | 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與政治的關系 |
君子之教,喻也 | 高明的教師善于用啟發的方法教育學生。 | 啟發誘導原則 |
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 引導學生而不要牽著學生走,要鼓勵學生而不要壓抑們,要指導學生學習門徑,而不是代替學生作出結論。 | |
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藏息相輔
| 大學的教育活動,按時令進行,各有正式課業;休息的時候,也有課外作業,把教師的講解要與個人的理解相結合才能消化知識。 | 課內外結合原則 |
學不躐等;雜施而不孫,則壞亂不修;不陵節而施
| 學不躐等:學習不能超越次第,應循序漸進。 雜施而不孫,則壞亂不修:教師雜亂地施教,學生不按順序學習,會使學生頭腦混亂不知所措。 不陵節而施:不能超過學習者的自身接受能力而進行育。 | 循序漸進原則 |
學者有四失, 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 學習的人常會出現四種不足之處:有的人貪多求快,囫圇吞棗;有的人蜻蜓點水,淺嘗輒止;有的人急于求成,專找捷徑;有的人畏首畏展,遇難即止。這四種毛病,心思沒有完全相同的。教書的人知道了這些人的心思,才能對癥下藥,糾正這類毛病。 | 長善救失原則 |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通過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過教人才能感到惑。 | 教學相長原則 |
當其可之謂時 | 在適當的時機進行教育,叫做及時。 | 及時施教原則 |
禁于未發之謂豫 | 在一切邪惡的念頭未發生前,就用禮來教育,來約束禁止。 | 預防性原則 |
相觀而善之謂摩 | 學習中要相互觀摩,相互學習,取長補短。 | 互相觀摩原則 |
三、《孟子》
原句 | 譯文 | 觀點 |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 得到天下的英才來教導他們 | 最早把“教”和“育”連在一起 |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 即使有一種天下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沒有能夠生長的。 | 學習要持之以恒 |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 所以上天將要降落重大責任在這樣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顛倒錯亂,總不如意,通過那些來使他的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 | 德育方法:鍛煉法 |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同情心是仁的開端,羞恥心是義的開端,謙讓心是禮的開端,是非心是智的開端。 | 性善論 |
四、《荀子》
原句 | 譯文 | 觀點 |
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 | 人的本性,一生下來就有喜歡財利之心,一生下來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一生下來就有耳朵、眼睛的貪欲,有喜歡音樂、美色的本能 | 性惡論
|
化性起偽 | 變化先天的本性,興起后天的人為 | 教育的作用 |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 蓬草長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 | 后天環境對人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 | 說聽到比沒聽到好,見到比聽到好 | 直觀性教學原則 |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 沒有小步的積累,是不可能走完千里路的,沒有小河的集聚,就不會有大海 | 循序漸進教學原則
|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 君子廣泛地學習,并且經常把學到的東西拿來檢查自己的言行,遇到事情就可以不糊涂,行為也就沒有過失 | 德育方法:個人修養法 |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 木材經墨線劃過(斧鋸加工)就直了,金屬刀劍拿到磨刀石上(磨過)就鋒利了 | 后天環境對人的身心發展的作用 |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不乎四體,行乎動靜 | 君子作學問,是把所學的聽入耳中,記在心中,融會貫通到整個身心,表現在一舉一動上 | 知行統一 |
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尊嚴而憚,可以為師;耆老而信,可以為師;誦說而不陵不犯,可以為師;知微而論,可以為師。 | 為師的四個條件有尊嚴的威信;豐富的閱歷和崇高的信仰;講授知識有條理;善于闡發微言大義。 | 教師專業發展的要求 |
小試牛刀
“藏息相輔”即主張( )。
A. 教與學相結合
B. 學與思相結合
C. 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D. 教學與勞動相結合
答案:C
解析:出自于《學記》,“藏”,通內臟的“臟”,“息”是指呼吸的氣息。比喻教學中,要堅持課內教學與課外教學相結合,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延伸閱讀:
零基礎如何備考?233網校零基礎取證班購課即送教材,5大基礎班級教學,給您備考指路,免費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