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群體規范
1.群體規范的含義及種類
群體規范是約束群體內成員的行為準則,包括成文的正式規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規范。
2.群體規范的形成原因及形成階段
非正式規范的形成是成員們約定俗成的結果,受模仿、暗示和順從等心理因素的制約+。正式規范是有目的、有計劃地教育的結果。
美國專家謝里夫的研究表明,群體規范的形成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相互影響階段,每個成員發表自己對某一事物的評價與判斷。第二階段是出現一種占優勢的意見。第三階段,由于趨同傾向而導致評價、判斷和相應行為上的一致性。
3.群體規范的負面影響
群體規范會形成群體壓力,對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產生極大的影響。在群體壓力下,成員有可能放棄自已的意見而采取與大多數人一致的行為,這就是從眾。
4.從眾現象的原因
一是人們往往相信大多數人的意見是正確的,覺得別人提供的信息將有助于他。二是個人為了避免他人的非議或排斥,避免受孤立。
(三)課堂氣氛
1.課堂氣氛的含義
課堂氣氛作為教學過程的軟情境,它通常是指課堂里某些占優勢的態度與情感的綜合狀態。
2.課堂氣氛的類型
在通常情況下.課堂氣氛可以分成積極的、消極的和對抗
的三種類型。積極的課堂氣氛是恬靜與活躍、熱烈而深沉、寬松與嚴謹的有機統一。消極的課堂氣氛通常以緊張拘謹、心不在焉、反應遲鈍為基本特征。而對抗的課堂氣氛則是失控的氣氛、學生過度興奮、各行其是、隨便插嘴、故意搗亂。
3.影響課堂氣氛的因素
教師的領導方式、教師對學生的期望以及教師的情緒狀態便成為影響課堂氣氛的主要因素。
教師的領導方式是教師用來行使權力與發揮其領導作用的行為方式。勒溫曾在1939年將教師的領導方式分為集權型、民主型和放任型等三種類型。其中民主型的課堂氣氛最佳。
教師期望通過四種途徑影響課堂氣氛。第一是接受。教師通過接受學生意見的程度,為不同學生創造不同的社會情緒氣氛。第二是反饋。教師通過輸入信息的數量、交往頻率、目光注視、贊揚和
批評等向不同期望的學生提供不同的反饋。第三是輸入。考$試\大\教師向不同期望的學生提供難度不同、數量不等的學習材料,對問題做出程度不同的說明、解釋、提醒或暗示。第四是輸出。教師允許學生提問和回答問題,聽取學生回答問題的耐心程度等等。
教師的積極情緒狀態往往會投射到學生身上,使教師與學生的意圖、觀點和情感連結起來,從而在師生間產生共鳴性的情感反應,有利于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
(四)課堂里的人際交往與人際關系
1.含義
人際交往是教師和學生在課堂里傳遞信息、溝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過程。語言符號系統和非語言符號系統是主要的人際交往工具。
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在相互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心理關系或心理距離。
2.影響學生人際關系的因素
(1)相似性因素:相似度越低,人際關系越容易疏遠。
(2)接近性因素:空間距離的接近對發展相互關系能起到促進作用,但要有一定的“度”。
(3)補償性因素:補償包括獲得別人肯定、同情、勉勵、援助等。
(4)儀表因素。
3.課堂里主要的人際關系
(1)吸引與排斥
人際吸引是指交往雙方出現相互親近的現象,它以認知協調、情感和諧及行動一致為特征;人際排斥則是交往雙方出現關系極不融洽、相互疏遠的現象,以認知失調、情感沖突和行動對抗為特征。
距離的遠近、交往的頻率、態度的相似性、個性的互補性以及外形等因素是影響人際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課堂管理必須重視課堂里的被嫌棄者和被孤立者。
(2)合作與競爭
合作是指學生們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學習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項任務的過程。合作是實現課堂管理促進功能的必要條件。
競爭指個體或群體充分實現自身的潛能,力爭按優勝標準使自己的成績超過對手的過程。
競爭的優缺點:適量和適度的競爭,不但不會影響學生問的人際關系,而且還會提高學習和工作的效率。但是,競爭就有可能使一部分學生過度緊張和焦慮,容易忽視活動的內在
價值和創造性。
競爭與合作是對立統一的,它們都以能否滿足各自的利益為轉移。有效的-課堂管理應該協調合作與競爭的關系,使兩者相輔相成,成為實現促進功能的有益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