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訓練試題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c[解析]教師的人格特征與職業成就密切相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師的熱心和同情心.還有教師富于激勵和想象的傾向性。
2.C[解析]盡管教師的表揚次數與學生的成績之間未發現明確的關系。但教師的批評或不贊揚與學生的成績之間卻存在著負相關。
3.C[解析]略。
4.B[解析]略。
5.B[解析]題干為教師的威信的含義。
6.D[解析]教師威信實質反映了一種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具有積極肯定意義的人際關系的反映。
7.c[解析]教師的成長歷程分為三個階段.其中關注生存為第一階段。
8.C[解析]教師的成長第三階段為關注學生階段,能否自覺關注學生是衡量一個教師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
9.D[解析]教師布置作業時應注重考查學生多方面的知識。
10.B[解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當了多種角色,如
“家長代理人”“知識傳授者”“學生楷模”“心理調節者”
等。而教師被人們譽為“靈魂的工程師”,這說明教師扮
演了“知識傳授者”的角色,故選B。
11.D[解析]略。
12.D[解析]最初應用在國際象棋、物理、數學、醫學
等研究領域,后被應用于研究教師的認知。
二、多項選擇題
1.ABCE[解析]布魯巴奇在1994年提出反思日記、詳細描述、交流討論、行動研究四種反思方法。
2.ABCDE[解析]教師成長與發展的其中一條基本途徑是進行專門訓練,將“有效的教學策略”教給教師。
3.ABDE[解析]C不屬于特殊的能力。
4.ABCDE[解析]在實際教育情境里.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并不一定會發生自我應驗的預言效應,取決于教師和學生多方面的心理因素。
5.ABE[解析]略。
三、填空題
1.角色認同;角色信念
2.教師威信
3.人格影響
4.微格教學
5.福勒;布朗
6.專家
7.學生的行為
8.教育機智
9.完善的技能訓練;科學的自我反思
10.師范教育;實踐訓練
11.組織化;非組織化;組織化;組織化
12.科頓
13.才能;品德
14.微格教學
15.個體性
四、名詞解釋
1.角色沖突:指圍繞角色目標而產生的相互排斥相互妨礙的斗爭。
2.教師的角色形成:指個體逐步認識到教師的職業角色及相應要求,通過實踐將社會對教師的角色期待予以內化.形成相應的心理特征和能力的過程。
3.教師人格:以教師角色為其重要的社會角色的教師主體,在其生理素質的基礎上,在履行角色責任和義務中自覺形成的相應的和相對的心理特征的總和。
4.反思性實踐:反思性實踐又稱反思性教學,這是“一種思考教育問題的方式,要求教師具有作出理性選擇并對這些選擇承擔責任的能力。”
五、簡答題
[答案要點]
1.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師要充當知識傳授者、團體的領導者、模范公民、紀律的維護者、家長的代理人、親密朋友、心理輔導者等多種角色。
(1)如果學生把教師看成是家長代理人.他們希望教師具有仁慈、體諒、耐心、溫和、親切、易接近等特征。
(2)如果學生把教師看成是知識傳授者,他們希望教師具有精通教學業務、興趣廣泛、知識淵博、語言明了等特征。
(3)如果學生把教師看成是團體領導者和紀律維護人,他們希望教師表現出公正、民主、合作、處事有伸縮性等特征。
(4)如果學生把教師看成是模范公民。則要求教師言行一致、幽默、開朗、直爽、守紀律等。
(5)如果學生將教師看成是朋友、心理輔導者,則希望教師表現出同情、理解、真誠、關心、值得信賴等。
2.教師的威信就是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譽,是一種可以使教師對學生施加的影響產生積極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教師威信的形成過程.一般說是由“不自覺威信”向“自覺威信”發展。新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是有一定吸引力的。是有一定威信的。但這種威信是短暫的“不自覺威信”。隨著學生對教師德才方面逐漸了解,師生之間情感的日益加深和融洽.教師的威信就由“不自覺威信”發展成為“自覺威信”了,這才算是真正的
威信。
教師威信的建立途徑主要有:①培養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質;②培養良好的認知能力和性格特征;③注重良好儀表、風度和行為習慣的養成;④給學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⑤做學生的朋友與知己。
3.(1)社會期望角色與教師實際角色的矛盾;(2)角色勞動艱辛與待遇偏低的矛盾;(3)主觀高期望與工作實際效果的矛盾;(4)教師勞動的個體性協作性的矛盾。
4.(1)充實提高、自勉自慰;(2)期望適度、不斷成功;(3)情緒樂觀、充滿師愛;(4)寬以待人、樂交善處。
六、論述題
[答案要點]
1.從一名新教師成長為一名合格教師有一個過程,教師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所關注的問題不同。福勒和布朗根據教師的需要和不同時期所關注的焦點問題.把教師的成長劃分為關注生存、關注情境和關注學生等三個階段。第一,關注生存階段。處于這一階段一般是新教師,他們非常關注自己的生存適應性,都想成為一個良好的課堂管理者。第二,關注情境階段。在此階段教師關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課的內容,一般總是關心諸如班級的大小、時間的壓力和備課材料是否充分等與教學情境有關的問題。第三,關注學生階段。教師將考慮學
生的個別差異,認識到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有不同的需要,能否自覺關注學生是衡量一個教師是否成長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教師成長與發展的基本途徑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通過師范教育培養新教師作為教師隊伍的補充,另一方面是通過實踐訓練提高在職教師。具
體途徑有:第一,觀摩和分析優秀教師的教學活動。課堂教學觀摩可分為組織化觀摩和非組織化觀摩。通過觀摩分析,學習優秀教師駕馭專業知識,進行教學管理,調動學生積極性等方面的教育機智和教學能力。第二,開展微格教學。微格教學指以少數的學生為對象,在較
短的時間內(5~20分鐘),嘗試做小型的課堂教學.可以把這種教學過程攝制成錄像,課后再進行分析。第三,進行專門訓練。專家教師所具有的教學常規和教學策略是可以教給新教師的,新教師掌握這些知識后,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其教學。第四,反思教學經驗。對教學
經驗的反思,又稱反思性實踐或反思性教學.這是“一種思考教育問題的方式,要求教師具有作出理性選擇并對這些選擇承擔責任的能力”。波斯納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公式:經驗+反思一成長。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如果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發展將大受限制。
2.根據研究結果,專家型教師和新教師在課前計劃、課堂教學過程和課后教學評價三個方面都存在差異。第一,課時計劃的差異。對教師課時計劃的分析表明。與新教師相比,專家教師的課時計劃簡潔、靈活、以學生為中心并具有預見性。專家教師的課時計劃只是
突出了課的主要步驟和教學內容,新教師卻把大量的時間用在課時計劃的一些細節上;專家教師的課時計劃依賴于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的行為.新教師的課時計劃往往依賴于課程的目標;專家教師的課時計劃能根據學生的先前知識安排教學進度,有很大的靈活性。新教師的
課時計劃一般不隨課堂情境做出修改;備課時,專家教師會表現出一定的預見性,新教師更多地提到自己做什么.而不能預測計劃執行時的情況。第二。課堂教學過程的差異:(1)課堂規則的制定與執行。專家教師制定的課堂規則明確并能堅持執行,而新教師的課堂規則較為含糊,不能堅持下去。(2)吸引學生注意力。專家教師有一套完善的維持學生注意的方法,新教師則缺乏這些方法。(3)教材的呈現。專家教師在教學時注重回顧先前的知識,并能根據教學內容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新教師則不能。(4)課堂練習。專家教師將練習看做是檢查學生學習的手段,新教師僅僅把它當做必須的步驟。(5)家庭作業的檢查。專家教師具有一套檢查學生家庭作業的規范化、自動化的常規程序.而新教師檢查學生作業較為費時、效率不高。(6)教學策略的運用。專家教師具有豐富的教學策略,并能靈活運用。新教師或者缺乏或者不會運用教學策略。第三,課后評價的差異。在課后評價時,專家教師和新教師關注的焦點不同。新教師的課后評價更多關注課堂中發生的細節。而專家教師則多談論學生對新材料的理解情況和他認為課堂中值得灃意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