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是由兒童向成人過渡的時期,是人生發展變化的重大轉折時期。由于此時期兒童生理上的急劇發育,尤其是性的成熟,第一性征、第二性征的相繼出現,引起了一系列不同于孩子們也不同于成人的明顯變化,進入一個具有獨特心理特征的年齡階段。中學生心理發展的一般特點主要有:
(一)過渡性
過渡性即從幼稚期向成熟期的過渡,主要表現有兩方面:
1.中學生的身心發展既具有兒童期的特點又具有成熟期的特點,處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狀態。首先,在身體的發育方面,17、18歲的青少年已經基本具備成人的特征,但實際上他們正處在發育迅速期,還未達到完全的成熟;其次,在思維水平的發展方面,他們的邏輯思維水平得到進一步發展,有可能學習系統、全面的知識,理解一些問題,但又很不深刻,很不全面。他們開始比較自覺地完成學習任務,但控制情感、自我監督的能力還不高。
2.青少年期是人由童年向成年的轉變時期,各種心理特征逐漸接近成人,如由發育迅速逐漸趨向平穩,由人格差異的不穩定到形成比較穩定的人格到形成穩定的人格,特別明顯地表現在由對成人的依賴到相對的獨立方面。
青少年男女身體的迅速發育與成熟所引起的自我感覺及社會對他們的評價,使他們感到自己是個大人了,與兒時的“我”不同了,產生了“成人感”,并努力以“成人式”的義務感與責任心去學習知識技能,去與別人交往,因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獨立性。但要完全的獨立是不可能的,原因在于:①青少年并未成熟,在認知、情感、行為上還帶有孩子氣的特點,缺乏必要的知識和能力,其他方面也不具備充分獨立的條件。②由于家庭不十分鼓勵子女盡早獨立,使青少年的依賴性還相當強,獨立生活、獨立工作能力還較差,形成了獨立意識與獨立功能之間的不同步現象。所以,獨立與依賴并存構成青少年心理發展十分尖銳的矛盾,充分體現了青少年心理半幼稚、半成熟的特點。
(二)閉鎖性
所謂閉鎖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動具有某種含蓄、內隱的特點,它是相對于人的外部行為表現與內部心理活動之間的一致性而言的。由于思維的發展,青少年把探索的視線轉向自己的內部,心理活動開始轉向自己的內心世界,這在斯普蘭格理論中叫做第二次誕生,而在湯姆利爾茨的理論中稱為“內部的獲得時期”。加之青少年的獨立性與自尊心的發展,便失去了童年時的外露、直爽、單純、天真,出現了心理活動的閉鎖性。
這種閉鎖性首先表現在出現了“內心的秘密”,開始愿意有自己的房間,自己的抽屜要上鎖。反感別人隨便翻動自己的房間。開始記日記,自己向自己傾訴內心的秘密。
記日記是青少年的共同特點,也是青少年的一種特殊現象。研究表明,日記是青少年的好朋友,它可以替你傾訴內心的秘密,而又不會說話、泄密。青少年日記的內容有其明顯的傾向性。青少年在日記中探求自我、反思自我、理解自我和追求理想自我。
青少年的閉鎖性還表現在與人交往中變得不那么坦率了,即使對最親近的人也不能做到毫無保留,有時可能以各種形式做回答而拒絕回答。心理學家把這種特點叫做“不坦率性”。應當正確看待青少年的這一特點,它不屬于世故圓滑,包含了一種積極的適應環境和自我監督。青少年心理的閉鎖性使他們不輕易向別人吐露真情,交往中要求較高,選擇條件較苛刻。因此,他們不僅與父母、教師之間難以溝通,就是在同齡人中也不易找到真正的知音,常常感到不被人理解。青少年希望被人理解與其閉鎖性之間的矛盾往往導致孤獨感。
(三)社會性
由于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個體在成長過程中,他們對待自己以及對待別人的一切行為,隨年齡增長而逐漸產生變化。這樣,他們通過社會環境中與人、事、物的交互作用而逐漸學會認識自己、了解別人。在青少年期,由于社會地位的變化,其活動社會性的增強,青少年對社會生活越來越關注。同時,他們與社會環境的接觸越來越多,社會環境對青少年社會化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他們已不再像兒童時期那樣更多受家庭、學校的影響,而隨著交往領域的擴大、活動范圍的增加,更多地受同輩團體及社會風氣的影響,他們的心理帶有極大的社會性。
青少年的社會性主要表現在:他們已不拘泥于兒童時那種僅僅對自己或自己周圍生活中具體事物的關心,而是開始以極大的興趣觀察、思考和判斷社會生活中的種種現象與問題,政治、歷史、文學藝術、法律道德、社會風氣、人際關系等等都成了他們認識和思考的對象,成了他們十分關心的問題。他們希望從中找出現象的本質,形成自己的看法;他們的社會性情感越來越豐富和穩定;他們已逐步形成一定的為人處世的態度和行為方式,動機、興趣、品德、自我意識、世界觀與人生觀都開始逐漸形成并趨于穩定。
遼寧教師資格證VIP班:怎樣讓備考才萬無一失?233網校教師資格,講師帶你告別盲目備考,輕松掌握考點!零基礎VIP班,不過免費重學!點擊免費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