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刺激一反應理論
刺激一反應理論是由桑代克創立的。從1896年開始,他先后用迷津和迷籠研究魚、雞、狗和猴子等動物的學習活動,其中最成功的是貓的迷籠實驗。
他將饑餓的貓放進特制的迷籠中,籠外有貓愛吃的魚。開始時貓東抓西咬,反復嘗試,偶然做對了出門的動作就可逃出籠外,取得食物。這時,實驗者再度將貓關進籠內,經多次反復,貓逐漸學會了自己打開籠門,取得食物。
桑代克認為,學習的過程在于形成一定的聯結,即某種情境僅能引起某些反應,而不能喚起其他反應的傾向。他用S和R表示刺激和反應,從而得出聯結學習的公式:S—R。情境與反應的聯結是通過嘗試錯誤建立起來的。他提出三條學習定律。準備律:聯結的增強或減弱取決于學習者的心理準備。例如,學習者求知欲很強,學習效果就很好;練習律:指刺激和反應之間的聯結會因為練習得到加強;效果律:指獎懲對聯結效果有重要影響,獎勵則聯結增強,懲罰則聯結削弱。
桑代克的聯結說是心理學史上第一個較為完整的學習理論。他以實驗為基礎,對學習的實質、過程及規律做了系統的研究,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有開創性的貢獻。當然,這一理論也有很多缺點和觀點上的錯誤,如不加區分地將人的學習和動物的學習等同起來,使其理論帶有明顯的生物學化的傾向。
(二)認知理論
該理論可追溯于完形主義的學習理論,后經托爾曼等人的研究得以發展。布魯納的“認知一發現”模型較有代表性,其基本觀點如下:
①學習的實質在于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他認為,學生的學習是積極主動的信息加工,是通過主動地對信息選擇、轉換、儲存和應用,向環境學習,適應以致改造環境的過程,是學習者運用已有經驗和新的信息發生同化或順應作用,是其主動學習的表現。動機的產生和發展是主動學習的標志,其中最好的學習動機是對新材料本身的興趣。②學習是一個綜合的過程,包括新知識的獲得、知識的轉化、知識的評價。③強調各門學科基本結構的學習,認為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有利于理解該學科的內容,有利于學習內容的記憶和學習遷移,有利于學生智力的發展和興趣的形成。
布魯納強調學生的學習應是主動發現的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強調學生的認知結構和獨立思考。但他的理論也有一定的片面性,如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學習的特點等。
(三)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是班杜拉所倡導的。班杜拉認為,人類的許多學習,尤其是社會行為方面的學習不必事事親身經歷來獲得直接經驗,而是可以通過觀察獲取替代性的間接經驗。這種學習稱為觀察學習。觀察學習是社會學習的一種最重要的形式。
班杜拉認為,通過觀察學習不僅可以學會有效的、正確的行為方式與態度,而且可以矯正、消除不良的行為方式、消極的態度和情緒體驗。他還認為,一個完整的觀察學習由四個相互關聯的過程組成,即注意過程、保持過程、復現過程和動機過程。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與傳統的行為主義觀點不同,它重視符號、替代、自我調節在學習中的作用。因此,社會學習理論也被稱為認知行為主義。
遼寧教師資格證VIP班:怎樣讓備考才萬無一失?233網校教師資格,講師帶你告別盲目備考,輕松掌握考點!零基礎VIP班,不過免費重學!點擊免費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