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學習遷移
學習遷移是指一種學習結果對另一種學習的易化或干擾現象。其實質就是把學得的知識經驗(包括概念、原理、原則、技能、技巧、方法等)加工重組改變后運用于新情境的過程。
學習遷移廣泛存在于知識、技能的各種學習活動中。學習遷移不僅能夠給學習者帶來事半功倍的效率,也能夠充分發揮教學的有效作用。教師在教學中如果能夠較好地利用遷移條件,選擇內容、改進教法,就能夠大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學習遷移對學校整個教學活動都具有指導意義。在全部教學過程中,只有教學的進度、教學活動的合理安排、教材的編排與選擇等都遵循遷移規律,才能使整個教學工作收到成效。
(二)學習遷移的種類
1.根據遷移作用的性質,遷移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前一種學習有助于后一種學習的現象稱為正遷移。例如,掌握了素描技能就容易學油畫,會打棒球的人也容易學習打高爾夫球等。前一種學習阻礙了后一種學習的現象稱為負遷移。例如,過去掌握的知識技能干擾了后繼知識技能的學習,像學習了漢語拼音會不利于學習英文字母,這就叫負遷移。
2.根據遷移的時間順序的不同,遷移分為順向遷移與逆向遷移。先前的學習對后面的學習的影響叫順向遷移。通常所談論的大部分遷移都屬于此類,如溫故而知新。逆向遷移是后面學習影響著前面學習所形成的經驗結構,使原有的經驗結構發生一定的變化,使之得到充實、修正、重組或重構等。個體知識結構的不斷完善也得益于各種水平的逆向遷移。
3.根據遷移的內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遷移分為水平遷移和垂直遷移。水平遷移也稱橫向遷移,是指處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經驗之間的相互影響。例如,學生在課堂上學會新的詞語后,將其應用到課外書的閱讀上。垂直遷移也稱縱向遷移,是指處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經驗之間的相互影響。具體講,是具有較高的抽象和概括水平的上層經驗與具有較低的抽象概括水平的下層經驗之間的相互影響。垂直遷移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遷移;二是自上而下的遷移。前者是指下位的較低層次的經驗影響著上位的較高層次的經驗的學習,如對“植物”、“動物”等具體概念的理解影響著對“生物”這一概念的掌握。后者是指上位的較高層次的經驗影響著下位的較低層次的經驗的學習,如“角”這個概念的掌握對“直角”、“銳角”等概念的學習有一定的影響;平行四邊形有關概念的掌握影響著菱形的學習。
4.根據遷移內容的不同,遷移分為一般遷移和具體遷移。一般遷移是指將一種學習中習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態度等遷移到其他學習中去。例如,乘法口訣的掌握可以廣泛遷移于多種情境中,數學學習中形成的認真審題的態度及其審題的方法也將影響到化學、物理等學科的審題活動。具體遷移是指一種學習中習得的特殊經驗直接遷移到另一種學習中去。例如,在漢語學習中,學會寫“石”這個字后有助于學習寫“磊”,這就產生了具體遷移。
(三)學習遷移的基本理論
1.形式訓練說。形式訓練說認為,心理官能只有通過訓練才得以發展,遷移就是官能得到訓練而發展的結果。官能是指注意、知覺、記憶、思維、想象等一般心理能力。對官能的訓練就如同對肌肉的訓練一樣,而得到訓練的官能又可以自動地遷移到其他活動中去。官能訓練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內容。其代表人物為洛克。
2.共同要素說。桑代克等人通過對知覺、注意、記憶和運動動作等方面所做的一系列實驗來檢驗形式訓練說。實驗要求被試練習估計大小不同的長方形面積(如10~100厘米),直至達到準確估計為止。然后要求被試估計面積稍大或面積相同而形狀不同的長方形面積,結果被試的進步僅是原來的1/3左右。結果發現,經過訓練的某一官能并不能自動地遷移到其他方面。以長度和重量為內容所做的實驗也得到類似結果。據此該理論認為,任何一種心理機能的改善未必使其他的機能得到改善,只有當兩個機能有相同因素時,一個機能的變化才能改變另一機能。這種理論曾流行30余年。但該理論忽視了其他因素,特別是學習者的主動性和認知因素的作用,也沒有看到相同因素對遷移的干擾作用。
3.經驗概括說。經驗概括說強調概括化的經驗或原理在遷移中的作用。它認為,兩種活動之間存在共同成分只是產生遷移的必要條件,先前的學習之所以能遷移到后來的學習中,是因為在先前的學習中獲得了一般原理,這種~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應用于前后兩種學習。賈德在1908年所做的“水下打靶”實驗是這一學說的經典實驗。他以五年級和六年級的學生為被試,分為兩組,要求被試練習用標槍投中水下的靶子。主試給一組被試充分講解水的折射原理,但不給予另一組同樣的說明,他們只能從嘗試中獲得一些經驗。在開始投擲練習時,靶子置于水下30厘米處,兩組被試成績相同。也就是說,在開始的測驗中,理論對于練習似乎沒起作用,因為所有的被試必須學會運用標槍,理論的說明不能代替練習。接著,條件改變了,水下30厘米處的靶子移到了水下10厘米處。這時兩組的差異明顯地表現出來了。不了解折射原理的被試,錯誤持續發生,他們投擲水下30厘米靶時的練習不能夠幫助改進投擲水下10厘米靶的練習,而學過折射原理的被試則迅速適應了水下10厘米靶的條件。
4.關系轉換理論。完形主義心理學家通過實驗證明遷移產生的實質是個體對事物的關系的理解。習得的經驗能否遷移并不取決于是否存在某些共同的要素,也不取決于對原理的孤立地掌握,而是取決于能否理解各個要素之間形成的整體關系,能否理解原理與實際事物之間的關系。支持關系轉換說的經典實驗是苛勒在1919年所做的“小雞覓食”實驗。他讓小雞在深、淺不同的兩種灰色的紙下面尋找食物。通過條件反射學習,小雞學會了只有從深灰色紙下才能獲得食物獎賞。然后,轉變實驗情境,保留原來的深灰色紙,用黑色紙取代淺灰色紙,問題是看小雞在哪種顏色的紙下尋找食物。結果表明,小雞對黑色紙的反應為70%,對深灰色紙的反應是30%。關系轉換說強調學習者的認知因素在遷移中的作用,這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5.認知結構說。認知結構說認為,學習者只有懂得如何把知識應用于不同的情境中,遷移才會產生。例如,概括說認為,遷移的發生主要不是因為任務之間的表面相似性,而在于被試是否獲得對有關知識的概括化理解,只有在兩種任務中概括出它們之間的共同原理才是遷移產生的關鍵。又如,完形主義心理學家認為,學習遷移的關鍵在于對情境中各種關系(或完形)的頓悟及其轉移。如果兩個情境具有相同的深層結構關系,那么在~個情境中發現或頓悟到的關系可以應用于另一個情境,這一過程就稱為關系的轉換,而關系轉換的過程就是遷移的過程。當代認知心理學家則認為,如何把信息儲存到記憶中是學習遷移的關鍵。知識應該和知識的使用方法儲存在一起,或者由一個記憶的儲存點可以很容易地達到另一個記憶儲存點,情境之間不必有什么相同元素。
(四)影響學習遷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兩種學習材料或對象在客觀上具有某些相似性是實現遷移的必要條件。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兩任務中含有的共同成分決定的,較多的共同成分將產生較大的相似性,導致遷移的產生。共同成分既可以是學習材料(如刺激)、學習中的環境線索、學習結果(如反應)、學習目標等方面的,也可以是學習過程、態度與情感等方面的。語文教學中所采用的集中識字教學就是將具有相似性的字放在一起學習,以產生最大程度的遷移。
2.原有認知結構。原有的學習對后繼學習的影響是比較常見的一種遷移方式,原有認知結構的特征直接決定了遷移的可能性及遷移的程度。
(1)學習者是否擁有相應的背景知識是遷移產生的基本前提條件。已有的背景知識越豐富,越有利于新的學習,遷移就越容易。專家之所以具有較強的遷移能力,其原因之一就是他們具有解決某一問題的豐富的背景經驗或認知結構。
(2)學習者是否具有相應的認知技能或認知策略以及調節、控制認知活動的元認知策略也影響著遷移的產生。遷移過程是通過復雜的認知活動實現的。因此,認知技能和認知策略的掌握及其掌握水平必然影響到遷移的實現。在有些情況下,學習者雖然掌握了某種遷移所必需的概括的知識,并且學習材料也具有相似性,但仍不能產生遷移,其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必要的認知的元認知技能或策略。擁有認知策略或元認知策略,可以使學習者沿著正確、合理的程序分析問題,使其注意力集中到要遷移的問題上,促使個體知道何時、何處、如何遷移某種經驗,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習過程的相似性。掌握必要的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有利于提高遷移發生的可能性。
3.對學習材料的概括水平。學生對學習材料的概括水平是影響遷移效果的主要因素,對遷移起至關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對已有學習資料的概括水平越高,適用范圍就越廣,遷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遷移效果越好;對已有學習材料的概括水平越低,遷移的范圍越小,效果也越差。
4.心向與定勢。心向是一種心理準備狀態,具有利用已有知識去學習新知識的心理準備狀態比沒有這種準備狀態更有利于已有知識對新的學習的遷移。里德曾經讓被試學習無意義音節,結果發現事先被告知用有意義的概念去學習的被試學習效果要好得多。學習定勢是一種特殊的心理準備狀態,是由先前學習引起的,對以后的學習活動能產生影響的心理準備狀態,對學習具有定向作用。定勢既可以成為積極遷移的心理背景,又可以成為消極遷移的心理背景。關鍵在于學習者能否具體地分析當前的學習情境,從中找出哪些是可以利用已有知識和策略來學習和解決的,哪些需要打破已經形成的反應定勢靈活處理創造性地解決。
(五)促進學習遷移的教學策略
1.確立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在每個新的單元教學之前為學生確立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如有可能可讓學生一起參與教學目標的制定,并要學生了解某一階段學習的目標。明確而具體的教學目標可以使學生對與學習目標有關的已有知識形成聯想,會有利于遷移的發生。
2.精選教材。要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大量有用的經驗,就必須精選教材內容。一般來說,應該選擇那些具有廣泛遷移價值的科學成果作為教材的基本內容。因為每一門學科中基本的知識(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技能和行為規范都具有廣泛的適應性,遷移價值比較大。
3.合理編排教學內容。教材在經過教師處理之后應具有科學的序列。這種序列體現在能夠反映知識內在的邏輯結構,體現不斷分化和綜合的原則,同時也應該適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而合理編排教學內容就是使教材達到結構化、一體化。結構化是指教材內容的各構成因素具有科學的、合理的邏輯聯系,能體現事物的各種內在關系,如上下、并列、交叉等關系。一體化是指教材的各構成要素能整合為具有內在聯系的有機整體。因此,既要防止教材中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割裂、支離破碎,又要防止相互干擾或機械重復。
4.選擇恰當的學習方法。學習遷移的定式說說明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對以后的學習有積極的影響。因此,總結學習經驗、運用學習方法是促進學習遷移的另一有效方法。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多半都是學生自己總結出來的,也有教師在教學中有意傳授或暗示的。一般包括認知策略、分析和綜合的方法、識記和回憶的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案或技巧等。在教學中,一方面教師要善于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如理解知識的最好途徑、復習或鞏固知識的方法等等;另一方面,要讓學生不斷地總結自己的學習經驗,同學之間開展學習方法和經驗的交流,結合座談會、報告會等方式使學生盡快掌握學習方法,適應新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環境。
5.創設與應用情境相似的學習情境。學習情境與日后運用所學知識內容的實際情境最好相類似,這樣有助于學習的遷移。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盡量為學生設置與實際情況相近的情境。另外,還要在知識或技能的學習過程中考慮到實際運用情境中的種種情況。例如,學習計算不僅要讓學生單純地學會計算的法則,還應該使他們通過解決實際問題等學習活動學會在實際情境中解決計算問題。此外,課堂上開展的學習活動,在日后學生能將其活動應用于相類似的實際生活時才是有效的。例如,在籃球訓練中,不能僅僅學會運球、傳球等基本技能,還應通過比賽,有效地使基本技能向實際的綜合性能力發生遷移。有許多技能的學習如講演、表演、操作等,在類似于真實的情況下訓練最為有效。近年來開展的許多室內模擬裝置的訓練,為培養和訓練各方面技能的專門人才起到了既經濟又有實效的效果。
6.提高對基本原理的理解水平。“概括化原理”表明,兩種學習間的遷移是由于兩種學習中的共同成分,其中主要是由于共同的原理造成的。在教學中,相似的原理及法則的遷移是最常見的遷移現象。為促進原理的遷移,教學中應要求學生準確地理解基本原理,這是非常重要的。教師不要在學壘還未充分理解基本原理的時候就要求學生應用原理去解決應用問題,這樣容易使學生造成混亂,很容易發生負遷移或機械學習。
此外,學生在學習中自己總結出來的規律或法則更有助于學習的遷移。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自己總結、歸納和概括學過的知識,充分掌握運用基本原理的條件、方法,使基本原理達到最有效的遷移。
遼寧教師資格證VIP班:怎樣讓備考才萬無一失?233網校教師資格,講師帶你告別盲目備考,輕松掌握考點!零基礎VIP班,不過免費重學!點擊免費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