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D【解析】近代洋務運動以來,稱學校為“學堂”;維新變法時期,才正式改稱“學堂”為“學校”。
2.D【解析】學習的“自主性”具體表現為“自立”“自為”“自律”三個特性,這三個特性構成了“自主學習”的三大支柱及所顯示出的基本特征。
3.D【解析】條件性知識主要是解決如何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即解決“如何教”的問題;本體性知識主要用于解決教師“教什么”的問題;實踐性知識,即課堂情境知識,體現教師個人的教育教學智慧和教學風格。
4.C【解析】少先隊活動不屬于班級活動。
5.A【解析】觀察法是在自然條件下,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的各種行為表現進行觀察的方法。這是班主任 了解學生的基本方法。
6.A【解析】構成教學過程的要素有許多方面,人們從不同的立場和視角進行分析,形成了不同的觀點。一般認為,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是構成教學過程的基本要素。教師是構成教學過程不可缺少的、起主導作用的因素,學生是教學過程的基本因素之一,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是教和學雙邊活動的中介,只有通過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才能使教和學雙方發生相互作用,否則就不可能有教學過程。
7.A【解析】略。
8.A【解析】學校教育制度指狹義的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是國民教育制度的核心與主體,體現了一個國家國民教育制度的實質。
9.D【解析】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針中核心和基本的內容。
10.A【解析】題干描述的是直觀性原則的內涵。
1 1.D【解析】按照教學反思反思者的人數,可分為個體反思和群體反思。
12.B【解析】低年級學生對學習過程的形式感興趣,而對學習內容和結果的興趣相對較弱,這說明初入學的學生學習興趣沒有選擇性,同時也沒有分化。
13.D【解析】小學低年級兒童的自我評價還具有很大的具體性,往往更注重自己的外部行為和動作。至中高年級,兒童的自我評價開始從外表深入到個性的內部品質,其抽象性、概括性明顯提高。
14.D【解析】小學生觀察力的特點表現如下:目的性較差、缺乏順序性、缺乏精確性、缺乏深刻性。小學生的觀察力缺乏深刻性的體現是以感性經驗為主,缺乏思維活動的參與,使得觀察的深刻性不夠,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現象和表面特征,難以抓住事物的本質。
15.A【解析】努力因素歸屬于內部、不穩定維度,任務難度因素歸屬于外部、穩定維度,運氣因素歸屬于外部、不穩定維度。
16.D【解析】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與代數”的主要內容包括:數的認識、數的運算、常見的量和探索規律。
17.D【解析】學生在教師教授后,因為感受到了荷花的美麗而不由自主產生共鳴,紛紛產生遐想,這是學生自由、自主的反應,不是教師精心設計的結果。
18.D【解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要求關注所有學生的需求,所以在學習分化較大的班級中,應采用多種方法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學有所得。
19.B【解析】略。
20.D【解析】小學語文教師要想上好語文課并提高教學質量,就一定要注重對教材的分析。教材分析是教師備課中的一項重要的工作,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編寫教案、制訂教學計劃的基礎;是備好課、上好課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的前提和關鍵,對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簡答題(答案要點)
1.(1)要注意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
(2)要注意與學生的品德教育相結合;
(3)要注意與班級的實際情況相結合;
(4)要注意與各級學科相關知識的結合;
(5)要注意與各類節假日和紀念日結合。
2.(1)以學生發展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培養個性相結合;
(2)穩定并加強基礎教育(課程的社會化、生活化和能力化,加強實踐性,由“雙基”到“四基”):
(3)加強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加強課程科學性與人文性融合;
(4)加強課程綜合化;
(5)課程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加強課程個性化和多樣化;
(6)課程法制化。
3.柯爾伯格采用“道德兩難故事法”讓兒童對道德兩難問題作出判斷,并將道德判斷分為三個水平:
(1)前習俗水平,包括服從與懲罰的道德定向階段和相對功利的道德定向階段:
(2)習俗水平,包括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階段和維護權威與秩序的道德定向階段;
(3)后習俗水平,包括社會契約道德的定向階段和普遍原則的道德定向階段。
同類試題推薦:
5套2014教師資格《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上機仿真題及答案
10天掌握90%考點>>倒計時"教師資格統考"精準輔導,點睛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