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短裙挺进太深了h女友,国产亚洲精品久久777777,亚洲成色www久久网站夜月,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您現在的位置:233網校>教師資格證>幼兒模擬試題>幼兒保教知識與能力試題

幼兒保教知識與能力《學前兒童發展》章節習題:嬰幼兒的發展

來源:233網校 2015年8月7日

第一章 嬰幼兒的發展

一、單項選擇題
1.C【解析】嬰幼兒的發展是嬰兒發展和幼兒發展的統稱,是人發展最關鍵、最迅速的時期。
2.A【解析】人生第一年稱嬰兒期或乳兒期,是兒童心理開始發生和心理活動開始萌芽的階段。嬰兒期主要包括新生兒期、嬰兒早期和嬰兒晚期。
3.A【解析】幼兒發展是幼兒教師選擇教育教學內容最主要的依據。幼兒發展包括生理發展和心理發展兩方面。
4.C【解析】學前兒童心理發展不是等速前進的,發展的不均衡性表現在三個方面:不同階段發展的不均衡;不同方面發展的不均衡;不同兒童心理發展的不均衡。不同階段發展的不均衡:兒童年齡越小,發展的速度就越快,這是學前期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
5.C【解析】轉折期是指在幼兒心理發展的兩個階段之間,有時出現的心理發展在短時期內急劇變化的時期。幼兒在心理發展的轉折期會表現出各種反抗或執拗現象。
6.A【解析】最近發展區的大小,是兒童心理發展潛能的主要標志,也是兒童可接受教育程度的重要標志。
7.B【解析】轉折期是指在幼兒心理發展的兩個階段之間,有時出現的心理發展在短時期內急劇變化的時期。
8.D【解析】最近發展區是指兒童在有指導的情況下,借助成人幫助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獨自解決問題所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異。
9.D【解析】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超越最近發展區而達到其難以發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展區的發展。
10.D【解析】適合幼兒發展的內涵主要是指適合幼兒發展規律與特點,既對幼兒有一定的挑戰性,又符合幼兒現有的認知經驗范疇,使幼兒在現有的基礎上通過努力能夠達到。
11.B【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敏感期的內涵。
12.A【解析】遺傳對兒童心理發展的作用表現在:第一,遺傳為嬰幼兒發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然物質前提;第二,遺傳奠定了嬰幼兒發展個別差異的最初基礎。
13.D【解析】教育作為社會環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對兒童的心理發展水平起著主導作用。
14.A【解析】成熟指兒童身體生長發育的程度和水平,是用來指導兒童發展過程的機制,也是影響嬰幼兒發展的生物因素之一。疾病、營養和藥物都屬于胎內環境。
15.A【解析】環境,特別是教育,在個體發展中有重要作用。
16.A【解析】題干是對兒童的主觀能動性的描述。兒童的發展,除了受生物、家庭環境和教育等因素影響外,還取決于其自身的能動性。這是決定兒童發展方向與發展水平的又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17.C【解析】家庭是兒童成長的最初環境。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家庭環境是指家庭的經濟和物質生活條件、社會地位、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及家庭成員的語言、行為及感情的總和。它對學前兒童的影響主要包括物質環境、心理環境和教養方式。
18.B【解析】兒童心理的內部矛盾是推動兒童心理發展的根本原因或動力。離開了兒童心理發展的內因或內部矛盾,環境和教育這個外因或外部矛盾就無法起作用或不能很好地起作用。
19.B【解析】抓握反射:物體觸及掌心,新生兒立即把它緊緊握住。如果試圖拿走,他會抓得更緊。
20.D【解析】題干所述為巴賓斯基反射。達爾文反射:又稱抓握反射,觸摸嬰兒的手掌時,他就會緊握拳頭。莫羅反射:又名驚跳反射,這是一種全身動作,在嬰兒仰躺著的時候看得最清楚。巴布金反射:如果新生兒的手掌被壓住,他會轉頭張嘴,當手掌上的壓力放松時,他會打哈欠。
21.D【解析】抓握反射是新生兒的特征。
22.A【解析】幼兒早期是指1~3周歲階段,這兩年中幼兒的身體發育比第一年稍慢,2歲以后,體重增加更慢,也很不均勻。
23.D【解析】人的各種心理過程和個性,在出生的時候并非已經齊備,而是在發展過程中先后形成,這反映了兒童心理發展從不齊全到齊全的趨勢。
24.B【解析】兒童的心理發展是高速不均衡的過程。
25.A【解析】0~1歲是兒童心理發展最迅速、心理特征變化最大的階段。
26.C【解析】4~5個月的嬰兒開始出現了手眼協調的動作,即看見東西能抓住它,也就是說眼睛控制手的活動,并把手準確地伸向物體所在的方位,可以作為嬰幼兒手眼協調的重要標志。
27.C【解析】嬰兒聽到母親叫“寶寶”,表現了聽覺,“會去找媽媽”與視覺有關。
28.B【解析】“童言無忌”符合兒童年齡的特征。
29.B【解析】重復連鎖動作是半歲到一周歲嬰兒的身體動作迅速發展的表現之一。
30.B【解析】獨立性的出現是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人出生頭2~3年心理發展成就的集中表現。它表明兒童心理具備了以下特點:直立行走;使用工具;用語言交際;能進行想象和思維活動;有了自我意識。
31.D【解析】幼兒中期(4~5歲)心理發展的特征:活潑好動;思維具體形象;開始接受任務;逐漸具有一定的規則性;獨立組織游戲活動。
32.B【解析】幼兒晚期(5~6歲)心理發展的特征:學習的興趣開始提高;抽象思維開始萌芽;個性初具雛形;開始掌握認知方法。
33.B【解析】由于幼兒以自身為中心辨別左右方位,辨別對方的左右比較困難。所以,教師面對幼兒做示范動作時,要做“鏡面示范”,如要對面站立的兒童舉起右手,教師自己要舉起左手;或者舉出具體的事物說明,如說“伸出拿匙的那只手”,不要生硬地說“左右”,避免引起混亂。
34.C【解析】兒童心理發展年齡特征的穩定性和可變性是辯證統一的。
35.B【解析】人的生長發育的第一個突增期是在2歲以前,第二個突增期是青春發育期,以后增長速度減慢,直至發育成熟。
36.A【解析】兒童動作發展的近遠規律是指兒童動作的發展先從頭部和軀干的動作開始,然后發展雙肩和腿部的動作,最后是手的精細動作。
37.C【解析】兒童動作發展的一般規律是:從整體動作發展到局部動作;從上部動作發展到下部動作;從粗大動作發展到精細動作;從中央部分動作發展到邊緣部分動作;從無意動作發展到有意動作。
38.C【解析】題干描述的是無有規律(從無意到有意)。
39.A【解析】兒童的直立行走是在無意動作基礎上產生的,但是有有意動作的成分;兒童身體動作發展的趨勢是抬頭、翻身、坐、爬、行走。
40.C【解析】大小規律:兒童動作的發展,先從粗大動作開始,如走、跑、跳、踢、走平衡等,而后學會比較精細的動作,如吃、穿、畫畫、剪紙、玩積木、翻書、穿珠子等。
41.D【解析】兒童最初的動作是全身性的、籠統性的、彌漫性的,以后動作逐漸分化、局部化、準確化和專門化,這種兒童動作發展的趨勢稱為從整體到局部的規律。
42.C【解析】高爾頓是遺傳決定論的代表人物;華生和斯金納是環境決定論的代表人物;格塞爾提出“成熟勢力說”,認為在沒有達到生理成熟水平之前,訓練兒童去學習和掌握某種技能,效果是欠佳的,學習依賴于成熟所提供的準備狀態。
43.D【解析】格塞爾認為兒童的學習取決于生理的成熟,沒有足夠的成熟就沒有真正的發展,而學習只是對發展起一種促進作用。
44.A【解析】精神分析理論屬于心理動力學理論,是奧地利精神科醫生弗洛伊德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創立的。
45.C【解析】潛意識是精神分析理論的一個重要概念,指個人不可能覺察的心理現象。弗洛伊德認為,潛意識是人的心理結構中最低級、最簡單的因素,包括以性為中心的本能沖動以及出生之后的各種欲望。
46.C【解析】弗洛伊德認為,人格中本我、自我、超我分別代表三種不同的力量,本我追求快樂,自我面對現實,超我則追求完美,所以其間沖突是不可避免的。
47.B【解析】根據埃里克森人格發展的八階段理論,嬰兒期(0~1.5歲)面臨的基本沖突是信任和不信任的沖突。
48.A【解析】霍爾是遺傳決定論的代表人物,斯金納是環境決定論的代表人物,吳偉士和施太倫是二因素論的代表人物。
49.B【解析】高爾頓和格塞爾是遺傳決定論的代表人物,華生是環境決定論的代表人物,吳偉士是二因素論的代表人物。
50.A【解析】行為主義心理學派的創始人華生是環境決定論的主要代表人物。
51.C【解析】斯金納操作條件反射學習理論的核心是強化,他認為人類的學習是在做出某種行為后,受到環境或教育的某種強化而形成的。
52.D【解析】消退是一種無強化的過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種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以達到消除某種行為的目的。
53.C【解析】孩子哭鬧屬于不好的行為,母親呈現令孩子厭惡的刺激來抑制這種行為,屬于懲罰。
54.A【解析】觀察學習概念是美國心理學家、社會學習理論的創始人班杜拉提出來的。班杜拉認為人的學習主要是觀察學習。觀察學習是指人通過觀察他人(榜樣)的行為及其結果而習得新行為的過程。
55.C【解析】題干闡述的是替代強化的含義。替代強化指學習者通過觀察他人行為帶來的獎勵性后果而受到強化。
56.C【解析】“警示”教育是觀察者通過看到榜樣受強化而受到的強化,屬于替代強化。
57.D【解析】根據替代性強化原理,當兒童發覺“壞人”通常不能得到好的下場時,為了避免這種不良后果,自己也會遠離破壞性行為。
58.A【解析】皮亞杰認為,思維的本質是適應。兒童心理的發展就是通過兒童心理或行為圖式,在環境影響下不斷通過同化、順應達到平衡過程,從而使兒童心理不斷由低級向高級發展。
59.D【解析】平衡化指兒童內部的一種自我調節過程,也是兒童主體內部存在的適應環境的機制,是兒童心理發展的動力。皮亞杰認為平衡化是發展的基本因素,它甚至是協調其他三種因素的必要因素。
60.A【解析】在感知運動階段(0~2歲),兒童只能協調感知覺和動作活動,在接觸外界事物時能利用或形成某些低級行為圖式。
61.D【解析】前運算階段(2~7歲)的特征是不守恒、不可逆、泛靈論和以自我為中心。
62.C【解析】具體運算階段(7~12歲)的特征是守恒、可逆、去自我中心。具體運算階段的標志是守恒概念的出現,守恒是指兒童認識到客體雖然外形發生改變,但其特有屬性不變。
63.B【解析】在前運算階段,表象或內化了的感知或動作在兒童心理上起著重要作用,詞的功能開始出現,使兒童能用表象和語言作為中介來描述外部世界,擴大了兒童生活和心理活動的范圍。
64.B【解析】維果茨基認為,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積極性,超越其最近發展區而達到其可能發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展區的發展。教學應當走在發展的前面,促進學生的發展。
65.A【解析】為更好地促進幼兒發展提供依據是幼兒教師了解幼兒的最主要目的。
二、簡答題
1.【參考答案】
最近發展區是指兒童在有指導的情況下,借助成人幫助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獨自解決問題所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異,實際上是兩個鄰近發展階段間的過渡狀態。這一概念是由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的。他認為,兒童有兩種發展水平:一是現有水平,即學生獨立活動時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二是即將達到的發展水平,即通過教學獲得的潛力。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
最近發展區的提出說明了兒童發展的可能性,其意義在于要求教育者不應只看到兒童今天已達到的發展水平,還應該看到他們仍處于正在發展的過程。維果茨基強調教學不能只適應學生的現有水平,而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展區,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展區的發展。
2.【參考答案】
(1)從簡單到復雜。①從不齊全到齊全,兒童的各種心理過程和特性,在出生的時候并不是完全齊備無缺的,而是在發展過程中先后出現,逐漸齊全的;②從籠統到分化,兒童最初的心理活動是籠統而不是分化的,無論是認知活動或情緒態度,發展的趨勢都是從混沌或暖昧到分化和明確。
(2)從具體到抽象。幼兒的心理活動最初是非常具體的,以后越來越抽象和概括化。在整個幼兒階段,一直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發展并不明顯,但到5~6歲時,幼兒開始出現了抽象思維的萌芽,如能根據概念對事物進行一定的分類。
(3)從被動到主動。①從無意向有意發展,新生兒的原始反射是本能的活動,完全是無意識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逐漸開始出現了自己能意識到的、有明確目的的心理活動,然后發展到不僅意識到活動目的,還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心理活動進行的情況和過程;②從主動受生理制約發展到自己主動調節,早期兒童的心理活動很大程度上受生理局限,隨著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動的主動性也逐漸增長。
(4)從零亂到成體系。幼兒的心理活動最初是零散雜亂的,心理活動之間缺乏有機的聯系,而且非常容易變化。
3.【參考答案】
(1)從上至下(首尾規律)。兒童動作的發展,先從上部動作開始,然后到下部動作。
嬰兒最早出現的是眼的動作和嘴的動作。上肢動作發展早于下肢動作。兒童先學會抬頭,然后能俯撐、翻身、坐和爬,最后學會站和行走,也就是從離頭最近的部位的動作開始先發展。這種趨勢也表現在一些動作本身的發展上。
(2)由近而遠(近遠規律)。兒童的動作發展先從頭部和軀干的動作開始,然后發展雙臂和腿部動作,最后是手的精細動作。也就是靠近中央部分(頭和軀干,即脊椎)的動作先發展,然后才發展邊緣部分(臂、手、腿)的動作。
(3)由粗到細(大小規律)。兒童動作的發展,先從粗大動作開始,而后學會比較精細的動作。粗大動作是指活動幅度較大的動作,即大肌肉群的動作,包括抬頭、翻身、坐、爬、走、跑、跳、踢、走平衡等。精細動作是指小肌肉動作,如吃、穿、畫畫、剪紙、玩積木、翻書、穿珠子等。
(4)從無意到有意(無有規律)。嬰兒最初的動作是無意的,以后越來越多地受到心理有意的支配。幼兒的動作最初是從無意動作向有意動作發展,以后則是從以無意動作為主向有意動作為主的方向發展,即服從“無有規律”。
(5)由整體到局部(由整體到分化)。兒童最初的動作是全身性的、籠統性的、彌漫性的,以后動作逐漸分化、局部化、準確化和專門化。
4.【參考答案】
1~3歲兒童處于幼兒前期,這時期是真正形成人類心理特點的時期,表現在兒童在這時期學會走路,開始說話,出現思維,有了最初的獨立性。具體特征表現在:
(1)學會直立行走;
(2)開始使用工具;
(3)言語和思維的真正發生;
(4)自我意識開始萌芽。
5.【參考答案】
(1)格塞爾認為支配兒童心理發展的是成熟和學習兩個因素。其中成熟是推動兒童發展的主要動力。他還認為,兒童生理和心理發展應遵循以下原則:
①發展方向的原則;②相互交織的原則;③機能不對稱的原則;④個體成熟的原則;
⑤自我調節的原則。
(2)教育啟示:
①不要認為你的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完全是你的責任,不要抓緊每一分鐘去“教育”他。
②學會欣賞孩子的成長,觀察并享受每一周、每一月出現的發展新事實。
③不要老是去想“下一步應發展什么了”,而應該讓你和孩子一起充分體會每一階段的樂趣。
④尊重孩子的實際水平,在尚未成熟時,要耐心等待。
三、材料分析題
1.【參考答案】
(1)兒童心理發展具有個別差異性,每個孩子都具有個別差異性,性格上具有特殊性,不是別人的復制品。兒童心理發展具有可變性、可指引性,每個孩子都是一個新的個體,具備可發展的潛能,有待于教育。兒童心理發展具有不均衡性,每個孩子發展的速度不一樣,有的幼兒發展速度慢,有的幼兒發展速度快。
(2)教師應該認識到每個幼兒的不同之處,發現每個幼兒的閃光點,不要過早地給幼兒貼上標簽,限制幼兒的發展,抹殺幼兒的發展潛能,要從內心深處真正接納幼兒,針對幼兒的特殊性給予每個幼兒適宜的指導。
2.【參考答案】
(1)基尼的缺陷說明“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需要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
兒童心理發展是遺傳因素和社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遺傳因素為兒童心理的發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礎,是兒童心理形成和發展的可能;而社會環境是兒童心理形成和發展的現實基礎,提供了心理形成和發展的現實性,特別是幼兒期親子關系對兒童一生的心理發展起基礎和奠基作用,如果沒有社會環境及教育的作用,兒童不可能形成成人的心理。
(2)這是因為兒童各種心理的發展存在關鍵期。關鍵期是某種心理活動、機能在某個階段發展最迅速、變化最快、可塑性最強的階段,在此時期適時對兒童進行正確教育,兒童心理發展很快;如果失去了時機,可能會使以后的教育非常困難或造成終生障礙。3歲前是兒童語言發展的關鍵期,錯過了這一關鍵期,以后語言的發展就很困難。
3.【參考答案】
(1)我覺得琪琪父母的擔心是沒有必要的。因為根據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基本特點,游戲本身就是幼兒期的主導活動。適當開展游戲活動,對于幼兒心理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2)游戲對于幼兒心理發展的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①游戲活動可以促進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具體說可以促進幼兒感知、觀察、記憶、想象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尤其是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
②游戲活動可以促進幼兒情感的發展。游戲可以豐富、深化幼兒積極的情感,有利于幼兒消極情感的疏導。
③游戲活動可以促進幼兒個性的發展。因為在游戲過程中幼兒的興趣、能力都能得到充分表現,特別是在角色游戲中,還可以發展其交往能力,養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3)根據案例所提供的情況,小薇所在幼兒園對小班兒童進行識字教育,并不符合心理學基本原理。對于語言教育來說,整個幼兒期主要是發展兒童的口頭言語能力,并且培養其對書面言語的興趣。讓小班幼兒花費大量時間,用于識字,必然會減少其游戲和戶外活動的時間,不利于身心各方面的和諧發展。
綜上所述,琪琪所在幼兒園的這種教育方式有利于兒童心理的發展,符合幼兒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其父母完全不必為此而擔心。
4.【參考答案】
(1)對問題的認識:
幼兒的很多行為源于模仿,因此,兩個幼兒用一只手拖住椅背或者把椅背夾在腋下,如果不及時進行組織教育,這種不安全的行為就會被其他幼兒模仿。
在幼兒成長過程中,家庭也是影響幼兒的重要因素,幼兒出現這樣的行為可能也與幼兒的家庭有關,因此,幼兒園要與家庭合作才能共同促進幼兒的成長。
(2)對問題的解決:
①教師可以以自身的行為做示范,用兩只手搬椅子,輕拿輕放,為幼兒做出表率,做到言行一致。
②設計“如果你是小椅子”的角色游戲,讓兒童想象自己是小椅子,被人一只手拖拽會有什么感受。培養兒童愛護物品的觀念。
③隨機指導和提醒,幫助幼兒矯正行為。
④家園配合,共同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特別推薦:教師資格高頻考點速記 各科題型強化練習 章節考題猜想

網校課程:想快速通關,怎樣讓備考才萬無一失?233網校教師資格講師帶你告別盲目備考,輕松掌握考點!零基礎VIP班,不過免費重學!趕緊報名吧!點擊免費試聽>>

交流區(點圖快速加群)233網校-教師資格3群(教師群:378498923) 微信號:lxhlxh233

相關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衡山县| 镇平县| 三明市| 贵溪市| 四子王旗| 古蔺县| 白山市| 沛县| 虞城县| 沂源县| 名山县| 团风县| 新野县| 霍州市| 曲麻莱县| 务川| 友谊县| 威宁| 宾阳县| 寿宁县| 龙海市| 长治市| 微博| 志丹县| 桂林市| 历史| 苍溪县| 龙海市| 思南县| 光泽县| 临夏县| 肃南| 台东县| 陇川县| 临沂市| 耿马| 江北区| 潜山县| 墨竹工卡县| 贵德县| 南宁市|
登錄

新用戶注冊領取課程禮包

立即注冊
掃一掃,立即下載
意見反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