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學習遷移
一、單項選擇題
1.A【解析】學習遷移也稱訓練遷移,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或習得的經驗對完成其他活動的影響。遷移廣泛存在于各種知識、技能、行為規范與態度的學習中。
2.C【解析】根據遷移的性質不同,即遷移的效果不同,可以分為正遷移、負遷移和零遷移。正遷移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負遷移指兩種學習之間的相互干
擾、阻礙。
3.D【解析】逆向遷移是后繼學習對先前學習的影響,即后面學習中所習得的經驗能夠影響前面學習中所習得的經驗,引起原有認知結構的變化。
4.B【解析】根據遷移范圍的不同,可以將遷移分為遠遷移和近遷移。其中,近遷移是指將所學得的知識經驗或原理、方法遷移到與原來學習情境相似的情境中去。
5.A【解析】水平遷移也叫橫向遷移,是指先前學習內容與后繼學習內容在難度、復雜程度和概括層次上屬于同一水平的學習活動之間產生的影響。
6.B【解析】正遷移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如閱讀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寫作技能的形成。高等數學的學習能夠促進初等數學的學習,是典型的正遷移,又因從高等數學到初等數學是后繼學習對先前學習的影響,所以又是屬于逆向的。
7.B【解析】順應性遷移是調整原有的經驗或對新舊經驗加以概括,形成一種能包容新舊經驗的更高一級的經驗結構,以適應外界的變化的過程,其根本特點是自下而上,原有經驗結構是下位結構,新的經驗結構是上位結構。
8.C【解析】根據遷移內容的不同,可以分為一般遷移和具體遷移。一般遷移也稱普遍遷移;具體遷移也叫特殊遷移,是特殊知識技能的遷移。
9.A【解析】根據遷移過程中所需要的心理機制的不同,遷移可分為同化性遷移、順應性遷移和重組性遷移。同化性遷移是指不改變原有的認知結構,直接將原有的認知經驗應用到本質特征相同的一類事物中去。
10.C【解析】形式訓練說是最早的關于遷移的理論,其心理學基礎是官能心理學,假定人類大腦的許多區域代表了許多不同的官能。
11.A【解析】形式訓練說的代表人物是18世紀德國心理學家沃爾夫,主張遷移要經歷一個形式訓練過程才能產生。
12.A【解析】桑戴克和伍德沃斯等人提出共同要素說,認為只有當兩個機能的因素中有相同的要素時,一個機能的變化才會改變另一個機能的習得。
13.D【解析】形式訓練說認為遷移是無條件、自發的,桑戴克等人用大量實驗證明,遷移是非常具體、有限的,只存在于含有相同要素的領域,這些都是對形式訓練說的否定。
14.B【解析】概括化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賈德提出的,他在1908年做的“水下擊靶”實驗是概括化理論的經典實驗。
15.C【解析】概括化理論也稱為經驗類化說,認為先前學習獲得的東西之所以能遷移到后期的學習中,是因為在先前學習中獲得了一般原理,這種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地運用到兩種學習中。
16.A【解析】苛勒是格式塔心理學派代表人物,提出關系轉換理論,認為遷移是學習者突然發現兩個學習經驗之間關系的結果。
17.B【解析】奧蘇貝爾提出了認知結構遷移理論,他認為一切有意義的學習都是在原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產生的。
18.D【解析】關系轉換理論認為遷移產生的實質是個體對事物問關系的理解,注重對情境關系的理解。
19.C【解析】產生式遷移理論是關于程序性知識或認知技能的遷移理論,前后兩項學習任務產生遷移的原因是兩項任務之間產生式的重疊,重疊越多,遷移量越大。
20.D【解析】影響學習遷移的因素有很多,分為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主觀因素包括智力和能力、認知結構、心理準備狀態;客觀因素包括學習材料的性質、學習情境的相似性、教師的指導。
21.A【解析】學習定式是先前學習引起的一種心理準備狀態,它既可以帶來正遷移,也可以帶來負遷移。
22.B【解析】學習者具備相應的背景知識,是遷移產生的基本前提條件。
二、辨析題
1.錯誤。
【解析】學習遷移不僅可能對學習起促進作用,也可能起阻礙作用,還可能不起作用。
2.錯誤。
【解析】遷移廣泛地存在于知識、技能、態度和行為規范的學習中。任何一種學習都要受到學習者已有知識經驗、技能、態度等的影響,只要有學習,就有遷移。遷移既是學習的繼續和鞏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學習的條件,學習與遷移不可分割。
3.正確。
【解析】形式訓練說主張遷移要經歷一個形式訓練過程才能產生,該理論假定人類大腦的許多區域代表了許多不同的官能。人的心智是由許多不同的官能組成的,不同的官能活動相互配合就構成各種各樣的心理活動。該理論認為,在學校教育中,傳遞知識遠不如訓練官能來得重要,知識的價值在于作為訓練官能的材料。
4.正確。
【解析】共同要素說將遷移視為相同聯結的轉移,認為兩種情境中的客觀方面的共同要素是決定遷移的唯一因素,這在某種程度上否認了遷移過程中的復雜的認知活動,因此具有一定的機械性和片面性。
5.錯誤。
【解析】奧蘇貝爾在有意義學習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認知結構遷移理論,認為一切有意義的學習都是在原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產生的,不受原有認知結構影響的有意義學習是不存在的。一切有意義的學習必然包括遷移,遷移是以認知結構為中介進行的,先前學習所獲得的新經驗,通過影響原有認知結構的有關特征影響新學習。原有認知結構的可利用性、可辨別性、穩定性與清晰性等特性都會影響新的學習的獲得與保持。
6.正確。
【解析】個體智能的高低對學習遷移的質量有一定的影響。智能較高的人能較容易地發現學習情境之間的相同要素和關聯,能更好地概括總結出一般原理原則,能較好地將習得的學習策略與方法運用于新的學習情境之中。
7.錯誤。
【解析】學習定式是指由先前學習引起的,影響以后學習的一種心理準備狀態。它既可以帶來正遷移,也可能成為負遷移,關鍵在于先前學習與后繼學習的一致性程度以及學習者是否能夠具體分析當前和隨后的學習情境,找出彼此的聯系。
8.錯誤。
【解析】學習材料本身的組織結構和邏輯性、實用價值與意義都對遷移的發生具有一定的影響。一般來說,具有良好的組織結構、邏輯層次明晰的材料有利于學習者在學習新知識或解決新問題時形成積極的遷移。概括性較高,體現一般原理、原則的材料也有利于促進遷移。另外,先后學習的材料之問的共同因素越多,相似性越大,或者學習的目標與過程越接近和類似,那么積極遷移也就越容易發生。
三、材料分析題
1.【參考答案】
學習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或習得的經驗對完成其他活動的影響。學習遷移是學習的基石,學校教育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所學材料的遷移能力的大小。學校里學到的東西,不僅要能幫助學生解決當前遇到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這些東西必須同樣能幫助他們解決將來學習和生活中的其他問題。學生遷移能力的形成有助于教學,促進遷移的有效教學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合理編排教學材料和教學內容,并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經驗水平和智力發展水平等因素。
(2)合理安排教學程序,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入手,使有效的教材發揮功效。
(3)教授學生必要的學習方法,促進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改善其遷移能力。
(4)教授學習策略,提高遷移意識。
(5)教師要掌握教授速度和難易程度,使教學內容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防止負遷移的發生。
2.【參考答案】
該教師通過巧妙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學習遷移。在講授某些新知識的過程中,盡管學生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但并不意味著他們能夠準確地提取和利用。這就要求教師對他們進行啟發,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有效激活已有知識,在已有知識和即將學習的知識之間架起橋梁來降低接受的難度,引導學生完成知識遷移。
3.【參考答案】
(1)這兩位同學所談論的學習原理是有關學習的遷移理論。
學習遷移也稱訓練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根據遷移的性質可以把遷移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叫正遷移,就是使兩種學習之間相互促進。例如,學習語法后對學習英語幫助很大;學習平面幾何后對立體幾何有幫助;會彈電子琴就比較好學鋼琴。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產生消極的影響叫負遷移,也就是兩種學習之間相互干擾。例如,學習騎自行車后影響騎三輪車。
(2)學生遷移能力的形成有賴于教學,促進遷移的有效教學應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①精選教材。要想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大量的有用的經驗,教學內容就必須精選。教師應選擇那些具有廣泛遷移價值的科學成果作為教材的基本內容。而每一門學科中的基本知識(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技能和行為規范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其遷移價值較大。
大量的實驗都表明,在教授概念、原理等基本知識的同時,配合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事例,并闡明概念、原理的適用條件,則有助于遷移的產生。
②合理編排教學內容。精選的教材只有通過合理地編排才能充分發揮其遷移的效能,否則遷移效果小,甚至阻礙遷移的產生。為此,既要防止教材中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割裂、支離破碎,又要防止相互干擾或機械重復。網絡化是一體化的引申,指教材各要素之間上下左右、縱橫交叉聯系要溝通,要突出各種基本經驗的聯結點、連接線,這既有助于了解原有學習中存在的斷裂帶及斷裂點,也有助于預測以后學習的發展帶、發展點,為遷移的產生提供直接的支撐。
③合理安排教學程序。合理編排的教學內容是通過合理的教學程序得以體現、實施的,教學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發揮功效的最直接的環節。無論是宏觀的整體教學規劃還是微觀的每一節課的教學活動,都應體現遷移規律。先教什么、學什么,后教什么、學什么,處理好這種教學與學習的先后次序是非常必要的。在宏觀上,教學中應將基本的知識、技能和態度作為教學的主干結構,并依此進行教學;在微觀上,應注重學習目標與學習過程的相似性,或有意識地溝通具有相似性的學習。簡言之,在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應努力體現遷移規律。
④教授學習策略,提高遷移意識性。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意味著僅教給學生組織良好的信息還是不夠的,還必須使學生了解在什么條件下遷移所學的內容、遷移的有效性如何等。掌握必要的學習策略及其元認知策略是達到這一目標的有效手段。許多研究證明,學習策略及元認知策略具有廣泛的遷移性,同時它們又能夠提高學習者的遷移的意識性。結合實際學科的教學來教授有關的學習策略和元認知策略,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掌握,而且可以改善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學會學習,提高了遷移的意識性,從根本上促進遷移的產生。
特別推薦:教師資格高頻考點速記 各科題型強化練習 章節考題猜想
網校課程:想快速通關,怎樣讓備考才萬無一失?233網校教師資格講師帶你告別盲目備考,輕松掌握考點!零基礎VIP班,不過免費重學!趕緊報名吧!點擊免費試聽>>
交流區(點圖快速加群):(教師群:378498923) 微信號:lxhlxh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