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學習理論
一、單項選擇題
1.B【解析】學習具有由經驗引起、由反復練習導致行為變化的特點。蟲子飛進眼睛引起的眨眼是反射作用;走神和喝完咖啡精神好是由于疲勞、藥物因素引起的行為變化;動物也存在學習。
2.D【解析】加涅根據學習結果將學習分為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態度和動作技能。
3.C【解析】態度表現為個體對人、對事物或對某些事件的選擇傾向。
4.C【解析】加涅按照學習結果對學習進行分類,其中的智慧技能表現為使用符號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5.B【解析1A選項是按照學習主體的劃分;C選項是按照學習時的意識水平劃分;D選項是按學習內容的劃分。
6.D【解析】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進食行為時發現了條件反射現象。
7.C【解析】狗吃到食物時會分泌唾液,這屬于本能的生理反應,不需要學習。這種反應叫作無條件反射。
8.A【解析】效果律是桑戴克提出的學習需要遵循的三原則之一。
9.C【解析】刺激的泛化是指與條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也能夠誘發條件反應。
10.D【解析】刺激的分化是對事物的差異的反應,能促使個體在不同情境做出不同的恰當反應。
11.D【解析】刺激分化與泛化互補,是對事物的差異的反映,如引導學生分辨勇敢和魯莽、謙讓和退縮,要求學生區別重力和壓力、質量和重量等。
12.B【解析】華生是早期行為主義流派的代表人物,認為學習過程就是把條件刺激與條件反應組織起來,形成一定聯系的過程。
13.A【解析】桑戴克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他是聯結主義學習理論的創始人。
14.C【解析】桑戴克根據“貓出籠實驗”,提出了嘗試一錯誤說,認為學習的實質是形成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因此,桑戴克的嘗試錯誤說又被稱為聯結主義學習理論。
15.A【解析】準備律可以看作嘗試錯誤說的動機原則。個體是否會對刺激做出反應,或者說是否會發生刺激一反應的聯結,與個體事先是否處于準備狀態有關。
16.C【解析】如果在某種情境中,行為產生了一個滿意的結果,那么類似情境中,行為重復出現的可能性將會增加;反之,則會減少。這個規律叫作效果律。
17.B【解析】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認為,學習實質上是一種反應概率上的變化,而強化是增強反應概率的手段。
18.A【解析】應答性行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隨意的反射性反應,如膝跳反射、打噴嚏等無條件反射,是經典條件作用的研究對象。
19.C【解析】孩子哭鬧屬于不好的行為,母親呈現令孩子厭惡的刺激來抑制這種行為,屬于懲罰。
20.D【解析】為了塑造良好的行為,可以采用正強化的方式鼓勵個體行為,即在有機體做出某種反應后呈現愉快刺激來增強反應頻率。
21.C【解析】負強化是通過厭惡刺激的排除來增加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而懲罰則是通過厭惡刺激的呈現來降低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
22.B【解析】逃避條件作用和回避條件作用的關鍵區別在于厭惡刺激是否已經發生。題中小王已經被雨水淋到,屬于逃避條件作用。
23.B【解析】班杜拉將觀察學習總結為注意、保持、再現和動機四個子過程。
24.D【解析】能夠引起人們注意的榜樣常常是因為他們具有一定的優勢,如更有權力、更成功等,才能受到眾人的關注,與個體和榜樣的關系無關。
25.C【解析】警示教育是觀察者通過看到榜樣受強化而受到的強化,屬于替代強化。
26.A【解析】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的突襲會導致學生頭腦中形成負性反饋意見,不利于學習的進行。根據準備律的原則,任何學習都應該在學生有準備的狀態下進行。
27.D【解析】消退是一種無強化過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種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以達到消除某種行為的目的。
28.C【解析】掌握學習理論認為,只要給予足夠的時間和適當的教學,幾乎所有學生對幾乎所有學習內容都可以達到掌握的程度。
29.B【解析】苛勒曾在1913—1917年對黑猩猩的問題解決行為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研究,從而提出了與當時盛行的桑戴克的嘗試一錯誤學習理論相對立的完形~頓悟說。
30.C【解析】苛勒認為,學習過程中問題的解決,都是由于對情境中事物關系的理解而構成一種“完形”來實現的。
31.B【解析】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本質是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學習者主動地建構知識,并通過把新獲得的知識和已有的認知結構聯系起來,從而積極地建構其知識體系。
32.A【解析】布魯納認為獲得新知識后,還要對它進行轉化,運用各種方法將它變成另外的形式,以適應新任務。同時,還要對知識轉化進行檢查,即評價。
33.C【解析】布魯納主張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對學科結構的一般理解。
34.A【解析】布魯納認為,學生具有三種最基本的內在動機,即好奇內驅力(求知欲)、勝任內驅力(成功的欲望)和互惠內驅力(人與人之間和睦共處的需要)。
35.C【解析】任何知識結構都可以用動作、圖像和符號三種表象形式來呈現。符號表象是借助語言進行學習,經驗一旦轉化為語言,邏輯推導便能進行。
36.B【解析】題干是對意義學習概念的表述。
37.A【解析】先行組織者策略即先于某個學習任務本身呈現的引導性學習材料。
38.B【解析】加涅認為,學習是神經系統中發生的各種過程的復合,學習不是刺激一反應的一種簡單聯結。他是公認的將行為主義學習觀與認知主義學習觀相結合的代表人物。
39.B【解析】加涅根據信息加工理論提出了學習過程的基本模式,認為學習過程就是一個信息加工的過程,即學習者將來自環境刺激的信息進行內在的認知加工的過程。
40.A【解析】托爾曼認為行為不是受行為的直接結果支配,而是受預期行為會帶來什么樣的結果支配。
41.B【解析】人本主義心理學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思潮,被稱為心理學的“第三勢力”,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馬斯洛和羅杰斯。
42.A【解析】根據學習對學習者的個人意義,人本主義心理學將學習分為無意義學習和有意義學習兩大類。人本主義倡導有意義的自由學習觀。
43.A【解析】羅杰斯是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代表人物,他主張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的資源,提供一種促進學習的氣氛,讓學生自己決定如何學習。
44.A【解析】建構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為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后來在維果茨基、奧蘇貝爾、布魯納等人的推動下,這一理論得到充分的發展并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系。
45.D【解析】探究學習是通過有意義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不斷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習與所探究的問題有關的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
46.B【解析】支架式教學的特點是提供外部支持,隨著活動的進行,逐漸減少外部支持,讓學生獨立活動,直到最后完全撤去支架。
47.B【解析】情境教學是指學生在真實任務情境中,嘗試著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48.D【解析】合作學習主要是以互動合作(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為教學活動取向的,以學習小組為基本組織形式,共同達成教學目標。
49.C【解析】建構主義認為教學不能無視學習者已有的知識經驗,而應當將其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
二、辨析題
1.錯誤。
【解析】學習引起的變化是由于練習和反復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比較持久的變化,生理成熟、疲勞、藥物等因素也可以引起行為變化,所以,并不是人的任何行為的變化都是學習引起的。
2.正確。
【解析】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補的過程。泛化是對事物的相似性的反應;分化則是對事物的差異的反應。泛化能使學習從一種情境遷移到另一種情境;分化則能促使人對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當反應,從而避免盲目行動。
3.正確。
【解析】桑戴克用嘗試一錯誤理論概括所有的學習過程,忽視了認知、觀念和理解在學習中的作用,抹殺了人類學習與動物學習的本質區別。其根本錯誤在于認為情境與反應之間根本不存在什么中介,這是一種簡單化的機械主義的觀點。
4.錯誤。
【解析】斯金納認為能夠減弱行為或降低反應頻率的刺激或事件叫作懲罰。懲罰與負強化有所不同,負強化是通過厭惡刺激的排除來增加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而懲罰是通過厭惡刺激的呈現來降低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
5.正確。
【解析】機體做出以前曾被強化過的反應,如果在這一反應之后不再有強化物相伴,那么,此類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便降低,稱為消退。在操作性條件作用中,無論是正強化,還是負強化,其作用都在于增加某種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以達到塑造行為的目的,而消退則不然。消退是一種無強化的過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種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以達到消除某種行為的目的。
6.錯誤。
【解析】觀察學習主要是一種認知活動,人們并不是把學到的每件事都表現出來。是否表現出來取決于觀察者對行為結果的預期,預期結果好,就愿意表現出來;如果預期將會受到懲罰,就不會將學習的結果表現出來。
7.正確。
【解析】程序教學是指將各門學科知識按其中的內在邏輯聯系分解為一系列的知識項目,這些知識項目之間前后銜接、逐漸加深,然后讓學生逐個學習每一項知識,并及時給予強化,使學生最終掌握所學的知識。程序教學是斯金納操作性條件作用學習理論運用于教學的典范。
8.正確。
【解析】根據布魯納的認知一發現學習理論,教學規定適當的強化時間和步調是學習成功的重要一環。學生知道結果應恰好在評估自己作業的那個時刻。知道結果過早,易使學生慌亂,從而阻礙其探究活動的進行;知道結果太晚,易使學生失去受幫助的機會,甚至有可能接受不了正確的信息。
9.錯誤。
【解析】奧蘇貝爾認為,不能錯誤地認為接受學習就必然是機械的,發現學習就是有意義的。無論接受還是發現都有可能是機械的,也都有可能是有意義的,關鍵在于學生是否將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的已有知識進行了聯系。
10.錯誤。
【解析】建構主義認為,教學不能無視學習者的已有知識經驗,不能簡單強硬地從外部對學習者實施知識的“填灌”,而應當把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習者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主動建構新的知識經驗。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需要共同針對某些問題進行探索,并在探索的過程中相互交流和質疑。
三、材料分析題
1.【參考答案】
(1)這個實驗說明了成人榜樣對兒童行為有明顯的影響作用,兒童可以通過觀察成人榜樣的行為而習得新行為。
(2)班杜拉通過大量實驗研究提出了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對行動結果的預期直接影響人的行為表現。該理論提出了個體行為習得的觀察學習途徑。該理論關于強化的見解對我們從整體上認識人的行為的學習過程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2.【參考答案】
桑戴克的嘗試一錯誤理論特別強調“做中學”,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允許學生犯錯誤,并鼓勵學生多嘗試,從錯誤中學習。王老師對學生的錯誤進行嚴厲懲罰,會打消學生學習積極性,甚至出現厭學、抵抗性情緒。
桑戴克還提出了學習應遵循的三條基本規律:準備律、練習律和效果律。準備律要求讓學生在有準備的狀態下進行學習,教師不應該經常搞“突襲”;練習律要求教師讓學生加強練習;效果律要求教師努力使學生的學習能得到自我滿足的積極結果,防止一無所獲的消極后果。王老師應該在今后的教學中遵循以上三條規律。
3.【參考答案】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教材是例子”,學生是主動的信息建構者,學習是知識建構的過程,無論專家選出的文章是好是壞、是對是錯,學生總要以自己的經驗和方式去理解。
建構主義的觀點引發了新一輪的教育觀念變革。新觀念要求我們尊重學生,發展學生的獨特個性,造就健康有序、寬松和諧、激勵上進的新型教育,鼓勵學生在教學情境中建構自己獨立的意義。如果我們總是以一個固定的模式框住學生的思維,勢必使學生喪失個性、喪失自我、喪失創造力。
特別推薦:教師資格高頻考點速記 各科題型強化練習 章節考題猜想
網校課程:想快速通關,怎樣讓備考才萬無一失?233網校教師資格講師帶你告別盲目備考,輕松掌握考點!零基礎VIP班,不過免費重學!趕緊報名吧!點擊免費試聽>>
交流區(點圖快速加群):(教師群:378498923) 微信號:lxhlxh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