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填空題
1.政治教育
2.社會德育
3.繼承性
4.具體材料
5.心理健康教育
6.生活輔導
7.偉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
8.德育目際
9.學生已有品德水平
10.活動方式
11.受教修養
12.人格感化
13.記過
14.體諒模式
15.認知模式
16.道德兩難
17.道德情感
18.班杜拉
19.個體社會化與社會規范個體化地統一過程
20.德育內容、德育方法
21.陶冶法
四、名詞解釋
1.政治教育:是按照特定國家的政治觀和社會對公民的一般要求,對公民進行系統的政治理論教育和法制教育以及社會行為規范教育。
2.思想教育:是有關人生觀、世界觀以及相應思想觀念方面的教育,包括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革命理想和革命傳統教育、勞動教育、自覺紀律教育。
3.德育過程:德育過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借助于德育內容和方法,進行施教傳道和受教修養的同一活動過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發展出的過程。
是個體社會化與社會規范個體化的統一過程。
4.德育原則:德育原則是根據教育目的、德育目標和德育過程規律提出的指導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5.德育方法:德育方法是為達到德育目的在德育過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和。
6.道德教育論:該觀念認為道德教育旨在促進道德判斷的發展及其與行為的一致性。強調道德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促進學生的道德判斷不斷向更高水平和階段發展,其次在于促進學生道德判斷與行為的一致性。
7.道德教育的發展性原則:該原則根據兒童已有發展水平確定教育內容,創造機會讓學生接觸和思考高于其一個階段的道德理由和道德推理方式,贊成學生認知失衡,引導學生在尋求新的認知平衡之中不斷地提高道德判斷水平。
8.陶冶法:通過創設良好的情境、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品德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