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論述題
1.[答案要點]:(1)知、情、意、行是構成思想品德的四個基本要素。
知,即道德認識,是人們對道德規范及其意義的理解和掌握,對是非、善惡、美丑的認識、判斷和評價,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道德識辨能力。是人們確定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態度和行為準則的內在依據。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們對社會思想道德和人們行為的愛憎,好惡等情緒態度,是進行道德判斷時引發的一種內心體驗。對品德認識和品德行為起著激勵和調節作用。
意,即道德意志,是為實現道德行為所作的自覺努力,是人們通過理智權衡,解決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內心矛盾與支配行為的力量。
行,即道德行為,是人們在行動上對他人、社會和自然所作出的行為反應,是人的內在的道德認識和情感的外部行為表現,是衡量人們品德的重要標志。
?。?)知、情、意、行之間的關系及其發展。
德育過程的一般順序可以概括為提高道德認識、陶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和培養道德行為。知、情、意、行四個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礎,行是關鍵。在德育具體實施過程中,具有多種開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養順序,而可根據學生品德發展的具體情況,確定從哪開始。
2.[答案要點]:(1)原則的含義:是指進行德育要把對學生個人的尊重和信賴與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于轉化為學生的品德。
?。?)貫徹原則的基本要求:第一,愛護、尊重和信賴學生;第二,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正確、明確具體、嚴寬適度;第三,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認真執行。
3.[答案要點]:(1)德育過程既是社會道德內化為個體的思想品德的過程,又是個體品德外化為社會道德行為的過程。要實現這“兩化”必然伴隨著一系列的思想斗爭。
?。?)要實現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轉化,必須給受教育者創造良好的外因,還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內因),促使其積極接受外界的教育影響,形成新的道德品質。
?。?)德育過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統一過程,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4.「答案要點]:(1)這一案例中的班主任違背了學生思想內部矛盾轉化規律,違背了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
?。?)學生思想內部矛盾轉化規律。①德育過程既是社會道德內化為個體的思想品德的過程,又是個體品德外化為社會道德行為的過程;②要實現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轉化,教育者既要給受教育者創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積極接受外界的教育影響,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質;③德育過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統一過程,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3)德育過程要堅持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①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的含義,是指進行德育要把對學生個人的尊重和信賴與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于轉化為學生的品德。②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是:愛護、尊重和信賴學生;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確、明確具體和嚴寬適度;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認真執行,及時檢查,堅持不懈,督促學生切實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