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情景題(每道情景題后有4個問題,在每個問題給出的備選
答案中,有至少一個或若干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情景題共2小題,
每小題10分,共20分)
71、71-78一位家長在星期一發現兒子上學時磨磨蹭蹭,遂追問是怎么回事,孩子猶豫了半天才道出實情。原來在上個星期二早上,班主任老師召開全班同學會議,用無記名的方式評選了3名“壞學生”,其中兩名學生因在最近違反了學校紀律,無可爭議地成了“壞學生”;而經過一番評選,第三項“壞學生”的帽子竟落在兒子頭上。這個9歲的小男孩,居然被同學選出了18條“罪狀”。當天下午年級組長召集評選出來的“壞學生”開會,對這3個孩子進行批評和警告,并要求他們寫一份檢查,將自己干的壞事都寫出來,讓家長簽字,星期一交到年級組長手中。該家長當著孩子的面,沒有表示什么,簽了字便打發孩子去上學。隨后,她打通班主任的電話,詢問到底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說:“你的孩子是班上最壞的孩子,這是同學們用無記名投票的方式選出來的。”當她質疑這種方法挫傷孩子的自尊心時,老師卻回答“自尊心是自己樹立的,不是別人給的”,并說他不認為這有什么不對,其目的也是為了孩子好。自從這個9歲的孩子被評選為“壞學生”后,情緒一直非常低落,總是想方設法找借口逃學。
以上案例說到的事實是( )。
A.孩子被評選為“壞學生”后,情緒非常低落,總是想方設法逃學
B.9歲的小男孩被評選為“壞學生”
C.學校的一個班用無記名的方式評選“壞學生”
D.班主任雖然認為評選“壞學生”不對,但仍然執行學校的決定
72、
材料中班主任的錯誤之處在于( )。
A.錯誤地運用了學生互評的作用
B.違反了德育過程中要以正面引導為主的原則
C.不利于學生不良行為的消除
D.違背了德育過程中的尊重性原則
73、
材料中班主任老師的正確做法應該是( )。
A.深入了解學生,找出問題背后原因,有的放矢進行教育
B.尊重學生和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
C.任其自然,孩子長大了就好了
D.用更加嚴厲的方法對待這個“壞學生”
74、
以上情景案例給我們的啟示是( )。
A.學生是人,他們也有自尊,要尊重學生
B.中小學存在的這種不尊重學生而又司空見慣的現象應引起我們重視
C.學生是受教育者,不存在尊重學生的問題
D.“壞學生”就是要讓他逃離學校
75、
75-82在伊索寓言中有個《狐貍與葡萄》的故事,說的是一只狐貍很想得到已經熟透了的葡萄,于是它跳起來,結果不夠高,于是又跳起來,再跳起來……想吃葡萄而又跳得不夠高,這也算是一種“挫折”或“心理壓力”了。此時此刻那狐貍該怎么辦呢?若是一個勁地跳下去,就是累死也還是夠不到那葡萄。于是,那狐貍說: “反正這葡萄是酸的。”言外之意是反正那葡萄也不能吃,即使跳得夠高,摘得到也還是“不能吃”,這樣,狐貍也就“心安理得”地走開,去尋找其他好吃的食物去了。
案例中反映的心理防御機制是( )。
A.否認
B.退行
C.合理化
D.升華
76、
維果斯基認為,當學生夠不到“葡萄”的時候,教師可以進行( )教學。
A.先行組織者
B.支架式
C.范例式
D.自主探究
77、
在教育教學中,有些同學對于因為一次成績不理想就放棄學習,這說明他的意志缺乏( )。
A.自覺性
B.果斷性
C.堅持性
D.自制性
78、
教師應該如何增強挫折承受力?( )
A.教會學生正確對待挫折
B.讓學生學會總結經驗教訓
C.調節抱負水平
D.改善挫折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