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簡答題
1.答:布魯納關于掌握學科基本結構的四條教學原則是:
(1)動機原則。所有學生都有內在的學習愿望,內部動機是維持學生學習的基本動力。學生具有的三種最基本內在動機:好奇內驅力(求知欲)、勝任內驅力(成功的欲望)、互惠內驅力(人與人之間和睦共處的需要)。(2分)
(2)結構原則。任何知識結構都可以用動作、圖像和符號三種表象形式來呈現。(1分)
(3)程序原則。教學就是引導學習者通過一系列有條不紊地陳述一個問題或大量知識的結構,以提高他們對所學知識的掌握、轉化和遷移的能力。(1分)
(4)強化原則。教學規定適合的強化時間和步調是學習成功的重要一環。知道結果應恰好在學生評估自己作業的那個時刻。(1分)
2.答:影響知識應用的因素是:
(1)知識的理解和鞏固水平。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是應用知識的前提條件。(3分)
(2)智力活動水平。智力活動水平是影響知識應用的重要因素。(1分)
(3)課題性質。研究表明,課題的性質即課題內容的抽象概括水平,對知識的鞏固與應用有重要影響。(1分)
3.答:影響品德形成的基本條件是:
(1)外部條件(2分)
①家庭教養方式。②社會風氣。③同伴群體。
(2)內部條件(3分)
①認知失調。人類具有一種維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維持自己的觀點、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認知失調是態度改變的先決條件。
②態度定勢。個體由于過去的經驗,對所面臨的人或事可能會具有某種肯定或否定、趨向或回避、喜好或厭惡等內心傾向性,這種事先的心理準備或態度定勢常常支配著人對事物的預料與評價,進而影響著是否接受有關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③道德認知。態度與品德的形成與改變取決于個體頭腦中已有的道德準則和規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決于已有的道德判斷水平。此外,個體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齡等因素也對態度與品德的形成與改變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4.答:學習遷移能力的形成有賴于教學,促進遷移的有效教學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精選教材(1分)
教師應該選擇那些具有廣泛遷移價值的科學成果作為教材的基本內容,而每一門學科中的基本知識、技能和行為規范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其遷移價值較大。
(2)合理編排教學內容(1分)
從遷移的角度來看,合理編排的標準就是使教材達到結構化、一體化、網絡化。
(3)合理安排教學程序(1分)
合理編排的教學內容是通過合理的教學程序得以體現、實施的,教學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發揮功效的最直接的環節。無論宏觀的整體教學規劃還是微觀的每一節課的教學活動,都應體現遷移規律。
(4)教授學習策略,提高遷移意識性(2分)
學習策略及元認知策略具有廣泛的遷移性,同時它們又能夠提高學習者的遷移的意識性。
五、論述題
1.答:美國發展心理學家柯爾伯格系統地擴展了皮亞杰的理論和方法,逐步發展成為一種結構上更精密、邏輯上更連貫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柯爾伯格研究道德發展的方法是兩難故事法。柯爾伯格關于道德判斷的三個水平六個階段的具體內容是:
(1)前習俗水平(4分)
道德價值不決定于人及準則,而是由外在的要求而定。該水平包括的兩個階段是:
第一階段:服從與懲罰的定向。以自我為中心,服從強權或權威,力避自己的苦惱。相信客觀的責任。
第二階段:樸素的利己主義的定向。正確的行為能作為手段滿足自己和偶然滿足他人的需要。能意識到準則是與每個人的需要和希望有關系的。
(2)習俗水平(4分)
道德的價值在于做好事或盡義務,在于別人的期待和傳統秩序的保持。該水平包括的兩個階段是:
第三階段:使他人愉快和幫助他人的定向。遵從大多數人的定型意見,遵從慣常的角色行為,并能按人的意向進行判斷。
第四階段:盡義務、重權威和維持現有秩序定向。尊重別人和社會的期望。
(3)后習俗水平(4分)
自覺的遵守公共規則,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被認為具有道德價值。該水平包括的兩個階段是:
第五階段:墨守成規的契約定向。為了求得一致,承認準則或期望的要求。通常總是避免背離別人的意志和福利。責任是以契約的形式加以規定的。第六階段:良心或原則的定向。不僅遵循規定的社會法則,而且遵循自己憑邏輯的連貫性和普遍性所選擇的原則。伴同互相信賴與尊重的道德心是起主導作用的動因。柯爾伯格認為,個體的道德認知是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的,且年齡與道德發展階段有一定關系,但不完全對應。(3分)
2.答:在學習的信息加工系統中,存在著一個對信息流動的執行控制過程,它監視和指導認知活動的進行,負責評估學習中的問題,確定用什么學習策略來解決問題,評價所選策略的效果,并且改變策略以提高學習效果。這種執行控制功能的基礎是元認知。(2分)元認知是對認知的認知,具體地說,是個體關于自己認知過程的知識和調節這些過程的能力。它具有兩個獨立但又相互聯系的成分:對認知過程的知識、觀念與對認知行為的調節、控制。元認知是對有效完成任務所需的技能、策略及其來源的意識——知道做什么,是在完成任務之前的一種認識。元認知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對個人作為學習者的認識、對任務的認識、對有關學習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認識。(3分)元認知策略的種類:
(1)元認知計劃策略。元認知計劃策略是根據認知活動的特定目標,在一項認知活動之前計劃各種活動、預計結果、選擇策略、想出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預估其有效陛。(3分)
(2)元認知監視策略。元認知監視策略是在認知活動進行的實際過程中,根據認知目標及時評價、反饋認知活動的結果與不足,正確估計自己達到認知目標的程度、水平;并且根據有效性標準評價各種認知行動、策略的效果。(3分)
(3)元認知調節策略。元認知調節策略是根據對認知活動結果的檢查,如發現問題,則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根據對認知策略效果的檢查及時修正、調整認知策略。(3分)
元認知策略總是和認知策略一道起作用。元認知策略監控和指導認知策略的運用,有助于我們估計學習的程度和決定學習的過程。(1分)
最新試題:
歷年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