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系統解析:標準化成就測驗的特點大致為:測驗是由專門機構或專家學者按一定測驗理論和技術,根據全國或某一地區所有學校的共同教育目標來編制的。所有受試人所做的試題、時限等施測條件相同,計分手段和分數的解釋也完全相同。
42.
系統解析:成就動機是個體努力克服障礙、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決某一問題的愿望或趨勢。成就動機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認為,個體的成就動機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力求成功的動機,另一類是避免失敗的動機。力求成功的動機,即人們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帶來的積極情感的傾向性;避免失敗的動機,即人們避免失敗和由失敗帶來的消極情感的傾向性。
43.
系統解析:第一,為師生調整和改進教學提供充足的反饋信息。第二,是學校鑒別學生學業成績、家長了解學生學校情況的主要方式。第三,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第四,可作為教育評價和決策的依據。
44.
系統解析:創造性與個性之間具有互為因果的關系。高創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個性特征:(1)具有幽默感。(2)有抱負和強烈的動機。(3)能夠容忍模糊與錯誤。(4)喜歡幻想。(5)具有強烈的 好奇心。(6)具有獨立性。
45.
系統解析:意義學習的產生既受學習材料本身性質(客觀條件)的影響,也受學習者自身因素(主觀條件)的影響。
(1)從客觀條件來看,意義學習的材料本身必須具有邏輯意義,在學習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學習能力范圍之內的。
(2)從主觀條件來看,首先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必須具有能夠同化新知識的適當的認知結構;其次學習者必須具有積極主動地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的適當知識加以聯系的傾向性。最后學習者必須積極主動地使這種具有潛在意義的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的有關舊知識發生相互作用,使認知結構或舊知識得到改善,使新知識獲得實際意義即心理意義。上述條件缺一不可,否則就不能構成有意義的學習。
46.
系統解析: (1)學習過程。指學生在教學情境中通過與教師、同學以及教學信息的相互作用獲得知識、 技能和態度的過程。
(2)教學過程。教師通過設計教學情境,組織教學活動,與學生進行信息交流,從而引導學 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發現過程,最終使其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
(3)評價/反思過程。評價/反思過程雖是一個獨立的成分,但它始終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包括在教學之前對教學設計效果的預測和評判,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的監視和分析,以及在 教學之后對效果的檢驗、反思。在學與教的過程模式中,五種因素共同影響了三個過程,而 且三個過程交織在一起,相互影響。
國考在即,抓住最后一次:2014教師資格輔導,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一次過關!免費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