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試結合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對該名學生的高考焦慮癥狀進行指導。
【答案要點】
高考焦慮是一種復雜的情緒反應.它是主客觀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造成學生高考焦慮的主客觀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1)客觀因素
①學校及教師的壓力。②家長的高期望的壓力。③社會輿論及媒體的不當宣傳及做法。
(2)主觀因素
高考對中學生來說是人生面臨的第一次重要的選擇,關系到每個學生一生的前途與命運。面對決定自己前途和命運的高考,學生必然會產生情緒的波動,甚至產生焦慮情緒。學生對高考的重要性的認識、知識準備、以往的經歷和體驗、人格特征等是高考焦慮產生的主要原因。
(3)高考焦慮的輔導策略
高考焦慮是主客觀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只有社會、學校、家庭、學生自身多方面共同努力,方能見效。
①學校要轉變教育觀念。學校應把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作為自己的中心任務,把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積極的學習興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良好的學習習慣作為檢測教育與教學質量的標準,把課外活動和節假日還給學生
②尋求“社會支持”。尋求家長及社會時學生的支持,為學生的高考減壓。家長應根據孩子的特點和能力,為孩子確立切實可行的發展目標,不要在高考前制造緊張氣氛,給孩子增加精神壓力。此外,社會輿論要遵循教育規律,適當宣傳與高考有關的內容并制定相關的政策,不要故意制造緊張氣氛和神秘感,也不要在報紙、電視等新聞媒體公開宣揚高考狀元,更不要過分報道與高考有關的內容,為減輕學生的高考焦慮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③指導學生自我教育。由于學生個體因素是高考焦慮產生
的重要原因,因此。學校可以指導學生自我教育,使他們學會時高考焦慮做出積極、主動的應付。
④學會自我放松訓練。當考試焦慮嚴重地影響考生目前的
狀態時,專門的放松訓練是非常有鼓的。最正規、最易掌握的一種方法是“緊張——松弛漸進放松法”。放松還有想象性放松,深呼吸放松等等。
總之,高考焦慮輔導應本著“內外兼顧、標本兼治”的原則,既要指導自我教育,又要重視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尋求家庭、社會的積極支持,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消除學生的高考焦慮行為,使學生的身心健康、和諧地發展。
8.王強是一所中學高中二年級的學生。他人很聰明,但不好好學習,成績不好。現在他自己有點想改變,但學習中情緒起伏不定,時而自我感覺還好,時而又感覺很整。
問題:請你根據有關理論思考和敘述應該怎樣具體幫助王強。
【答案要點】
應及時使用談語法對王強給予具體的指導。
(1)引導王強進行積極地歸因。維蚋把成就行為歸因于能力、努力、任務難易、運氣四個方面。根據王強的情況,由“他人很聰明”,可知他學習能力應該還是比較強。之所以“時而自我感覺還好,時而又感覺很差”,要引導他將原因歸于努力的時間還不夠,鼓勵他要持之以恒,不能一日曝,三日采。
(2)給王強設定具體、可實現的目標。動機強度=需要×期望×誘因。王強“現在自己想改變”,這說明他有學習的需要,但他前面“不好好學習,成績不好”,所以以前基礎不好;現在正是“高中二年級”,可能感到了學習的緊迫感。所以努力了一段之后,效果不明顯,動機強度就套下降。因此要針對這點,適當降低目標,針對他的實際學習能力,確定明確的、難度適宜的短期和長期的學習目標。使他能夠從成功的學習開始,體驗學習成功的經驗,獲得自我效能感,避免習得性無力感的產生。
(3)教師要對王強的學習情況進行跟蹤關注,給予學習方法上的指導。針對“學習中情緒起伏不定”這一情況,時他取得的進步要適時鼓勵,促使王強努力學習,強化其學習動機:在學習遇到困難時。對其放松。情緒低落時要適時指導,引導他走出低落情緒。指導其循序漸進,穩步提高。
(4)鼓勵王強學會自我競爭,鼓勵王強不斷提出新目標,不斷進步,力求發展,盡力做到“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更好。”也鼓勵他在班級內選取一個上進的同學作為榜樣,與自己做橫向比較,奮起直追,不斷激勵自己。
9.某教研員到一所中學去進行教育達標驗收工作時,聽了一節“培智班”的語文課。教師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美中不足的是在教師講課期間總有一位學生未經教師許可就離開座位跑到講臺上領讀、表演,甚至跑到教室后面的飲水處去喝水。事后了解到,這位學生是“培智班”中相對聰明的學生,是同班學生中識字多、發音準、吐字清楚的一位。該任課教師也對該生的這種行為進行過多次教育,卻無濟于事。
問題:試結合相關理論分析并幫助這位任課教師解決
這一班級教育現象。
【答案要點】
(1)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其一,由于前任教師偏愛此生,當學生類似行為開始出現時,教師不忍心嚴厲制止,反而以學習成績的優秀來掩蓋其不良行為;其二,當教師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時,只是通過呵斥、懲罰的方式去制止學生的錯誤行為,而沒有時其掌握的正確行為方式進行強化。
(2)斯金納的新行為主義理論認為,人的許多行為具有操作性和工具性。這一理論強調行為方式的獲得主要是利用聯想式和操作式的條件反射,去進行直接的強化。通俗說就是當學生一旦有錯誤行為產生時,馬上停止其活動,讓他重復多次地去演練正確的行為。
(3)針對這一事例,這位任課教師研究后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只要該生有擅自離座的行為出現,老師就要他回到座位上示范一次離座或講話前應怎樣做,在舉手數秒后,老師點名方可起立,然后再按照老師要求進行其他活動。如此強化訓練五到十次,估計過一段時間后,該生的錯誤行為會明顯減少,在離座及發言時都會舉手。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就是強化理論在幫助學生抗干擾而形成正確行為的成功一例。在運用強化理論幫助學生形成正確行為時,一定要明確要改變的行為是什么,要強化形成的正確行為是什幺.從而對其進行教育的”正性強化”。有的教師通過體罰、恐嚇、訓斥等非道德行為去強行改變學生的不良習慣,而非采取積極的“正性強化”,這只能產生“負性強化”,反而增加了錯誤行為的出現率。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