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上半年初中音樂教師資格證面試考試時間5月14日-15日,面試采用5分鐘結構化+10分鐘試講+5分鐘答辯的方式進行。
2022上半年初中音樂教師資格證面試真題及答案已發布。
獲取面試真題>>

同時,也可進入教師資格證面試真題群,考后及時獲取初中音樂教師資格證面試真題及答案。

進面試真題群
2022上半年初中音樂教師資格證面試真題及答案
試題一、扎紅頭繩彈唱
1.試講題目:《扎紅頭繩》
2.內容:

3.基本要求:
(1) 試講時間約10分鐘;
(2)完整演唱并彈唱歌曲;
(3)教學過程中須體現師生互動。
一、教學目標:
弘揚民族音樂,增強民族自信,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現力和創造力。了解歌劇這一藝術形式,熟悉有關歌劇的一些基本知識。
二、教學重點:
感受音樂所表現的情景,分析樂曲體裁、結構特點。
三、教學難點:
能與他人合作,大膽創新,運用不同的表現形式來體驗音樂情感。
四、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情景導入
1、師生問好
2、問題導入
老師彈奏《扎紅頭繩》,學生聆聽。老師提出問題:
(1)彈奏的音樂叫什么名字?選自哪部歌劇? ( 《扎紅頭繩》,選自《白毛女》)
(2)請同學分享課前搜集的有關歌劇《白毛女》的資料。
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導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學習歌曲
1、感受音樂
多媒體播放《扎紅頭繩》。設問: 《扎紅頭繩》表現了怎樣的故事情節?
2、教師示范
教師提問這首《扎紅頭繩》的旋律走向有什么特點?
(三)學唱歌曲
1、發聲練習:注意口腔打開以及腰背挺直。
2、旋律學習
請男同學關注楊白勞演唱的樂句,女同學關注喜兒演唱的樂句。并用心體會:楊白勞和喜兒演唱的樂句帶給你的感覺有何不同?(喜兒歡快的,俏皮的楊白勞緩慢的)
3、完整演唱
完整演唱歌曲,引導學生注意歌曲情緒、情感的變化。
4、教師鋼琴伴奏,學生以正確的演唱方法和情緒再次演唱歌曲。
(四)鞏固環節
將學生分成四組,采用男女對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五)音樂活動
多媒體播放視頻,根據視頻中的提示,引導學生即興模仿喜兒跟楊白勞的表情、動作,然后以小組為單位,上臺進行表演展示。
(六)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對本節課的重點加以回顧,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歸納和梳理。
板書設計: 略試題二、小放牛
1.題目:初中《小放牛》
2.內容:

3.基本要求:
(1)試講在10分鐘之內完成;
(2)有教師范唱主旋律環節;
(3)教學過程中體現師生互動;
(4)需有適當板書。
一、音頻導入
教師播放民歌《小白菜》,引導學生說出這是河北民歌。順勢引入本課課題;“今天來欣賞一首河北的民歌一《小放牛》”。
二、新課教授
1、初步感知
教師播放作品音頻,提問:歌曲的速度和音調是怎樣的? (中速稍快、音調明快流暢。)
2、歌曲介紹
河北民歌《小放牛》是一首家喻戶曉的河北民間小調。其旋律流暢,音樂性格純真,常由兩人演唱,歌詞與史實、傳說結合緊密,通過一問一答的形式表現了兒童天真爛漫、略帶幾分俏皮的性格特點。歌曲的詞曲結合緊密,音調順暢平實,朗朗上口。.
3、歌曲視唱
(1)教師范唱主旋律,學生邊劃拍子邊小聲跟唱;
(2)學生自行填詞演唱(注意體止符的時值)。
4、歌曲故事猜想
引導學生根據歌詞猜想民歌故事。(魯班為趙縣人民修好了趙州大石橋,這個奇跡驚動了“八仙”之一的張果老,他存心要和魯班開個玩笑,在驢背的褡褳里一邊裝上“太陽”,一邊裝上“月亮”,同時還約了柴榮推著載有“五岳名山”的獨輪車同時過橋。
誰知二人上橋后,橋被壓得搖搖欲墜。魯班一看情況不妙,立即跳下橋去,用手托住橋身東側,才使這兩位仙人帶著日月和五岳名山順利通過。從此,“仙跡”被留存了下來。)
5、歌曲結構分析
(1)學生分小組討論歌曲的曲式結構。(歌曲為徵調式,分為五個樂句。)
(2)思考五個樂句之間的關系。(第三樂句的第1小節為第一樂句第1小節的下方五度模進,采用了換頭合尾的創作手法;
第一、三樂句第2小節的后半拍起唱,以及第三樂句第1小節的下五度移位,增加了旋律的動力;第四樂句是第二樂句旋律的變化重復;第五樂句是第四樂句的重復,以增強旋律的穩定感。)
(3)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畫出曲式結構圖

6、完整演唱
腦海里想象著傳奇的故事,教師與學生共同完整演唱歌曲。
三、鞏固拓展
欣賞京劇傳統折子戲《小放牛》。學生總結其特點并積極發言。(采用了一問一答的形式。音調明快流暢、富于表情、形式生動、活潑風趣,充分表現了村姑與牧童的聰明才智和開朗樂觀的性格。)
四、小結作業
(1)在課堂接近尾聲時,引導學生暢談本節課的收獲。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總結。
(2)課下探索發現河北民歌的特點,下節課分享給大家。
板書設計:
小放牛
曲式結構圖:

試題三、等你到天明
1.題目:歌唱教學試講
2.內容:《等你到天明》
3.基本要求:根據指定內容進行片段教學設計與試講(約10分鐘)
(1)展示合唱課教學過程;
(2)依據譜例邊彈邊唱旋律;
(3)展示指揮演唱;
(4)展示板書。
附譜例:

一、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和歌唱,學生能夠產生對哈薩克族音樂風格的熱愛,并能夠熱愛祖國不同文化。
2.解決合唱中的和諧與均衡問題,學習無伴奏合唱《等你到天明》
二、教學重點:
有感情、有表現力的演唱歌曲《等你到天明》。
三、教學難點:
解決合唱中的和諧與均衡問題。
四、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教師播放塔里木河的視頻,并提出問題:視頻中播放的是哪個地方?引出課題《等你到天明》
(二)新課教學
1.初聽歌曲
教師帶領學生聆聽音樂,并感受歌曲的節奏特點。
2.復聽歌曲
教師再次播放音樂,并請學生思考歌曲的旋律進行方向特點、情緒及民族風格特點。
3.旋律學唱
(1)教師彈琴,學生分聲演唱《等你到天明》的樂譜。
(2)學生用“U”代替歌詞進行演唱。
(3)學生跟琴演唱《等你到天明》的歌詞
教師帶領學生解決和聲音位置問題,唱歌過程中盡量把呼吸、發聲、共鳴、吐字等技能動,體驗科學發聲的方法。在學習演唱中,學生可以交流演唱體會,達到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的目的。
4.歌曲處理
(1)教師帶領學生欣賞無伴奏混聲合唱《等你到天明》
(2)教師引導學生感受合唱美感是表現在音樂的音響上
(3)學生再次演唱《等你到天明》,注意演唱過程中要表現得安詳、寧靜、和諧、有變化、有層次感。
5.學生有表情地完整演唱歌曲。
(三)鞏固環節
學生分聲部演唱歌曲,教師指揮。注意各個聲部在演唱時的和諧統一。
(四)音樂活動
學生根據聯想與想象的場景,為歌曲編配歌詞,并試著演唱。
(五)課堂小節
師生共同總結
板書設計:

試題四、八月桂花遍地開
1.題目:八月桂花遍地開
2.內容:


3.基本要求:
(1)教學過程中設置彈唱環節;
(2)教學過程中包含教師指揮部分;
(3)教學過程中設置演唱旋律聲部環節。
答辯題目1.簡單介紹一下本曲的背景知識。
2.合奏課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用多媒體播放民歌《八段錦》,引導學生聆聽本曲的旋律。隨后播放《八月桂花遍地開》,并提出問題:這兩首曲子有什么關聯嗎?
學生自由回答,教師總結:這兩首曲子的旋律是有相似之處的,因為《八月桂花遍地開》的旋律取材于《八段錦》。《八月桂花遍地開》是一首在多地傳唱的民歌,在1959年呢,我國著名作曲家李煥之將其改編為一首合唱曲。今天呢,我們將采用一種合奏的方式來表現本曲。
引入課題《八月桂花遍地開》。
(二)初步感知
1.教師彈琴范唱旋律聲部,學生熟悉旋律并小聲跟唱。
2.教師彈琴,帶領學生齊唱曲譜,并設問:本曲在節拍上有什么不同之處?
學生自由回答,師總結:本曲在節拍上進行了兩次轉換,第一次由2/4變為4/4,第二次4/4變為2/4。
3.教師打拍子,引導學生獨立演唱旋律聲部的曲譜。并提醒學生注意節拍轉換時,強弱規律的變化。
4.教師彈琴帶領同學分別熟悉其他各個聲部的旋律。
(三)合奏練習
1.教師引導學生分為5組,第一組吹奏笛子演奏旋律聲部,第二組拉奏二胡演奏副旋律聲部,第三組吹奏笙演奏和聲聲部,第四組拉奏大提琴演奏低音聲部,第五組敲擊木魚演奏打擊樂聲部。
2.留出5~10分鐘為學生進行單獨練習,期間可自行搭檔進行合作練習。教師巡視對學生進行指導。
3.練習結束,教師彈琴,引導第一、二、五聲部進行旋律聲部與打擊樂聲部的合作。
4.教師引導第三、四、五聲部進行和聲聲部、低音聲部及打擊樂聲部的合作。
5.教師指揮,帶領全體學生進行合奏練習,期間提醒學生注意與他人的配合,要聆聽聲部之間的協和。
6.教師指揮,帶領同學完整合奏本曲。
(四)鞏固提高
1.教師引導學生自行組成小組,為本曲的旋律聲部進行“無樂器”伴奏創編,可使用人聲、拍手、跺腳、擬聲等方式。
2.留出5~8分鐘創編時間。之后邀請兩組同學為大家進行展示。教師對其進行指導性點評,學生互評。
(五)小結作業
教師提問同學本節課都有哪些收獲,并進行總結:本節課我們用五種樂器進行了一次合奏,還用我們的“天然樂器”——身體,為歌曲進行了一次頗有趣味的伴奏創編。
那么課下請同學們再找一些好聽的歌曲,試著去進行伴奏的創編,下次與大家一起分享。
【板書設計】
八月桂花遍地開
1=C 江西民歌
稍快、歡快地 鄭路 編曲
一組:旋律聲部 笛子
二組:副旋律聲部 二胡
三組:和聲聲部 笙
四組:低音聲部 大提琴
五組:打擊樂聲部 木魚
試題五、中國夢
1.題目:中國夢
2.內容:

3.基本要求:
(1)試講時間在10分鐘之內完成。
(2)試講時需要有情感交流環節。
(3)試講過程需要有創編環節。
答辯題目
1.簡單介紹你知道的速度記號。
2.本節課你的教學目標是什么?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教師創設情境,播放歌曲《歌唱祖國》,并對學生進行提問:這首歌曲給你什么樣的感覺?表達怎樣的情感?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總結:這首歌曲給人一種欣欣向榮的感覺,表達人們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引入課題——《中國夢》。
(二)感受體驗
1.初聽歌曲,教師播放張也演唱的《中國夢》。
并設問:“歌曲的旋律如何,歌曲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總結:歌曲旋律較為中速、歡快,描繪了一幅天下大同、和諧社會的展望情景。
2.復聽歌曲
并設問:“歌曲給你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總結:這首歌曲主要表達對美好社會的向往之情,堅定強烈的節奏感,仿佛感受到祖國的大好河山、繁榮昌盛的場景,給人一種自豪感。
(三)探究學習
1.進行簡單發聲練習,例如:1 2 | 3 2| 1 - |。
2.教師范唱歌曲,學生小聲哼唱,感受旋律的流動。
3.教師彈奏鋼琴,學生跟唱樂譜,并提示學生注意連音記號及速度的轉換。
4.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演唱,邊唱歌邊打拍子,幫助學生掌握速度的變化,并提問學生:“不同的速度變化,對于音樂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剛開始速度為中速,優美抒情;中間速度轉為稍快,將歌曲情緒逐漸推強,情緒高漲;最后速度由快速轉為中速稍快,首尾呼應的同時,更好的強調情感。
5.完整有感情地演唱樂譜。
6.教師帶領學生熟悉歌譜之后,有感情的朗誦歌詞,并提問學生:“歌曲表達怎樣的情感?”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進行總結:歌曲通過對于中國人們的描述和文化的傳承,表達對于祖國的贊美及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傳達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7.教師請學生分組進行競賽演唱,并進行鼓勵性評價。
(四)鞏固提高
教師將學生進行分組,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對于祖國的熱愛及贊美之情,并提醒學生注意與組內其他成員的配合。創編完成后請各組進行表演,并互相評價,教師進行總結評價。
(五)小結作業
今天我們學習了歌曲《中國夢》,感受到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希望同學們通過本課的學習能夠感受祖國的繁榮昌盛,逐漸具有傳承發展意識。
請同學們課后收集關于祖國的作品,下節課互相分享。
【板書設計】
中國夢 連音線
第一部分:中速、稍慢;優美抒情
第二部分:快速;情緒高漲
第三部分:中速、稍快;強調情緒
美好生活的向往、熱愛祖國
試題六、 欣賞《彝族舞曲》需要有彈唱哼唱,指揮哼唱
1.題目:彝族舞曲
2.內容:

3.基本要求:
(1)試講時間在10分鐘之內完成;
(2)教學中要體現相應板書;
(3)試講過程需要有多種組織教學的形式。
答辯題目1.你還知道哪些琵琶獨奏的曲目?
2.音樂教師如何上好一堂音樂課?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根據上節課留給學生的作業,查找關于彝族的風俗特點。組織學生進行一場知識競答賽“彝族風俗知多少”,學生自由回答。(左腳舞、姑娘房、跳菜)
2.提問學生,彝族的代表民間樂曲有哪些?學生自由回答。(阿細跳月、煙盒舞曲)由此,引入新課——由《煙盒舞曲》《海菜腔》改編的《彝族舞曲》。
(二)感受體驗
1.初聽樂曲,體會樂曲表達了什么情緒?是由什么樂器演奏的?(抒情優美的情緒。由琵琶演奏。)
2.請學生根據以往對音樂及樂器的了解,簡單說一下琵琶這種樂器及琵琶的演奏形式有哪些?教師做適當總結。(琵琶,是我國傳統撥弦樂器,四根琴弦。琵琶的音響效果被唐代詩人白居易描述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琵琶的演奏形式有獨奏、合奏及伴奏。)
3.樂曲的體裁形式是什么?(琵琶獨奏)
(三)深入賞析
1.再次聆聽《彝族舞曲》,請學生根據書本上的譜例和聆聽,了解樂曲分為幾個部分?教師做適當總結。(樂曲分為九個部分)
2.分段聽賞主要旋律樂段。
(1)分析A段
①聆聽A段,這段音樂描述了什么場景?(以推挽指法奏出柔美的滑音,旋律優揚,富于歌唱性,并伴以舞蹈性節奏音型,生動地描繪了姑娘們輕盈的舞姿。)
②帶領學生哼唱旋律。
(2)分析B段(a.b.c.d.)
①聆聽第二段,并思考:這一段在情緒上與第一段相比有什么不同?刻畫了什么樣的場景?(主題旋律被簡化,速度突然加快,力度加強。運用掃弦技巧,刻畫了小伙子們跳舞的陽剛勇猛氣質,使舞蹈場面更為熱烈。)
②帶領學生哼唱旋律。
探尋音樂的曲式結構。
再次欣賞全曲,請學生以前后四人為一小組,分組討論歌曲的曲式結構。教師做適當的總結。
(隨著音樂的播放,彝族人慶祝火把節的故事開始展開。代表每個主題的圖片依次出現。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從樂段中選出與之對應的火把節活動情節,按照之前創編的律動,隨不同的音樂主題做不同的律動動作,全班一起表演。樂曲播放完畢,幾幅與樂曲同步的音樂主題圖片也就依次出現了,樂曲的曲式結構圖也就清晰呈現出來。從而引出復三部曲式結構的概念和特點。)
(四)鞏固提高
通過多媒體請學生觀看《煙盒舞曲》的視頻,進一步了解彝族民族音樂文化。
(五)小結作業
1.采用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方式回顧本節課的內容。
2.下課后,請學生欣賞彝族的另一首代表作《阿細跳月》。
【板書設計】
彝族舞曲
1=C 王惠然編曲
一、演奏類型 琵琶獨奏
二、曲式結構 復三部曲式
試題七、《沂蒙山小調》(創編)
1.題目:沂蒙山小調
2.內容:

3.基本要求:
(1)環節設置具備引導性,由淺入深;
(2)要有創編環節;
(3〉在授課過程中要有演唱;
(4〉試講時間10分鐘。
【教學過程】
(一)演奏導入,引出新課
教師用笛子演奏《沂蒙山好風光》,感受明亮、優美的旋律。
(二)新課教學,深入學習
(1)欣賞《沂蒙山好風光》的錄像片。板書:沂蒙山好風光。
請學生回答,歌曲里都唱了些什么?(一群人在扭秧歌,看到農民伯伯在割稻子,還有紅紅的高粱)
(2)欣賞民間歌手演唱的音頻,學生聽聽這些歌手的演唱有什么特點?(演唱時有些字加了兒化音。如“草地兒”。)演唱者獨特的音色和兒化音、滑音的運用,使歌曲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同時也體現了歌者贊美自己家鄉的自豪感。
(3)學唱歌曲
①學生用“Lu”哼唱旋律,哼唱時請思考歌曲的旋律可以分為幾個樂句?出示旋律譜例。(四句)
②學唱樂譜,認識魚咬尾。
③練唱歌詞,學習民歌中常見的表現手法:一字多音和襯詞。
④情感處理:體會歌曲中山東人民對家鄉景物的描寫,引申到對自己的家鄉的贊美。
⑤老師演唱兩種不同的結束句,學生進行比較。這樣的環繞進行使歌曲更加委婉動聽。
⑥老師與學生用“接龍”的形式練唱,感受其特征。
(三)鞏固提高,創編旋律
(1)根據“魚咬尾”的寫作手法創編4句旋律。
(2)學生分小組討論創作。
(3)教師巡視指導,了解學生創作的過程。
(4)挑選1至2首學生創作的旋律進行展示并評價。
(四)小結作業
民歌是我國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老百姓抒發情感的一種方式,也是藝術家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熱愛它、了解它,使之得到繼承、弘揚和發展。
回家請同學們尋找自己家鄉的民歌和大家一起分享。
試題八、《霸王別姬》 欣賞
1.題目:霸王別姬
2.內容


3基本要求:
( 1)教學過程中需要哼唱環節;
(2)教學過程中需要有表演環節;
(3)教學過程中需要體現互動環節。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創設情境,播放電視劇《神話》楚漢之爭片段;引發學生思考,并提問:影片片段中講述了哪段歷史故事?胡歌所扮演的角色想要救誰?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總結:剛剛同學們所觀看到的片段講述了“楚漢之爭”的歷史背景;項羽與劉邦在經歷了多年爭斗之后迎來的最后的決戰,今天我們透過歷史文化背景來一起了解戲曲音樂《霸王別姬》。
引入課題,京韻國風——《霸王別姬》。
(二)感受體驗
1.初聽歌曲
并設問:“歌曲旋律表達了怎樣的情緒?歌曲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總結:歌曲旋律較為凄涼、悲傷,描繪了西楚霸王項羽腹背受敵的場景。
2.復聽歌曲
并設問:“歌曲表現了怎樣的情感?你聽到了什么有特色的部分?”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總結:京劇《霸王別姬》是梅蘭芳先生的代表作,在唱腔特點和藝術表演上具有很特殊的特色,他運用優美的身姿和動聽的腔調塑造了一個“為君解憂”的經典虞姬的形象。
(三)深入學習
1.模仿戲曲唱腔特點進行簡單發聲練習,引導學生運用自然、圓潤的聲音進行發聲;
2.教師示范虞姬唱段,學生進行簡單模仿,教師進行評價并簡單講解“梅派”藝術特色;
3.教師講解《霸王別姬》選段中講述的故事背景;
4.跟錄音學唱歌譜,并提示學生注意曲中裝飾音的運用;
5.播放伴奏,跟伴奏帶填詞演唱歌曲;
6.處理歌曲情感,表現出虞姬的那種憂愁;
7.分組進行演唱,并進行評價。
(四)鞏固提高
教師將學生分小組選用自己喜歡的角色表現歌曲,提醒學生注意與組內其他成員的配合;編演一小段京劇內容。
創編完成后請各組進行表演,并互相評價推選出最受歡迎的小組。
(五)小結作業
今天我們學習了《霸王別姬》,領略我國國粹的風格特點,了解了歷史文化背景,認識到了戲曲與音樂的結合。希望同學們通過本課的學習更為深入了解到我國國粹,能夠傳承我國的民間音樂,發揚優秀文化。
請同學們課后收集其他京劇,對比聆聽一下,并和同桌討論自己的心得體會。
【板書設計】略
試題九:丑末寅初
1.題目:《丑末寅初》(欣賞課)
2.內容:

【基本要求】
1、試講10分鐘之內完成
2、試講時需要有師生共同討論環節
3、試講需要有適當的板書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教師先播放一首歌曲《我的滑板鞋》,并請同學們談一下聽完這首作品的看法。
同學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這個其實是一種說唱音樂的體裁,其實這種當今普遍流行的說唱音樂,是從西方傳入到我們中國的一種音樂文化。當然,我們國家也有著自己的說唱藝術,那我們今天這節課就來學習一種屬于我們中國的傳統說唱音樂,是用京韻大鼓的形式來演唱的作品叫做《丑末寅初》。
(二)初步感知
1.教師播放樂曲《丑末寅初》,并請同學們邊聽邊思考,聽完這首曲子的感受是什么?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總結:本首曲子的速度是中速的,頗具中國特色。
2.教師再次播放歌曲,同樣的思考為本首曲子伴奏的樂器有哪些?樂曲播放完畢后,同學討論發言。
教師總結:本首作品除了演唱者自持的書鼓、節板,伴奏樂器還有三弦、四胡、琵琶、二胡等。
(三)探究學習
1.教師播放整首樂曲,請同學們仔細聆聽,整首樂曲的主要唱腔特點是什么?樂曲聆聽完畢后,師生共同討論。
師生共同總結:京韻大鼓是用北京方言演唱,并運用北京音系的四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說京白、唱京韻,演唱短段曲目,吸收各種戲曲、雜曲的曲調,借用京劇的表演,形成一套表演身段,并采用了大量的“子弟書”的曲本。
2.教師將同學們進行分組,分別來討論本首作品當中描繪了一個什么樣的畫面?樂曲播放完畢后,小組討論,由各小組派出代表進行發言。
教師總結:該作品主要描繪了丑末寅初這一時辰里,中國古代人民的生活景況,猶如一幅生動古樸的畫卷,樂曲中描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并富上人物特點,既生動又形象。
3.教師再為同學們播放完整的樂曲,并請學生嘗試著用京韻大鼓的形式來演唱部分片段。
(四)鞏固提高
《丑末寅初》欣賞完了,教師接下來為同學們播放同一體裁的京韻大鼓的著名作品《重整山河待后生》,并請同學們思考對我國傳統說唱音樂的理解。樂曲播放完畢后,同學自由發言。
教師總結:其實不僅國外有說唱音樂的流行,在我國的古代也有著說唱音樂的發展,希望同學們在以后學習音樂的過程中不要忘記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
(五)小結作業
小結:課堂的尾聲,教師采用師生共同總結的方式來對本節課所學的內容進行回顧。本節課主要學習了我國的傳統說唱音樂京韻大鼓的作品《丑末寅初》,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喚醒同學們對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宣揚我們的民族音樂以及培養我們對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熱愛之情。
作業:最后,要求同學們課下搜集其他民間傳統藝術形式的歌曲或者樂曲選段,下節課同學之間相互分享一下。
【板書設計】略
試題十、化妝舞會演奏
1.題目:演奏教學試講
2.內容:《化裝舞會》
3.基本要求:根據指定內容進行片段教學設計與試講(約10分鐘)
(1)展示器樂合奏教學過程
(2)依據譜例邊彈邊唱旋律;
(3)依據譜例邊哼唱旋律邊指揮
(4)展示板書。
附譜例:

一、教學目標:
1.聆聽音樂,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感受作品中變化音、節奏型等音樂要素的表現特征。
2.用口風琴演奏《化裝舞會》片段,做到氣息均勻、指法正確。
3.理解并熱愛作品相關的探戈舞、南美洲音樂等音樂文化知識。
二、教學重點:
聆聽并學習《化裝舞會》的主題旋律,用口風琴演奏《化裝舞會》片段。
三、教學難點:
準確演奏旋律中出現的休止符,臨時變化音。
(一)情景導入
教師播放一段探戈舞蹈視頻
學生觀看并說出舞種。由探戈音樂引出本課內容
(二)新課教學
1.初聽音樂。完整播放《化裝舞會》,思考:音樂的風格有什么特點?結合學生答案講解探戈音樂的特征。
⒉.復聽音樂。彈唱《化裝舞會》主題旋律,學生隨音樂視唱旋律。
3.指法教學。引導學生分析旋律的音域,找出手指的最佳演奏位置。
4.細節處理。講解休止符、變化音的演奏注意事項,如:休止符處心中默念空拍,氣息及時收干凈;變化音處提前找準位置。
(三)鞏固環節
1.全班分小組進行練習。
⒉各組匯報練習成果,教師點評。
(四)音樂活動
為作品編配打擊樂伴奏,教師指揮全班共同表演。
(五)課堂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
板書設計:略
試題十一、星星索
1.題目:歌唱教學試講
2.內容:《星星索》
3.基本要求:
根據指定內容進行片段教學設計與試講(約10分鐘)
(1)展示歌唱課的教學過程;
(2依據譜例邊彈邊唱歌曲;
(3〉依據譜例指揮演唱歌曲
(4)具有有效的師生互動環節。
附譜例:

一、教學目標:
1.對聆聽印度尼西亞"甘美蘭樂隊”的音樂感興趣,激發學生學習外國音樂的興趣。
2.能夠在聆聽和演唱中較為準確地把握歌曲節奏,提,音樂鑒賞能力。
3.能夠有表情的演唱歌曲《星星索》,并準確的演唱三連音。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演唱歌曲《星星索》以及音樂節奏強弱的把握。
2.難點:能夠了解印度尼西亞的音樂特征:五聲音階等。
三、教學過程;
(一)歌曲導入
教師播放印尼歌曲《寶貝》,引導學生說說這是哪個國家的歌曲?(印度尼西亞),接著引出本課課題——《星星索》。
(二)新課教授
1.初步感知
教師播放《星星索》風景原文版,提問:歌曲的速度和情緒是怎樣的?(情緒:優美抒情;速度:中速。)
2.教師范唱
教師范唱歌曲,提問:音樂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場景?(歌曲表現了青年人駕著小船,伴著微風,隨著歌聲向心上人劃去,漸漸消失在遠方的意境。
3.發聲練習
學習歌曲之前,引導學生用"la“進行發聲練習,養成保護嗓子的好習慣。
4.聆聽賞析A音樂主題
(1)教師范唱第一樂句,學生聆聽感受音樂節奏的特點,并分組討論分析音樂節奏特點。
(教師提示:節奏“緊湊”與“松弛",附點音符強弱的表現,弱起。)
(2)跟琴模唱第一樂句。
(3)聆聽A主題音樂,整體感知,并思考:這段音樂有什么特點?
(教師提示:三個樂句的開始音都是弱起,四四拍的強弱規律是強、弱、次強、弱。起音在強拍的后半拍,也就是強拍的弱位,因此它營造的音樂始終保持著輕柔、平穩的感覺,演唱時不能太過強。)教師范唱,學生感受后一起演唱。
(4)二聲部合唱體驗。
將學生分為兩組進行二聲部合唱,一組唱伴奏,一組唱主旋律。(教師提示:唱的時候注意主旋律強一點,伴奏稍微弱一點,聲音統一和諧,聲部與聲部之間要互相聽到對方的聲音。)
第一遍教師伴奏,兩組交替進行;第二遍教師指揮,學生演唱。
5.分析曲式結構。
(1)學生聆聽音樂,當聽到A主題音樂的時候,用肢體動作表現。(跺腳、搖晃身體、捻指、雙手左右搖晃等)
(2)教師引導學生說出歌曲的曲式結構:ABA單三部曲式。
6.完整聆聽音樂。
(三)鞏固拓展
欣賞甘美蘭樂隊的特點。
(四)小結作業
首先引導學生談一談本節課的所學所獲,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總結;課后搜集一些印尼音樂的其他代表作品,下節課師生一起交流。
板書設計:略
試題十二、阿瑪勒火
1.題目:欣賞教學試講
2.內容:《阿瑪勒火》
附譜例:

3.基本要求:根據指定內容進行片段教學設計與試講(約10分鐘)
(1)展示欣賞課教學過程;
(2〉依據譜例邊彈邊唱旋律;
(3)依據譜例邊哼唱旋律邊指揮;
(4)展示板書。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教師播放《北京的金山上》作為背景音樂。
學生聽著音樂走進教室。引出課題。
二、新課教學
1.初聽音樂。完整播放《阿瑪勒火》,思考:音樂的速度、旋律有什么特征?結合學生答案講解囊瑪的基本知識。
2.復聽音樂。彈唱《阿瑪勒火》主題旋律,學生輕聲哼唱。
3.旋律分析。引導學生分析速度、力度、風格、結構、歌詞塑造的情感效果。
4.旋律學唱。學生隨音樂哼唱《阿瑪勒火》主題旋律。
三、鞏固環節
拓展欣賞《宗巴郎松》,鞏固對于囊瑪音樂的認識。
四、音樂活動
1.教師邊哼唱《阿瑪勒火》邊跳藏族舞。引導學生觀察舞蹈動作。
⒉學生隨音樂表演藏坎積
五、課堂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
板書設計:略
試題十三、淚蛋蛋拋在沙蒿蒿林
1.題目:歌唱教學試講
2.內容:《淚蛋蛋拋在沙蒿蒿林》
附譜例:

3.基本要求:根據指定內容進行片段教學設計與試講(約10分鐘)
(1)展示唱歌課教學過程;
(2)依據譜例邊彈邊唱旋律;
(3)體現師生互動;
(4)展示板書。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播放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并提問:這首歌曲給你怎樣的感受?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總結:這首歌曲是青海民歌,是著名“花兒”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花兒”是流行于甘肅、青海、西寧、等地區的一種山歌、音樂高亢奔放、粗獷剛健。
引入課題——《淚蛋蛋拋在沙蒿蒿林》。
二、新課教學
1.初聽歌曲。
教師播放歌曲《淚蛋蛋拋在沙蒿蒿林》。并提問:“歌曲的速度是怎樣的?"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總結:歌曲速度是2/4拍,中速稍慢的
⒉復聽歌曲。
教師再次播放歌曲,并設問:"這首歌曲給你怎樣的感受?”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總結:這首歌曲是陜北“信天游”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信天游”是流行于陜西北部、寧夏、甘肅的東部以及內蒙古西部地區的一種民歌形式。大多節奏自由,旋律奔放開闊。
3.學唱歌曲。
(1)教師彈琴范唱歌曲,學生小聲跟唱,并提問:"歌曲的情緒是怎樣的?曲式結構是怎樣的?”
學生哼唱后回答。
教師總結:情緒是自由的。歌曲是“起承轉合”一段體結構,“起”即最初的呈示;"承”是繼續,常有重復強調的含義;"轉”即變化對比;"合”是總結,常體現為再現。
(2)教師彈奏鋼琴,學生跟唱樂譜,并思考:"曲譜中的箭頭代表什么意思?“
學生演唱并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曲譜中的箭頭叫滑音。表示向上滑,表示向下滑。記在音符的前面,表示滑向該音符;記在音符的后面,表示從該音符滑開去。
教師示范演唱,學生模仿。
(3)提問學生:“歌曲的歌詞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進行總結:歌詞充滿了愛的深情和無奈中的悲涼,蘊含著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樂觀的生活態度。
(4)教師彈琴,學生跟琴帶入歌詞完整演唱歌曲。
三、鞏固環節
教師將學生分組進行竟賽演唱,并進行鼓勵性評價。
四、音樂活動
教師將學生進行分組,學生用起承轉合曲式結構創編歌曲。創編完成后請各組進行表演,并互相評價,教師進行總結評價。
五、課堂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
板書設計:略
試題十四、國際歌
1.題目:演奏教學試講
⒉.內容:《國際歌》

3.基本要求:根據指定內容進行片段教學設計與試講(約10分鐘)
(1)展示器樂演奏教學過程;
(2)依據譜例邊彈邊唱旋律;
(3)依據譜例邊哼唱旋律邊指揮;
(4)展示板書。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教師播放法國巴黎的無產階級和人民武裝起義圖片,并提問:“圖片中為我們呈現了什么歷史事件。”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總結:1871年3月18日,法國馬黎的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舉行武裝起義,推翻了所有的反動統治,建立了世界歷史上一個無產階級政權一一巴黎公社,雖然最后還是被反動統治血腥鎮壓了,但巴黎公社起義是一個劃時代的偉大革命,是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政權的第一次總演習,為無產階級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提供了豐富而寶貴的經驗。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欣賞這首由法國工人階級用生命和鮮血譜寫的一首戰歌一《國際歌》引出本課內容。
二、新課教學
1.初聽歌曲
教師完整播放歌曲,思考:歌曲的節奏和情緒是怎樣的?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歌曲的節奏是3/4拍,情緒是莊嚴、雄偉的。
2.復聽音樂
教師彈唱歌曲,學生隨音樂視唱旋律。并思考:歌曲可以分為幾個段落?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歌曲為帶有副歌的二段體結構。
3.教師示范,學生模仿使用《口風琴》演奏歌曲。
教師指法教學。引導學生分析旋律的音域,找出手指的最佳演奏位置。演奏過程中注意氣息要均衡。
4.教師針對學生演奏的問題,講解附點節奏的演奏,X.X和X.X。如第一小節的i-7。
5.教師指揮學生完整演奏歌曲。
三、鞏固環節
教師將學生分為演唱組和演奏組兩個小組進行練習,教師指揮學生合作表演。
四、音樂活動
教師將學生分小組進行練習,各組練習后進行表演。教師點評。
五、課堂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
板書設計:略
教資面試高分指南筆記,從穿著禮儀、到結構化、試講、答辯,讓你輕松應對考試,識別下圖二維碼即可免費獲取↓↓
報考關注>>2022年教師資格證面試題庫
備考沖刺>>歷年教資面試真題下載
教師資格證面試如何快速通關?233網校還原面試情景現場,助你一舉攻下“結構化面試+試講+答辯”三大內容,實戰通關!試聽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