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訓練試題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B[解析]課堂管理始終制約著教學和評價的有效進行,具有促進和維持的功能。
2.A[解析]松散群體是正式群體形成的第一階段,僅僅是時間和空間上結成群體,還沒有共同活動的目的和內容。
3.D[解析]略。
4.A[解析]聯合群體是正式群體形成的第二個階段,它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動.但活動還只具有個人的意義。
5.C[解析]1920年阿爾波特讓被試分別在單獨情境和社會情境里工作,結果發現社會情境中的效果要比一個人單獨活動好。
6.B[解析]略。
7.B[解析]課堂氣氛作為教學過程的軟情境,它通常指課堂里某些占優勢的態度與情感的綜合狀態。
8.B[解析]為了維持正常的教學秩序,協調學生的行為,以求課堂目標的最終實現,必然要求學生共同遵守課堂行為規范,從而形成課堂紀律,即對學生課堂行為所施加的準則與控制。
9.D[解析]略。
10.D[解析]勒溫曾將教師的領導方式分為集權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種,不同的領導方式會形成不同的課堂氣氛,其中民主型的課堂氣氛最佳。
11.A[解析]教師促成的紀律有結構的創設和體貼,規定限制是結構創設,BCD屬于體貼。
12.D[解析]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在相互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心理關系或心理距離。它的形成與變化取決于交往雙方滿足需要的程度。
13.A[解析]略。
14.A[解析]課堂里往往有消極和積極之分,積極的課堂行為是與促進課堂教學目的實際相聯系的行為,消極的課堂行為是干擾課堂教學的行為。
15.B[解析]問題行為是一個教育性概念,差生、后進生和優秀生都有可能發生問題行為。差生、后進生是對學生的總體評價,但在正常的班級里人數較少,所以兩者的概念是不同的。
二、多項選擇題
1.ABCD[解析]群體對個人活動可以起促進作用也可以起阻礙作用,其決定因素是ABCD四個選項,和規模的大小沒有關系。
2.ABCDE[解析]人際吸引和人際排斥是學生在課堂里處于不同的地位。題中的各項都是影響人際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
3.ABCE[解析]正式團體就是由教育行政部門明文規定的群體。D屬于非正式團體。.
4.ABDE[解析]教師促成的紀律包括結構的創設和體貼,其中采納學生的意見屬于體貼的范疇。
5.CDE[解析]問題行為的化分方法有多種,其中的一種是將它分為擾亂性行為和心理問題行為兩種,還有一種是將它分為品行性問題行為、性格性問題行為和情緒上、社會上的不成熟行為。
三、填空題
1.課堂情境
2.人際關系
3.動機
4.正式;非正式
5.聯合群體;集體
6.從眾
7.消極的
8.學生
9.人際關系
10.語言符號系統;非語言符號系統
11.人際吸收;認知協調
12.創設;體貼
13.投射
14.剝奪學習權利
15.潛在威脅
四、名詞解釋
1.定型的期望:人們對教師在學校情境中執行任務往往有一種比較固定的看法,即使某一位教師的外貌談吐并不符合這種固定的看法,人們還是會按照這種固定的看法去看待和解釋教師們的行為。
2.人際關系:人與人之間在相互交往中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心理關系或心理距離。
3.合作:學生們為了共同的目的在二起學習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項任務的過程。
4.競爭:個體或群體充分實現自身的潛能,力爭按優勝標準使自己的成績超過對手的過程。
5.問題行為:指不能遵守公認的正常兒童行為規范和道德標準,不能正常與人交往和參與學習的行為。
五、簡答題
[答案要點]
1.群體.是介乎于組織與個人之間的人群結合體。具體地說,就是指在組織機構中,由若干個人組成的為實現目標而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并規定其行為規范的人群結合體。它的基本特征有:④群體由兩個以上的個體組成;②群體成員根據一定的目的承擔任務,相互交往。協同活動;③群體成員受共同的社會規范制約。
2.(1)接受。教師通過接受學生意見的程度,為不同學生創造不同的社會情緒氣氛。(2)反饋。教師通過輸入信息的數量、交往頻率、目光注視、贊揚與批評等向不同期望的學生提供不同的反饋。(3)輸入。教師向不同期望的學生提供難度不同、數目不等的學習材料,對問題做出程度不同的說明、解釋、提醒或暗示。(4)輸出。教師允許學生提問和回答問題,聽取學生回答問題的耐心程度等,都會對課堂氣氛產生不同的影響。
3.(1)教師促成的紀律。剛入學的小學生往往需要教師給予較多的監督和指導,需要教師為他們的學習和工作設置一個有結構的情境,即組織一個良好的集體結構。這樣的“結構”就是教師促成的紀律。(2)集體促成的紀律。從入學開始,同輩人的集體在學生社會化方面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他們開始對同學察言觀色.以便決定應該如何思考和如何行事。(3)任務促成的紀律。每一次任務都有其特定的紀律,有時某一項任務會引起學生的高度注意,而對其他誘人的活動置之不理。(4)自我促成的紀律。當外部的紀律控制被個體內化之后成為個體自覺的行為準則時,自律便出現了。
4.(1)教師的領導風格。參與式領導注意創造自油空氣。鼓勵自由發表意見。不把自己的意見強加于人,而監督式領導則待人冷淡,只注重于集體討論的進程,經常監督人的行為有無越軌。(2)班級規模。班級的大小是影響課堂管理的一個重要因素。(3)班級的性質。不同的班級往往有不同的群體規范和不同的凝聚力。(4)對教師的期望,人們會按固定的看法去解釋教師們的行為。
六、論述題
[答案要點]
1.教師在課堂管理中要善于利用群體動力,實現課堂的促進功能。
(1)群體凝聚力。
群體凝聚力指群體對每一名成員的吸引力。它可以通過群體成員對群體的忠誠、責任感、榮譽感、成員之間的友誼感和志趣等來說明。教師應采取措施提高課堂里群體的凝聚力。首先,要了解群體的凝聚力情況。其次,要幫助課堂里所有的學生對一些重大事件與原則問題保持共同的認識和評價,形成認同感。再次.引導所有學生在情感上加入群體,形成歸屬感。最后,給予恰當的贊許和鼓勵,形成力量感。
(2)群體規范是約束群體內成員的行為準則,包括成文的正式規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規范。群體規范的形成經歷三個階段:相互影響階段;出現一種占優勢的意見;由于趨同傾向而導致評價、判斷和相應行為上的一致性。
(3)課堂氣氛。課堂氣氛作為教學過程的軟情境,它通常是指課堂里某些占優勢的態度與情感的綜合狀態。課堂氣氛具有獨特性不同的課堂往往有不同的氣氛。課堂氣氛可以分成積極的、消極的和對抗的三種類型。其中積極的課堂氣氛不僅有助于知識的學習,而且也會促進學生的社會化過程。
(4)課堂里的人際交往與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的形成與變化,取決吁交往雙方需要滿足的程度。吸引與排斥、合作與競爭是課堂里主要的人際關系。人際吸引和人際排斥使學生在課堂里處于不同的地位,課堂管理中必須重視課堂里的被嫌棄者和被孤立者。有效的課堂管理應該協調合作和競爭的關系,使兩者相輔相成,成為實現鍵進功能的有益手段。
2.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情境的相對穩定的組合模式就是課堂結構。它包括課堂情境結構和課堂教學結構。
(1)課堂情境結構
①班級規模的控制
班級過大容易限制師生交往和學生參加課堂活動的機會,阻礙課堂教學的個別化,有可能導致課堂出現較多的紀律問題。
②課堂常規的建立
課堂常規是每個學生必須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課堂行為準則.能夠使課堂行為規范化。
③學生座位的分配
分配座位時,一方面要考慮課堂行為的有效控制,預防紀律問題的發生;另一方面又要考慮促進學生間的正常交往,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并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
(2)課堂教學結構,能使教師滿懷信心地按照教學設計。有條不紊地進行教學。
①教學時間的合理使用:課堂活動有學業、非學業、非教學活動三種類型,學業活動時間越多學業成績越好。②課程表的編制:編制應盡量將核心課堂安排在學生精力充沛上。其次,文理學科,形象性與抽象性學科交錯安排。③教學過程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