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小學生的認知與學習
一、單項選擇題
1.A【解析】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積累,小學生的抽象思維開始形成和發展,并呈現出與具體形象思維交錯發展的模式。
2.A【解析】學習遷移也稱訓練遷移,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或習得的經驗對完成其他活動的影響。遷移廣泛存在于各種知識、技能、行為規范與態度的學習中。
3.C【解析】根據遷移的性質不同,即遷移的效果不同,可以分為正遷移、負遷移和零遷移。正遷移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負遷移指兩種學習之間的相互干擾、阻礙。
4.D【解析】逆向遷移是后繼學習對先前學習的影響,即后面學習中所習得的經驗能夠影響前面學習中所習得的經驗,引起原有認知結構的變化。
5.B【解析】根據遷移范圍的不同,可以將遷移分為遠遷移和近遷移。其中,近遷移是指將所學得的知識經驗或原理、方法遷移到與原來學習情境相似的情境中去。
6.A【解析】水平遷移也叫橫向遷移,是指先前學習內容與后繼學習內容在難度、復雜程度和概括層次上屬于同一水平的學習活動之間產生的影響。
7.C【解析】原則、原理和態度的具體應用是一般遷移,因此,學習策略的具體運用屬于一般遷移。
8.A【解析】垂直遷移也稱縱向遷移,是指先行學習內容與后續學習內容是不同水平的學習活動之間產生的影響。垂直遷移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遷移;二是自上而下的遷移。
9.B【解析】具體遷移也稱特殊遷移,是指學習遷移發生時,學習者原有的經驗組成要素及其結構沒有變化,只是將一種學習中習得的經驗要素重新組合并移用到另一種學習之中。
10.A【解析】會講英語促進了德語的學習,這是正遷移的現象。
11.B【解析】正遷移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如閱讀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寫作技能的形成。高等數學的學習能夠促進初等數學的學習,是典型的正遷移,又因從高等數學到初等數學是后繼學習對先前學習的影響,所以又是屬于逆向的。
12.B【解析】順應性遷移是調整原有的經驗或對新舊經驗加以概括,形成一種能包容新舊經驗的更高一級的經驗結構,以適應外界的變化的過程,其根本特點是自下而上,原有經驗結構是下位結構,新的經驗結構是上位結構。
13.A【解析】根據遷移過程中所需要的心理機制的不同,遷移可分為同化性遷移、順應性遷移和重組性遷移。同化性遷移是指不改變原有的認知結構,直接將原有的認知經驗應用到本質特征相同的一類事物中去。
14.A【解析】形式訓練說的代表人物是18世紀德國心理學家沃爾夫,主張遷移要經歷一個形式訓練過程才能產生。
15.A【解析】桑代克和伍德沃斯等人提出共同要素說,認為只有當兩個機能的因素中有相同的要素時,一個機能的變化才會改變另一個機能的習得。
16.B【解析】概括化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賈德提出的,他在1908年做的“水下擊靶”實驗是概括化理論的經典實驗。
17.A【解析】形式訓練說是最早的關于遷移的理論,其心理學基礎是官能心理學。它的基本主張是遷移要經歷一個形式訓練過程才能產生。
18.C【解析】遷移的經驗類化說也叫概括化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賈德提出的。
19.A【解析】苛勒是格式塔心理學派代表人物,提出關系轉換理論,認為遷移是學習者突然發現兩個學習經驗之間關系的結果。
20.D【解析】學習者具備相應的背景知識,是遷移產生的基本前提條件。
21.D【解析】影響學習遷移的因素有很多,分為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主觀因素包括智力和能力、認知結構、心理準備狀態;客觀因素包括學習材料的性質、學習情境的相似性、教師的指導。
二、材料分析題
1.【參考答案】
小學階段,小學生在語文領域認知的主要目的是學會正確使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在語文、英語領域,兒童表現出的認知特點主要是言語的發展。
(1)小學生言語學習的準備:言語的敏感性、言語的傾向性、言語的發展性。
(2)推動小學生言語水平的發展是多種因素作用于學生個體心理的結果。主要由以下幾個因素決定:自主狀態、社會的文化背景、學生的人際交往。
(3)小學生對口頭言語中語音的細微差別逐漸掌握,并開始進入書面語言發展時期。
在教育教學影響下,小學生的詞匯增加很快,對詞義的理解越來越精確,語法運用逐步趨于合理、完善,言語表達更加連貫、生動和多樣化。小學生還有能力學習外語,這說明小學生言語發展有很大的潛力。
2.【參考答案】
(1)這兩位同學所談論的學習原理是學習遷移的有關理論。學習遷移也稱訓練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根據遷移的性質可以把遷移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叫正遷移,就是使兩種學習之間相互促進。例如,學習語法后對學習英語幫助很大;學習平面幾何后對立體幾何有幫助;會彈電子琴就比較好學鋼琴。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產生消極的影響叫負遷移,也就是兩種學習之間相互干擾。例如:學習騎自行車后影響騎三輪車。
(2)學生遷移能力的形成有賴于教學,促進遷移的有效教學應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①精選教材
要想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大量的有用的經驗,教學內容就必須精選。教師應選擇那些具有廣泛遷移價值的科學成果作為教材的基本內容。而每一門學科中的基本知識(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技能和行為規范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其遷移價值較大。大量的實驗都表明,在教授概念、原理等基本知識的同時,配合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事例,并闡明概念、原理的適用條件,則有助于遷移的產生。
②合理編排教學內容
精選的教材只有通過合理的編排才能充分發揮其遷移的效能,否則遷移效果小,甚至阻礙遷移的產生。為此,既要防止教材中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割裂、支離破碎,又要防止相互干擾或機械重復。網絡化是一體化的引申,指教材各要素之間上下左右、縱橫交叉聯系要溝通,要突出各種基本經驗的聯結點、聯結線,這既有助于了解原有學習中存在的斷裂帶及斷裂點,也有助于預測以后學習的發展帶、發展點,為遷移的產生提供直接的支撐。
③合理安排教學程序
合理編排的教學內容是通過合理的教學程序得以體現、實施的,教學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發揮功效的最直接的環節。無論是宏觀的整體教學規劃還是微觀的每一節課的教學活動,都應體現遷移規律。先教什么、學什么,后教什么、學什么,處理好這種教學與學習的先后次序是非常必要的。在宏觀上,教學中應將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作為教學的主干結構,并依此進行教學。在微觀上,應注重學習目標與學習過程的相似性,或有意識地溝通具有相似性的學習。簡言之,在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應努力體現遷移規律。
④教授學習策略,提高遷移意識性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意味著僅教給學生組織良好的信息還是不夠的,還必須使學生了解在什么條件下遷移所學的內容、遷移的有效性如何,等等。掌握必要的學習策略及元認知策略是達到這一目標的有效手段,許多研究證明,學習策略及元認知策略具有廣泛的遷移性,同時它們又能夠提高學習者的遷移意識性。結合實際學科的教學來教授有關的學習策略和元認知策略,這不僅可以促進對所學內容的掌握,而且可以改善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學會學習,提高了遷移的意識性,從根本上促進遷移的產生。
特別推薦:教師資格高頻考點速記 各科題型強化練習 章節考題猜想
網校課程:想快速通關,怎樣讓備考才萬無一失?233網校教師資格講師帶你告別盲目備考,輕松掌握考點!零基礎VIP班,不過免費重學!趕緊報名吧!點擊免費試聽>>
交流區(點圖快速加群):(教師群:378498923) 微信號:lxhlxh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