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幼兒的情緒、情感發展
一、單項選擇題
1.A【解析】本題考查了情緒情感的概念。情緒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及相應的行為反應。人們對客觀事物產生不同的態度體驗是以某事物是否滿足人的需要為中介的。
2.B【解析】情緒和情感都是由獨特的主觀體驗、外部表現和生理喚醒三種成分組成的。
3.B【解析】情緒具有不穩定性和外顯性,往往由當時的情境所引起,一旦情境改變,情緒就會很快消失。同時,情緒有較為明顯的外部表現。情感則具有穩定性和內隱性,即情感不為情境所左右,穩定而持久。
4.D【解析】根據主體與客體之間關系的不同,一般可以把情緒劃分為快樂、悲哀、憤怒、恐懼四種基本形式。
5.C【解析】根據情緒的發生強度、持續性和緊張度不同,把情緒狀態分為心境、激情和應激三種基本形式。
6.B【解析】心境是一種具有彌散性的、微弱而又持久的情緒狀態。心境一經產生就不只表現在某一特定對象上,而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使人的整個心理活動都染上某種情緒色彩,影響人的整個行為表現。
7.C【解析】激情是一種爆發式、猛烈而短暫的情緒狀態。獲得重大成功后的狂喜、慘遭失敗后的絕望和沮喪、失去至親后的極度悲傷等,都是激情狀態。
8.D【解析】本題考查了應激的概念。應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緊迫情況下引起的急速而緊張的情緒狀態。應激狀態有積極的作用,也有消極的作用。
9.A【解析】情感是同人的社會性需要相聯系的主觀體驗,從社會內容角度,可分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激情是情緒的基本形式。
10.B【解析】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動過程中,認識和追求真理時,需要能否滿足而產生的情感體驗。它在人的認識活動中產生,又進一步推動認識深入和發展。
11.C【解析】情緒情感是動機的源泉之一,對人的行為具有推動或抑制作用。情緒對幼兒心理活動和行為動機的作用非常明顯。情緒直接影響著幼兒的各種行為。
12.B【解析】在一定的條件下,一個人的情感可以影響別人,使之產生同樣的情感,此種以情動情的現象,稱為情感的感染功能。
13.C【解析】情緒對人的行為具有推動或抑制作用。對于幼兒來說,情緒的動機作用表現得更加明顯,直接影響著幼兒的各種行為。幼兒的行為目的性和受理智支配的程度很低,不能有意識地控制自己去做不愿意做的事,因此,他們比成人更多地受情緒支配。
14.C【解析】活動、交往是幼兒期最主要的需要形式,是幼兒情緒產生的重要因素。束縛孩子的活動、交往,容易導致幼兒的消極情緒產生,甚至形成冷漠、孤僻的性格。
15.A【解析】原始情緒反應是指兒童出生后,立即可以產生情緒表現,新生兒哭、安靜、四肢劃動等,這些都可稱為原始的情緒反應。它的特點是與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有直接關系。
16.A【解析】兒童出生后最明顯的情緒表現就是哭,哭代表不愉快的情緒。新生兒的哭主要是生理性的,幼兒的哭主要表現為社會性情緒。
17.A【解析】笑是愉快情緒的表現,兒童的笑主要有以下類型:自發性的笑和誘發性的笑。誘發性的笑和自發性的笑不同,它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可以分為反射性的和社會性的兩大類。
18.B【解析】嬰兒最初的笑是自發性的,或稱內源性的笑。這是一種生理表現,不是交往的表情手段。內源性的微笑,主要發生于嬰兒的睡眠中,困倦時也可能出現。
19.B【解析】有差別的微笑的出現,是最初社會性微笑發生的標志。
20.D【解析】行為主義創始人華生提出:新生兒天生的情緒反應有三種,即怕、怒、愛。
21.B【解析】華生認為,新生兒害怕以下兩種事件:大聲和失持。
22.C【解析】怒是由于限制新生兒運動引起的。怕是由于大聲和失持引起的。愛是由撫摸、輕拍或觸及身體敏感區域產生的。
23.C【解析】布里奇斯認為,初生嬰兒只有皺眉和哭的反應,是未分化的一般性激動(興奮),是強烈刺激引起的內臟和肌肉反應。
24.B【解析】我國心理學家林傳鼎認為,幼兒情緒分化的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泛化階段(0~1歲)、分化階段(1~5歲)和系統化階段(5歲以后)。
25.C【解析】林傳鼎認為,分化階段的幼兒情緒開始多樣化,從3歲開始,陸續產生了同情、尊重、愛等20多種情感,同時一些高級情感開始萌芽,如道德感、美感。
26.C【解析】美國的情緒發展研究專家伊扎德認為嬰兒出生時具有五大情緒:驚奇、痛苦、厭惡、最初步的微笑和興趣。
27.B【解析】伊扎德編制了面部肌肉運動和表情模式測查系統(最大限度辨別面部肌肉運動編碼系統和表情辨別整體判斷系統),給表情識別提供了一個客觀依據。
28.D【解析】學前兒童交往中的微笑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兒童自己玩得高興時的微笑;第二類,兒童對教師微笑;第三類,兒童對小朋友笑。其中,第一類不是社會性情感的表現,后兩類則是社會性的。
29.D【解析】社會性需要是指兒童社會性情感及社會交往的需要,喜歡成人的接觸等反映了兒童的社會性需要。
30.C【解析】總的來說,在3歲前幼兒情緒反應的動因中,生理需要是否滿足是其主要動因。3~4歲,幼兒情緒的動因處于從主要為滿足生理需要向主要為滿足社會性需要的過渡階段。5~6歲,幼兒情緒反應的社會性動因更加明顯。
31.A【解析】社會性需要是指幼兒社會性情感及社會交往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等,安全的需要不屬于社會性需要。
32.A【解析】幼兒表情社會化的發展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理解(辨別)面部表情的能力;二是運用社會化表情手段的能力。情緒的日益豐富,包括以下兩種含義:情緒過程越來越分化;情感指向的事物不斷增加。
33.C【解析】題中所述情況是和想象相聯系的情緒體驗。
34.D【解析】受到別人嘲笑而感到不愉快,對活動的成敗感到自豪、焦慮,對別人的懷疑和妒忌等,都屬于與自我意識相聯系的情感體驗。
35.D【解析】情緒情感的自我調節化主要表現在:情緒的沖動性逐漸減少;情緒的穩定性逐漸提高;情緒情感從外顯到內隱。情感指向的事物不斷增加是情緒日益豐富的表現。
36.C【解析】由于幼兒晚期的情緒已經開始有內隱性,因此要求成人細心觀察和了解其內心的情緒體驗。
37.B【解析】中班幼兒比較明顯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標準,他們可以因為自己在行動中遵守了教師的要求而產生快感。中班幼兒不但關心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標準,而且開始關心別人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標準,由此產生相應的情感。
38.A【解析】中班幼兒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標準,他們不但關心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標準,而且開始關心別人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標準,由此產生相應的情感。他們愛告狀,是由道德感激發起來的一種行為。
39.B【解析】幼兒的理智感有一種特殊的表現形式,即好奇好問。幼兒認識事物的強烈興趣,不僅使他們獲得更多知識,也進一步推動了理智感的發展。
40.C【解析】幼兒情緒的不穩定性與他們易受情境的影響有關。幼兒的情緒常常受外界情境所支配,某種情緒往往隨著某種情境的出現而產生,又隨著情境的變化而消失。
41.C【解析】幼兒的情緒具有不穩定性的特點,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響,容易被他人的情緒感染。所以,教師要把他和其他孩子暫時隔離,以免影響其他孩子的情緒。
42.D【解析】幼兒情緒與情感發展的特點有情緒的易沖動性、情緒的不穩定性、情緒的外露性。
43.D【解析】嬰幼兒的情緒發展和形成主要依靠情緒氣氛的影響和熏陶。
44.B【解析】幼兒的情緒常常處于激動狀態,而且來勢強烈,不能自制。對于處在激動狀態中的幼兒,成人不妨給他擦擦臉,安撫一下幼兒的情緒,也可以采取轉移注意力、冷處理的方法緩解幼兒的激動情緒。切記不可斥責幼兒,以免增強幼兒的激動情緒。
45.A【解析】轉移法就是當幼兒為了某件事情而鬧情緒時,成人有意識地將其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方面。
二、簡答題
1.【參考答案】
(1)適應功能。有機體在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情緒和情感是有機體適應生存和發展的一種重要方式。
(2)動機功能。情緒情感是動機的源泉之一,是動機系統的一個基本成分。它對人的行為具有推動或抑制作用。
(3)組織功能。情緒是心理活動中的監控者,它對其他心理活動具有組織作用。積極情緒起協調、組織的作用,消極情緒起破壞、瓦解的作用。
(4)感染功能。在一定的條件下,一個人的情感可以影響別人,使之產生同樣的情感,此種以情動情的現象,稱為情感的感染作用。
(5)信號功能。情緒和情感在人際間具有傳遞信息、溝通思想的功能。這種功能通過情緒的外部表現,即表情來實現。
(6)保健功能。保健功能是指情緒情感對一個人的身心健康有增進或損害的效能。
2.【參考答案】
(1)不要給孩子造成過重的壓力。
(2)使幼兒經常處于愉快的情緒狀態。
(3)允許幼兒適當地宣泄。
(4)讓幼兒充分活動,加強與他人交往。
(5)讓幼兒學會認識和評價自己與他人。
3.【參考答案】
(1)情緒情感的社會化
①情緒中社會性交往的成分不斷增加。
②引起情緒反應的社會性動因不斷增加。
③表情的社會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理解(辨別)面部表情的能力;運用社會化表情手段的能力。
(2)情緒情感的豐富和深刻化
①情緒的日益豐富,包括兩種含義:情緒過程越來越分化;情感指向的事物不斷增加。
②情感的深刻化,即指向事物性質的變化,從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內在的特點。
(3)情緒情感的自我調節化
①情緒的沖動性逐漸減少。
②情緒的穩定性逐漸提高。
③情緒情感從外顯到內隱。
4.【參考答案】
幼兒的高級情感主要體現在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三個方面。
(1)道德感。幼兒形成道德感是比較復雜的過程。3歲前,幼兒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3歲后,特別是在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中,幼兒掌握了各種行為規范,道德感逐漸發展起來。
(2)理智感。理智感也是人特有的情緒體驗,是人類社會特有的高級情感。兒童理智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環境的影響和成人的培養。一般來說,在幼兒5歲左右,這種情感明顯地發展起來。
(3)美感。美感是人對事物審美的體驗,它是根據一定的美的評價而產生的。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幼兒逐漸形成審美的標準。
5.【參考答案】
(1)生活環境與幼兒的情緒、情感
生活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心理環境。寬敞的活動空間、優美的環境布置、整潔的活動場地和充滿生機的自然環境,對幼兒情緒情感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幼兒良好的情緒也依賴于幼兒園中豐富多彩的學習環境。同時,心理環境對幼兒的情緒影響也很大。
(2)游戲活動與幼兒的情緒、情感
幼兒期的基本活動是游戲。游戲對幼兒情緒具有重大作用。游戲和幼兒情緒情感之間的關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①主動感是幼兒期的重要需要形式,游戲給幼兒提供了主動活動的機會。
②幼兒期旺盛的求知欲可以在游戲中得到滿足。
③參加成人活動是每個幼兒的夢想,游戲可以使夢想成真,給幼兒帶來巨大快樂。
(3)成人的情緒態度與幼兒的情緒、情感
成人對幼兒的態度是影響幼兒情緒、情感健康發展的一個主要因素。幼兒希望得到父母和教師的認可,而父母、教師認可與否主要以他們的情緒態度作為信號傳達給幼兒,并成為影響幼兒情緒的主要原因。
6.【參考答案】
(1)營造良好的情緒環境。嬰幼兒情緒發展主要依靠周圍情緒氣氛的熏陶。因此要保持和諧的情緒氣氛,建立良好的親子情和師生情。
(2)充分利用各種活動培養幼兒的情感。情感是在具體的活動中產生的,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各種活動來培養幼兒的情感。在游戲活動中創設情境,讓幼兒不知不覺地融入角色,從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鳴。
(3)成人的情緒自控。家長與教師是幼兒成長過程中的導師,是幼兒模仿與學習的對象。成人的情緒示范對幼兒情緒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4)采取積極的教育態度:肯定為主,多多鼓勵;引導幼兒用語言或其他方式合理表達自己的情緒;正確運用暗示和強化手段。
(5)幫助幼兒控制情緒,可以采取轉移法、冷卻法、消退法。
(6)教會幼兒調節情緒的方法。在生活中,有必要教給幼兒有意識地調節情緒及其表現方式的技術,如反思法、自我說服法、想象法。
三、材料分析題
1.【參考答案】
兒童情緒的發展趨勢主要有三個方面:社會化、豐富和深刻化、自我調節化。
(1)情緒的社會化。兒童最初出現的情緒是與生理需要相聯系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情緒逐漸與社會性需要相聯系。社會化成為兒童情緒情感發展的一個主要趨勢。兒童情緒社會化的趨勢表現在三個方面:①情緒中社會性交往的成分不斷增加;②引起情緒反應的社會性動因不斷增加;③表情的社會化。幼兒表情社會化的發展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理解(辨別)面部表情的能力;運用社會化表情手段的能力。
(2)情緒的豐富和深刻化。從情緒所指向的事物來看,其發展趨勢越來越豐富和深刻。所謂情緒的日益豐富,可以說包括兩種含義:其一,情緒過程越來越分化;其二,情緒指向的事物不斷增加,有些先前不能引起兒童體驗的事物,隨著年齡增長,引起了情緒體驗。情感的深刻化即指向事物性質的變化,從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內在的特點。
(3)情緒的自我調節化。情緒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受自我意識的支配。隨著年齡的增長,嬰幼兒對情緒過程的自我調節能力越來越強。這種發展趨勢表現在三個方面:①情緒的沖動性逐漸減少;②情緒的穩定性逐漸提高;③情緒從外顯到內隱。
2.【參考答案】
(1)案例中小穎具有好奇好問的心理特點,這是兒童理智感發展的重要表現。幼兒初期的孩子往往從問“這是什么”,逐漸發展到問“為什么”“怎么樣”等。幼兒認識事物的強烈興趣,不僅使他們獲得更多知識,也進一步推動了理智感的發展。
(2)討厭孩子提問或對孩子提問加以指責,會對孩子的心理發展特別是智力發展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正確的教育措施是:要多為兒童提供能產生提問的情境和條件,并對兒童的提問高度關注,盡可能做出科學的解答,以滿足他們的好奇心,為今后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3.【參考答案】
情緒是伴隨著人們的需要是否滿足而產生的體驗,它能激勵人的行為,改變人的活動效率,對行為起著重要的動機作用。情緒動機有正反兩個方面,積極的情緒可以提高活動效率,起正向的推動作用;消極的情緒則會降低活動效率,甚至引發不良行為,起著反向推動作用。由于父母和保姆的教養態度不同,弘弘在保姆處“一切由著他”的行為在父母處受阻,使他產生了一種焦慮感。弘弘就是希望通過吮吸手指來安慰自己,從而減輕緊張的心情。孩子吮吸手指,會成為阻礙其身心發展的障礙,因此,必須引起家長和教師的足夠重視。
矯治策略如下:
(1)創設溫馨輕松的環境,緩解孩子的緊張壓力。教師和家長不要給孩子過多的壓力,要尋找引起孩子緊張的環境并及時消除,創設一種洋溢著溫馨氣氛的環境,讓孩子保持安定的情緒,這是幫助孩子克服吮吸手指壞習慣的關鍵一步。
(2)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在無事做的時候,最容易不知不覺地吮吸手指,因此,要豐富孩子的生活,轉移、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在幼兒園,鼓勵弘弘多與小朋友一起玩耍,體會集體游戲給他帶來的快樂。
(3)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三歲的孩子已萌發了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師通過故事、圖片等形式告訴他把手放在嘴里很不衛生,讓他懂得不把手放在嘴里的道理。當孩子稍有進步時,父母和教師要及時肯定他、鼓勵他,以增強他的自信心和自制力。
(4)采取孩子能接受的干預手段。在家里或幼兒園入睡前,可以為他設計好“放手的位置”,這樣,時間長了孩子會自然而然地不去吮吸手指了。另外,還可以為他準備創可貼,貼在他的小手上,并告訴他,小手受傷了,需要他來幫助它治病,當他覺得難受時,就鼓勵他,小手需要保護好,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始終用親切的方式影響和感染孩子,對弘弘的吮吸習慣也會起到很好的矯治作用。
4.【參考答案】
這位教師的做法是不對的,她的做法其實就是一種負面的情緒教育——“以暴制暴”。
“爸爸就不來接你”這樣的嚴懲、恐嚇和威脅性質的語言,不但會扼殺孩子的自尊心,還會使幼兒喪失心理安全感。面對幼兒的負面情緒,不正確的做法有:打罵、恐嚇、哄騙;情緒“綁架”;取消權利;講大道理;給孩子定性,貼上膽小或壞脾氣等的標簽。
正確的做法應為:采取積極的教育態度,找到幼兒情緒激動的真正原因,尋找情緒背后的需求和想法;及時安慰;引導孩子宣泄負面情緒,給孩子“心理玩具”,提供緩解情緒的物品;“故事知道怎么辦”(給孩子講有治療作用的故事)。
具體方法如下:
第一種,轉移法。轉移法是指把注意力從產生消極否定情緒的活動或事物上轉移到能產生積極肯定情緒的活動或事物上來。
第二種,冷卻法。當幼兒情緒強烈對立時,成人要把教育的重點放在平靜幼兒的感情上,使幼兒盡快恢復理智,而不要“針尖對麥芒”,可以采取暫時不予理睬的辦法,待幼兒冷靜下來后,讓他想一想,反思一下:自己剛才的情緒表現是否合適,要求是否合理等。
第三種,消退法。對待幼兒的消極情緒可以采用條件反射消退法。
總之,在教師的情緒關注和培養下,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情緒會逐漸豐富,自我調節水平也日益提高。
特別推薦:教師資格高頻考點速記 各科題型強化練習 章節考題猜想
網校課程:想快速通關,怎樣讓備考才萬無一失?233網校教師資格講師帶你告別盲目備考,輕松掌握考點!零基礎VIP班,不過免費重學!趕緊報名吧!點擊免費試聽>>
交流區(點圖快速加群):(教師群:378498923) 微信號:lxhlxh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