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幼兒游戲概述
一、單項選擇題
1.A【解析】廣義的游戲環境指游戲活動得以實施的一切條件的總和,包括物理環境和精神環境。
2.B【解析】幼兒游戲中借助玩具實現自己游戲的目的,玩具是幼兒游戲的物質基礎和物質中心。
3.D【解析】游戲是幼兒的主要活動,是幼兒通過模仿和想象對現實生活創造性的反映。如果幼兒缺乏對周圍社會和自然的認識,游戲內容就可能枯竭,游戲內容就不能成為教育幼兒的重要手段。
4.A【解析】游戲是學前兒童生活中的基本活動,學前兒童的游戲是自發的、自愿的、自由自在的、愉快的、充滿幻想和創造的。
5.A【解析】幼兒游戲的動機是直接動機,與目的有一致性。
6.D【解析】游戲與其他形式的學習相比,有學習目標隱含、學習方式潛移默化和學習動機來自幼兒內部三個特點。
7.A【解析】每個游戲都有認知和情感兩種成分,其外部行為表現主要有語言和行動兩種。
8.D【解析】教師將教育內容融人游戲中,才能真正貫徹游戲化的教學活動。
9.A【解析】“寓教于樂”實際上是幼兒教育游戲化方法的體現。
10.D【解析】機能游戲是指幼兒反復做某個動作或活動以示快樂和滿足。這類游戲能夠自然地鍛煉感覺運動器官,有效地發展身心機能。
11.A【解析】玩水、玩沙是幼兒的天性,被稱為“感覺運動游戲”,既可以鍛煉手的精確性,又能夠發揮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幼兒從游戲中獲得無限的樂趣。
12.C【解析】幼兒游戲按照認知劃分,分為練習性游戲階段(0~2歲),象征性游戲階段(2~7歲),規則游戲階段(7~I2歲)。
13.C【解析】想象游戲又被稱為象征游戲、戲劇游戲、角色游戲、假裝游戲、假想游戲。這些名稱的含義雖然有細微的差異,但它們常常被互換使用。這類游戲的主要特征就是:兒童將事物的某些方面作象征性的轉換,如以玩具或玩物代表實物,以某個動作代表真實的動作,以兒童自己或其他兒童代表現實或虛構的角色。想象游戲以兒童的想象為轉移。隨著兒童生活經驗和想象力的豐富,社會生活中的各種角色都可能成為兒童游戲中扮演的角色,爸爸、媽媽、醫生、司機、營業員、動畫或卡通形象都是兒童在游戲中樂于扮演的角色。
14.A【解析】規劃性游戲是兩個以上幼兒在一起,按照一定規則進行的,往往具有競賽性質的游戲。幼兒中晚期經常開展的體育游戲、運動競賽、智力競賽等都屬于規則性游戲。題干所描述的游戲是規則性游戲。
15.B【解析】象征性游戲是把知覺到的事物用它的替代物來象征的一種游戲形式。兒童將一物體作為一種信號物來代替現實的客體,這就是象征游戲的開始。
16.D【解析】依據游戲的社會性特點分類,可將學前兒童游戲分成獨自游戲、平行游戲、聯合游戲和合作游戲。
17.C【解析】獨自游戲常見于兩歲以前的孩子,聯合游戲常見于3~4歲的孩子,合作游戲常見于5歲以上的孩子,2~3歲孩子中常見的是平行游戲。
18.C【解析】小明和小英各玩各的,所用玩具一樣,各自的游戲內容沒有聯系,也沒有互動行為,屬于平行游戲。
19.C【解析】獨自游戲是指幼兒用與其他孩子不同的玩具獨自玩耍,很少注意或關心他人的接近或他人的游戲。
20.A【解析】踢足球比賽是以集體共同的目標為中心的活動,有達到目標的嚴格的組織分工,有較明顯的組織者,是合作游戲。
21.D【解析】幼兒游戲按照教育目的性分為自發游戲和教學游戲。
22.C【解析】創造性游戲是幼兒創造性地反映現實生活的游戲,在此基礎上,確立了班級游戲的內容為建構活動、表演活動、角色活動、勞作活動、益智活動等。
23.A【解析】表演游戲是通過扮演文藝作品中的角色,再現文藝作品內容的游戲。其特點是一種戲劇藝術活動,是幼兒的創造性活動。B、C、D三項均屬于表演游戲。
24.D【解析】幼兒園一般盡可能在活動室設立不同內容的活動區角,如積木角、圖書角、科學活動區、美工角、棋類益智區等,包括角色游戲區、建構游戲區、表演游戲區。
25.A【解析】角色游戲是幼兒通過扮演角色,運用想象,創造性地反映個人生活印象的一種游戲,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題。角色游戲是幼兒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游戲。
26.A【解析】根據游戲規則的內隱或外顯,把游戲分為創造性游戲和規則性游戲兩大類。
27.D【解析】表演游戲是兒童按照故事、童話的內容,分配角色,安排情節,通過動作、表情、語言、姿勢等來進行的游戲。
28.B【解析】建構游戲是指利用各種結構材料或玩具(如積木、積塑、沙石、泥、雪、金屬材料等)進行建構活動的游戲。這種游戲對幼兒手的技能訓練和發展思維能力有十分積極的作用,被稱為是“塑造工程師的游戲”。
29.B【解析】規則游戲是兩個以上幼兒在一起,按照一定規則進行的,往往具有競賽性質的游戲。幼兒中晚期經常開展的體育游戲、運動競賽、智力競賽等都屬于規則游戲。
30.C【解析】表演游戲又稱為戲劇游戲,它是以故事或童話情節為表演內容的一種游戲形式。在表演游戲中,兒童扮演故事或童話中的人物,并以故事中人物的語言、動作和表情進行活動。
31.B【解析】表演游戲是幼兒根據故事或者童話等文學作品的內容和情節,通過扮演角色,運用語言、動作和表情進行表演的一種游戲形式。因此,表演游戲是有藍本的,不是按照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可以對故事進行創編,以自娛自樂為主要目的的。
32.C【解析】角色游戲是幼兒通過扮演角色,運用想象,創造性地反映個人生活印象的一種游戲,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題,如娃娃家、商店、醫院等。
33.B【解析】教育者根據教學任務編制的、有規則的游戲包括智力游戲、音樂游戲、體育游戲。
34.A【解析】幼兒的社會范圍小,社會交往情境大多是在游戲中進行的。
35.C【解析】幼兒與教師、幼兒與同伴等互動交往有利于其社會性的發展。
36.A【解析】我國幼兒園對于兒童讀寫的要求就比較適合兒童的年齡特點,不要求在學前階段教孩子寫字。教師可以利用各種形式,運用多種材料,如小班兒童穿珠、使筷子等,使得這些兒童不論從生理方面還是心理方面都做好了書寫前的準備工作。
37.D【解析】游戲具有主動性、虛構性、愉悅性和具體性等特征。
38.D【解析】游戲的基本特征有四點:游戲是內在需要的自愿活動,是“日常生活”的表征,是富有選擇性的自足樂趣,是有規則的活動。
39.A【解析】在幼兒園的每Et生活中,游戲是主要的活動。游戲是教育的主要途徑,也是孩子學習的最佳途徑。
40.C【解析】本題考查對“游戲能夠促進兒童創造力的發展”功能的理解。
41.C【解析】“游戲治療”的理論和實踐表明,游戲是幼兒發泄自己不良情感的一種重要形式,通過游戲,使幼兒的情緒變得平靜、緩和。體現了游戲能夠促進幼兒情感的發展的功能。
42.B【解析】18世紀德國思想家席勒的作品中出現了剩余精力說的萌芽。19世紀,英國的哲學家斯賓塞發展了這一思想并形成學說。
43.D【解析】19世紀德國學者格羅斯認為游戲是對未來成年所需生活技能的練習,被稱為生活預備說。
44.D【解析】精神分析學派是西方游戲治療的理論基礎。
45.D【解析】新精神分析學派代表——美國心理學家艾里克森,認為游戲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種健康的發泄方式。
46.A【解析】游戲的元交際理論是由貝特森提出來的。
47.A【解析】游戲理論生長說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的阿普利登;格羅斯是游戲預演說的代表人物;霍爾是游戲復演說的代表人物;拜敦代克提出了游戲成熟說。
二、材料分析題
1.【參考答案】
(1)幼兒游戲的主要功能有:
①游戲能夠促進幼兒身體的發展;
②游戲能夠促進幼兒智力的發展;
③游戲能夠促進幼兒創造力的發展;
④游戲能夠促進幼兒情感的發展;
⑤游戲能夠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⑥游戲能夠發展幼兒的美感。
(2)認可材料中的做法。因為畢竟男孩、女孩有不同的特點,所偏好的游戲類型也不一樣。男孩游戲具有競爭性、攻擊性、規則性,伴隨相對低水平的言談;女孩游戲更具有聯系性、包容性,并伴隨高水平的言談。在學前兒童中,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都傾向于選擇同性玩伴游戲;當兒童與同性別玩伴游戲時,他們之間的積極性和互動性就會增加。
2.【參考答案】
(1)教師要成為幼兒游戲活動的支持者、引導者、觀察者。
在上面的案例中,在平鋒和翔翔將要放棄游戲時,教師及時對幼兒的表現進行鼓勵,教師肯定的眼神、贊賞的微笑、親切的動作激發了幼兒解決問題的愿望。
(2)教師必須根據幼兒游戲方式的變化,靈活地轉變自己的角色。
①幼兒是游戲活動的主體,每個幼兒都可能形成自己獨特的表現方式,這一過程是教師不應當直接干涉的。在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是作為一個不干擾幼兒活動的觀察者。
②當觀察到幼兒需要幫助時,教師馬上轉變為指導者的角色,積極應答和滿足幼兒需要。
3.【參考答案】
角色游戲的組織與指導要遵循自主性、接納性原則。角色游戲是幼兒主動自愿、自由自主的活動,教師在游戲中,至多只能充當游戲“腳本”的“改寫者”角色,而不是游戲“腳本”的“編寫者”,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和想法強加給幼兒,而材料中幼兒“表演時,老師不停地提示孩子們對話,做動作”。第二輪表演時,“老師還是不時按照故事情節規范語言,糾正孩子們的動作。好多孩子忙著擺弄有趣的道具,忘了表演,老師又不停地提醒……”這都充分體現了教師干涉過多,沒有發揮幼兒游戲的自主性。
接納性原則是指幼兒在與同伴、材料互動中會產生新的興趣和需要,而這些未必是教師預設的,這時教師應當及時修正自己的計劃,敏銳地發現其中的意義和價值,幫助幼兒實現他們的想法,使幼兒的角色游戲真正成為幼兒自己“想要玩的”和“喜歡玩的”游戲,而不是“教師要他們玩的游戲”。而案例中,教師明顯沒有悅納幼兒對游戲的新想法,而是不斷通過言語指導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幼兒。
4.【參考答案】
(1)游戲促進兒童的認知發展。游戲伴隨著兒童成長。兒童通過游戲探索環境,從接觸物體中獲得知識并解決問題。
①在游戲中兒童可以潛移默化地學到許多知識。
②游戲有助于培養兒童的注意力、觀察力和判斷力。
③游戲能夠激發兒童創造力和思考力。
(2)游戲促進兒童的社會性發展。孩子們在游戲中作為集體的成員,開始學會相互理’解,共同遵守規則,學會與人相處。借助游戲,兒童的社會交往能力得到了鍛煉與發展。
(3)游戲有利于兒童情緒的發展。通過游戲使兒童能夠解決一些情緒問題,在試驗性的、沒有恐懼的情境中學習對付焦慮和各種沖突。
①游戲是兒童表現情感的一種重要方法。
②游戲是兒童克服情緒緊張的一種手段。
③游戲有助于消除孩子憤怒的心情。
(4)游戲有助于學前兒童身體鍛煉和成長。它有助于兒童身體的成長。在童年的游戲中,有大量的運動性游戲,也是兒童十分感興趣的游戲形式。
三、活動設計題
1.【參考答案】
小蚱蜢逛農田
活動目標:
(1)在小蚱蜢“種糧”和“吃糧”的過程中,鍛煉幼兒走、跑、跳的基本動作,在游戲中進一步了解秋蟲蚱蜢。
(2)在活動中感受互相合作的快樂,體驗模仿小蚱蜢做運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墊子、輪胎、平衡木、圈、跨欄等體育器械,幼兒身上貼好黃色或綠色的記號。
活動過程:
(1)熱身運動:
①教師扮演蚱蜢媽媽,幼兒扮演小蚱蜢,跟著媽媽做運動——秋天到啦,蚱蜢寶寶跟著媽媽一起出去做運動吧。
②教師和幼兒隨音樂做模仿操“小蚱蜢,學跳高,一跳跳上狗尾草,腿一伸,腳一翹,哪個有我跳得高”。
(2)小蚱蜢種糧:
①介紹游戲規則——看,這就是我們的農田,有四條種糧路線,每條路線都由墊子、輪胎、平衡木、圈、跨欄組合而成。幼兒分為4組,每組5人,每人手中有種糧需要的不同工具。每組第一個幼兒出發,越過障礙物去取一顆糧食種子,返回將種子交給第二個幼兒,第二個幼兒再前往負責種下種子(放人筐內),種下后返回。
以此類推,第三個幼兒負責澆水,第四個幼兒負責施肥,第五個幼兒負責收糧。在規定時間內,收獲果實最多的一隊獲勝。
②游戲過程中教師注意幼兒出汗情況;并時刻提醒幼兒注意安全,鼓勵幼兒不怕困難,勇往直前——他們為什么收獲的果實最多呢?
(引導幼兒發現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③再次比賽。
(3)小蚱蜢吃糧:
——糧食種好啦,跟著媽媽一起去農田里吃糧食吧。
①介紹游戲規則:
——這里就是農田啦,綠色兩塊、黃色兩塊,綠色是菜地,黃色是水稻,由三根不同高度的橡皮筋分隔開來,要想吃到最美味的糧食,就要跳過最高的皮筋。在吃的過程中,如果聽到“青蛙”來了的信號時,就要立即躲到與自己顏色相同的農田中(幼兒身上已貼好黃或綠記號),等“青蛙”走了再繼續吃糧。被“青蛙”抓到的小蚱蜢要停止一輪比賽。
②游戲次數:
游戲進行2~3次。
(4)放松運動:
引導幼兒坐在“草地”上一起隨音樂做腿部放松動作。——蚱蜢寶寶們,吃飽了嗎?跟媽媽一起到草叢里去休息一會兒吧。其實秋天還有許多昆蟲呢,下次我們一起邀請他們來開一個秋蟲運動會吧。
2.【參考答案】
小烏龜旅行記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學會傾聽的習慣,激發幼兒的想說、敢說、喜歡說的興趣。
(2)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并通過語言、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
(3)引導幼兒關注周圍的生命。養成積極的生活態度。
活動準備:
(1)觀察烏龜的外貌特征,了解烏龜的生活習性。
(2)背景圖若干張、小烏龜圖片、白紙、油畫棒。
活動過程:
(1)聽一聽:
①自我介紹,出示禮物小烏龜,觀察欣賞。
②引出故事《小烏龜旅行記》,生動、形象地講述故事。
(2)說一說:
①教師引出問題,鼓勵幼兒大膽想象,講述小烏龜去旅行的故事。
②幼兒之間相互討論、傾聽、交流自己的想法。
(3)畫一畫:
①教師引導幼兒將自己的想法畫出來(介紹提供的背景材料),鼓勵幼兒大膽表現。
②幼兒繪畫,教師細心觀察,根據幼兒的實際需要給予適當的支持、幫助和指導。
(4)講一講:
①教師引導畫完的幼兒拿著自己的畫,把小烏龜去旅行的經歷講給老師、小朋友聽。
②教師把幼兒的作品訂在一起變成一本書,引導幼兒給書起名字,放入語言角,互相欣賞、交流。
特別推薦:教師資格高頻考點速記 各科題型強化練習 章節考題猜想
網校課程:想快速通關,怎樣讓備考才萬無一失?233網校教師資格講師帶你告別盲目備考,輕松掌握考點!零基礎VIP班,不過免費重學!趕緊報名吧!點擊免費試聽>>
交流區(點圖快速加群):(教師群:378498923) 微信號:lxhlxh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