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戈德史密斯1969年首先描述了金融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以來,許多學者從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對此進行了大:量的描述和分析。越來越多的實證研究,分別從一個企業、一個行業到一個國家乃至國際比較的層次上論述了金融體系的功能深化與經濟的長期增長之間有很強的正相關關系。
通過對20世紀90年代世界上87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數據進行的統計分析,以及對社會信用占國民收入的比率和資本化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兩組數據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到,金融深化與人均國民收人的水平有著密切的正相關關系:國民收入較高的國家,其社會信用總額與國民收入額的比例一般都在80%左右,平均資本化程度也都在40%以上,而低收入國家,這兩個比例則分別在20%和10%左右。
負債的流動比例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著一個國家的金融深化的程度。該比例的大小也與人均國民收入的增長水平有著明顯的正相關關系。世界銀行對1960—1995年的統計數據進行的比較表明:這35年里年均國民收入增長3%左右的國家,其負債流動比例都在50%以上。
世界經濟和金融發展的大量數據表明:經濟發展與金融深化有著密切的相關關系。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在一定時期內取得較大的發展,相應的,其金融必然得到相當程度的深化。可以肯定地說,沒有金融的深化,經濟也難有長期穩定的發展。但是,金融深化并不一定始終地、必然地會帶來經濟的發展,無效的或失控的金融深化反而會導致經濟的實質性倒退,破壞金融自身的發展。我們必須充分認識金融深化及其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學會理性地選擇金融深化與發展的目標、實施的步驟。恰當地制定適合本國金融發展環境和經濟發展需要的金融深化與發展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