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定勞動定額的基本方法
1.經驗估工法。即由定額員(必要時可以和技術人員、老工人相結合),依照產品圖紙和工藝技術要求,并考慮生產現場使用的設備、工藝裝備、原材料及其他生產條件,根據過去的實踐經驗對產品勞動消耗量進行估定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簡便易行,工作量小,能滿足定額制定“快”和“全”的要求;但是,容易受估工人員的水平和經驗的局限,出現定額偏高、偏低的現象,制定的勞動定額準確性較差,定額水平不易平衡。
2.統計分析法。即根據過去生產的同類型產品、零件、工序的實耗工時或產量的原始記錄和統計資料,經過整理和分析,考慮今后企業的生產組織技術條件的變化,制定或修訂定額的方法。如何利用統計資料和統計分析的方法制定和修訂勞動定額,將在下文“統計定額的制定”中詳細說明。
3.類推比較法。即以現有同類型產品的零件或工序的定額為依據,經過分析比較推算出另一種產品、零件和工序定額的方法。一般的做法是:
(1)把產品結構和工藝相同的零件或工序進行分組排列,在各組中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零件,并根據直徑、長度、精度、重量等影響工時消耗的因素,按照工序制定出典型定額標準。
(2)根據典型定額來類推比較,制定同類型相似零件的工序定額。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制定定額簡便易行,工作量小,便于保持定額水平的平衡,也有利于提高定額的準確性。但采用這種方法需要制定一套典型定額標準,工作量比較大。另外。如果典型零件的選擇不適當,對影響勞動時間的因素考慮不充分,還會影響定額的質量。
4.技術定額法。它是通過對生產技術條件的分析,在挖掘生產潛力以及操作合理化的基礎上,采用分析計算或實地測定來制定定額的方法,是一種比較先進和科學的方法。步驟如下:
(1)分解工序。將工序分解為工步、操作組、操作、動作等,并分析工序結構,將不合理的或多余操作、動作予以刪除或重新組合,使操作方法合理化。
(2)分析設備狀況。主要分析設備、工具的性能及技術參數,充分發揮現有設備和工具的效能,并采用新的工藝規程,以達到工藝技術的先進性。
(3)分析生產組織與勞動組織。主要了解勞動分工、協作與車間布局是否合理;操作者技術水平、設備性能精度和加工件技術等級要求是否適應等。
(4)現場觀察和分析計算。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通過現場工作日寫實、測時、攝影、錄像和分析計算,求出該項作業的各部分工時消耗的數值。
二、統計定額的制定
-運用生產統計和勞動統計的有關資料,經過必要的整理匯總以后,通過分析計算,即采用統計分析法制定出的勞動定額,簡稱為統計定額。
(一)簡單算術平均法
簡單算術平均法是根據實作工時(亦稱實耗工時)的統計數據,采用簡單算術平均數的基本計算公式,先求出一次平均數,然后再求出二次平均數,經過認真的對比分析和調整后,再制定出新的定額。
1.平均先進值的計算
例如:某零件A工序加工原定額為14工分/件,已知其實耗工時統計資料為11、13、14、12、10、9(工分/件)。試根據這些資料求出平均先進值。
計算平均先進工時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先求平均數,再將平均值與完成最好的實耗工時相加,求出二次平均數:
(2)先求平均數,再將平均值與所有比平均值先進_的實耗工時相加,除以項數,求出二次平均數:
(3)先求平均數,再將平均值與兩個最先進和一個最落后的實耗工時相加,除以項數,求出二次平均數:
(4)先剔除已知數據中的最大的一個和最小的一個實耗工時,然后再按上述的第二種方法求出二次平均數:
2.先進平均值的計算
上述介紹的平均先進值的幾種計算方法,都把一次平均數,甚至還將落后的數值,作為計算二次平均數的基礎。而先進平均工時是指在一次平均數之外,所有先進數值的二次平均數。其計算方法是:
先求一次平均數,即
再求出先進數值的平均數,即:通過上述的分析計算可以看出,采用簡單算術平均法,求解平均先進(或先進平均)數值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企業之所以采用不同的方法,無非是使勞動定額更能反映企業當前的生產水平,能夠為絕大多數職工所接受,保證定額水平既先進又合理。
在生產重復程度低、工作地專業化程度不高的企業,由于實耗工時資料不多,在這種情況下,多采用簡單算術平均法。
(二)加權算術平均法
當企業積累的實耗工時統計資料比較多時,可將工時資料先進行適當的分組,然后再采用加權算術平均法,求出平均先進值。
例如:某車間100名工人日產量統計資料,經過統計整理、分組,得到表1一15中的分組資料。
表1-15分組統計資料
平均日產量組中值(x)人數(f)每組產量敷(xf)
20以下15460
20~302510250
30~403522770
40~5045281260
50~6055201100
60~706514910
70~80752150
合計—100—4500
根據表1—15中的分組資料,先計算平均日產量:
1.平均先進日產量的計算
平均先進日產量()是參照簡單算術平均法:按下式計算的:平均先進日產量G
2.先進平均日產量的計算
具體計算時,可采用以下兩種方法:
(1)先進平均日產量是在求出一次平均數以后,將平均日產量()所在組以外的各先進組的日產量加權平均的結果,即:
先進平均日產量
(2)采用上述方法,求出的先進平均日產量并不是十分準確的。這是因為它只考慮了高于平均數3個先進組的i36名工人的完成情況,而忽略了平均日產量45件所在的這一組28名工人的完成情況,在28名工人中肯定還有一部分人的日產量是高于平均數的。
因此,為了精確起見,在計算先進平均數時,可采用插補法,將日產量為40~50(件)這一組中的部分工人及其部分產量考慮進去。具體計算方法是:
首先從平均數所在組中,求出日產量高于平均數45件的人數,即:
計算出先進部分工人的日產量數,即:
先進部分工人日產量總數(x1f1)
根據上述計算可列出表1—16。
表1—16分組統計資料
平均日產址組中值(x)人數(f)每組產量數(xf)
45~5047.514665
50~6055201100
60~706514910
70~80752150
合計—502825
計算先進平均日產量,即:
采用加權算術平均法來制定勞動定額,從一般公式的運用上看,權數(f)的含義是多方面的。它不僅帶“量”的規定性,而且還具有“質”的規定性。現通過實例加以說明。
實例:某家用電器廠安排具有高級技術和中級、初級技術水平工人分別完成電器盒的下料工作。這三類工人在全部生產工人中的比重分別是:
10%、60%和30%。他們的實耗工時分別為:
A.高級技工:4、4.1、4.2、4.3、4.4;
B.中級技工:5、5.3、5.4、5.5、5.6;
C.初級技工:6、6.2、6.5、6.6、6.7。
為了計算總體平均實耗工時,應先求出各類員工的平均實耗工時:
A類工人平均實耗工時
B類工人平均實耗工時
C類工人平均實耗工時
根據上述結果,要求出總體平均實耗工時,可采用三類人員的比重作為權重,即:
總平均實耗工時
利用各級技工的比重作為權重,求出的總平均實耗工時,反映了生產工人的技術結構特征,以此作為制定工時定額的依據,能夠提高定額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重點推薦:2013年人力資源管理員考試備考專題|2013年人力資源管理員章節串講筆記匯總
課程輔導:為方便廣大學員充分備考,233網校“2013年人力資源管理師HD高清課件”開始招生,輔導課程:VIP班,套餐班,精講班,預測班,應用技巧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