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測時也是進行工作崗位調查的基本方法之一。
(一)測時前的準備
1.根據測時的目的選擇測時對象。測時對象確定后,調查人員要將測時的目的、意義和要求向員工解釋清楚,以便取得員工的配合,共同把測時工作做好。
2.了解被測對象和加工作業方面的情況,如工種、技術等級、工齡、設備、工具、工作地布置、環境條件等。如果測時是為制定時間標準提供資料,則還需要在作業現場,建立良好的生產秩序,如工作地服務、技術服務、合理布置工作地等。
3.根據實際情況,將工序劃分為操作或操作組。,劃分的原則是:基本時間和輔助時間要分開;機動時間、手動時間和手工操作時間要分開。在劃分操作的基礎上,確定定時點,作為區分上下操作的界限,以保證每次觀察記錄的一致性和正確性。
4.測時最好在上班1~2小時后,待生產穩定后進行。測時觀察的次數,要根據生產類型、作業性質(機動、手動、機手并動)和工序延續時間的長短來確定。在大批量生產的條件下,測時精確度要求高,觀察次數要比單件小批生產類型多些;如果工序的延續時間長,每次測定結果出現的誤差要相對小些,觀察的次數也可以少些。測時的觀察次數可以采用下面的公式求得:
在保證可靠性為95%的情況下,如觀察值精確度在士5%時,公式為:
在預測精確度控制在±10%時,公式為:
式中:N——應觀察的次數;
n——預先試驗性觀察次數;
x——預先觀察的結果。
(二)實地測時觀察
測時觀察通常采取連續測時法,就是按操作順序,連續記錄每個操作的起止時間。也可以采取整體法,即反復記錄全部操作的延續時間。如果工序中的延續時間較短,不容易連續記錄,也可以采用反復測時法,如第一次測定一、三、五項操作,第二次_測定二、四項操作,交替測定記錄(參見表1—4)。在測時過程中,調查人員應嚴格按照確定的“定時點”進行記錄,如果出現中斷或不正常的情況,應在測時表中注明。
(三)測時資料的整理、分析
1.根據測時記錄,刪去不正常的數值,以便求出在正常條件下操作的延續時間。
2.計算有效的觀察次數,求出每一操作的平均延續時間。
3.計算穩定系數,檢驗每一項操作平均延續時間的準確和可靠程度。穩定系數是測時數列(同一操作多次測定記錄的時間值)中最大數值與最小
數值的比值,即:
穩定系數=測時數列中最大的數值/測時數列中最小的數值
穩定系數越接近1,說明測時數列波動越小,比較可靠;相反,則說明數列波動越大,可靠性越小。穩定系數超過規定的限度,就需要重新測定
4.由每個操作平均延續時間,計算出工序的作業時間,再經過工時評定,得到符合定額水平的時間值,作為制定時間定額的依據。
重點推薦:2013年人力資源管理員考試備考專題|2013年人力資源管理員章節串講筆記匯總
課程輔導:為方便廣大學員充分備考,233網校“2013年人力資源管理師HD高清課件”開始招生,輔導課程:VIP班,套餐班,精講班,預測班,應用技巧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