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填空題
21.教學大綱教材課程
22.強化
23.動作方式行為模式
24.劃線復述
25.主動性 能動性
26.性質 關鍵信息 初步印象 表征
27.連續 間歇
28.學會調適 尋求發展
29.給學生創設問題情境
30.自我監視
四、簡答題
31.【答案要點】(1)實驗室實驗。這是一種嚴格控制實驗情境,從而準確、周密地觀察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關系的研究方法。采用實驗室實驗的最大好處在于它允許實驗者對研究中的所有因素做最大程度的控制,因而這類研究具有很高的內部效度。它的局限在于其實實驗情境具有較高的人為性和過于簡單化,因而其實驗結果難以推論到現實生活情境中去。
(2)隨機化現場實驗。這種研究是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進行的,研究一般要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其目的在于評價某種教學程序或其他教育措施的效果。
(3)單一個案實驗。拜瑞斯等人所進行的“良好行為游戲”實驗就是單一個案實驗的例子。在單一個案實驗中,實驗者無需對所得結果再做檢驗和說明,圖表本身已經一目了然。這是單一個案實驗區別于其他等組實驗的一個特點。
32.【答案要點】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了發展性教學的主張。他認為,在確定個體的心理發展與教育的可能性的實際關系時。應考慮到兒童的兩種發展水平:第一種水平是兒童到目前為止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即兒童在獨立活動中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第二種水平是兒童目前正在形成和剛剛發展的能力水平,即兒童借助于成人的指導和幫助而有可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區域,他稱之為“最近發展區”。由此,維果斯基指出:“教育學不應當以兒童發展的昨天,而應當以兒童發展的明天為方向。”
33.【答案要點】(1)學習的實質在于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布魯納認為人類具有三種表象模式:動作性表象模式、映象性表象模式和象征性表象模式。
(2)學習過程包括新知識的獲得、知識的轉化和評價三個方面。
(3)教學應注重使學生掌握各門學科的基本結構。
34.【答案要點】(1)程序教學。斯金納認為,傳統的班級教學在提供強化和塑造行為上存在很大弱點,如強化較少;強化不及時;缺乏塑造教學行為的有效程序等,而程序教學則可避免這些弱點。程序教學的基本思想是:把一門課程的教學總目標分為幾個單元,每一單元再分成許多小步驟,學習者每完成一步課業后,都會及時獲得反饋,得到強化,然后按順序進入下一步驟的學習,直到學完一個個單元。
(2)行為塑造與行為矯正。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為行為塑造和行為矯正提供了有效的方法。由于所有行為都是強化訓練的結果,因而我們可以通過連續強化來塑造預期的行為。例如,小孩的無理哭鬧常常是父母強化所致。
35.【答案要點】(1)教師促成的紀律。需要教師給較多的監督和指導,例如小學生人學時的紀律。(2)集體促成的紀律。同輩人的集體在學生社會化方面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3)任務促成的紀律。某一項任務會引起學生的高度注意,而對其他誘人的活動置之不理。(4)自我促成的紀律。當外部的紀律控制被個體內化以后,成為個體自覺的形成準則時,自律便出現了。
五、論述題
36.【答案要點】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了關于兒童認知發展的階段理論。
(1)皮亞杰理論的基本概念。①圖式。動作或心理運算的結構,它是指導人們行為的心理模式,圖式既可以十分簡單,也可以十分復雜。②同化。是將新的客體或事件納入到已有的圖式中去。同化類似于新的數據輸入計算機。③順應。為適應新的情境而改變已有圖式的過程,皮亞杰稱之為順應。④平衡。在已有的理解和新的經驗之間恢復均衡的過程,稱為平衡。
(2)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皮亞杰將兒童和青少年的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感覺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皮亞杰認為所有兒童的認知和發展都依次通過這四個發展階段而不能逾越其中的某一階段。不過,不同的兒童通過這些階段的速率可能會有所不同,兒童在不同時期,尤其是在過渡時期,還可能會表現出幾個階段的特點。①感覺運動階段(0~2歲)。嬰兒的智慧表現在動作中。②前運算階段(2~7歲)。在感覺運動階段后期,幼兒的語言能力迅速發展,他們開始日益頻繁地運用表象符號代替外界事物。③具體運算階段(7~12歲)。具體運算階段以“守恒”的出現為標志,守恒意味著兒童思維具有了可逆性。兒童的思維比前運算階段有了很大的發展,他們不僅掌握了守恒的概念,而且還能在此基礎上對事物進行比較、分類、歸類和排序等智力操作,均離不開具體形象的支持。④形式運算階段(12歲以后)。進入青春期以后,青少年開始運用抽象的規則思考問題。
(3)對教育的啟示。①教師應該仔細觀察并認真傾聽兒童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理解兒童目前是如何思考問題,如何知覺周圍世界的,從而正確地判斷兒童目前所處的思維發展水平。②教學應該適合兒童目前的認知發展水平,超越兒童當前發展水平的教學只會徒勞無益。③學前兒童和小學兒童需要教師為他們提供概念的實例。
相關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