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課堂管理
一、單項選擇題
1.C【解析】課堂是教學的基本場所,課堂中集結、交織著各種教學因素以及這些因素相互間形成的各種關系。
2.B【解析】課堂管理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具有促進、維持和發展功能。
3.A【解析】本題考查的是課堂管理的基本原則。題干是尊重學生原則的概念。
4.C【解析】本題考查的是適度性原則的概念。
5.A【解析】題中的暗示方式是環境暗示。
6.C【解析】教師的領導風格對課堂管理有直接的影響。參與式領導注意創造自由風氣,鼓勵自由發表意見;監督式領導則待人冷淡,只注重集體討論的進程。
7.B【解析】教師的威信從根本上說來自于教師高尚的教育人格。
8.B【解析】本題考查課堂氣氛的概念。課堂氣氛作為教學過程的軟情境,它通常是指課堂里某些占優勢的態度與情感的綜合狀態。
9.D【解析】本題考查課堂氣氛的類型。課堂氣氛包括積極的課堂氣氛、消極的課堂氣氛、一般型課堂氣氛和對抗的課堂氣氛。
10.C【解析】教學中大量的課堂氣氛屬于一般型課堂氣氛,它介于積極和消極之間,即課堂教學能正常進行,教學效果一般。
11.A【解析】教師在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的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
12.D【解析】為了維持正常的教學秩序,協調學生的行為,以求課堂目標的最終實現,必然要求學生共同遵守課堂行為規范,從而形成課堂紀律。課堂紀律是對學生課堂行為所施加的準則與控制。
13.C【解析】本題考查課堂紀律的特征。課堂紀律具有約束性、標準性和自律性三大特征。
14.C【解析】任務促成的紀律是指某一具體任務對學生行為提出的具體要求。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每項學習任務都有它特定的要求,或者說特定的紀律,例如課堂討論、野外觀察、制作標本等。
15.D【解析】自我促成的紀律是課堂紀律管理的最終目的。
16.B【解析】課堂紀律發展表現為四個階段:階段1——拒不服從的表現;階段2——自私自利的表現;階段3——人際關系表現;階段4——自我管理。
17.B【解析】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情境是課堂的三大要素,這三大要素的相對穩定的組合模式就是課堂結構。
18.C【解析】課堂情境結構包括班級規模的控制、課堂常規的建立和學生座位的分配。
19.C【解析】課堂中學生的問題行為是指學生不能遵守公認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標準,不能正常與人交往和參與學習的行為。
20.B【解析】奎伊等人在研究的基礎上,把課堂問題行為分為人格型、行為型和情緒型。
21.A【解析】人格型問題行為帶有神經質特征,常常表現為退縮行為。題干所述情況屬于人格型問題行為的表現。
22.C【解析】情緒型問題行為主要是由于學生過度焦慮、緊張和情緒多變而導致社會障礙的問題行為。題干所述情況屬于情緒型問題行為的表現。
二、簡答題
1.【參考答案】
(1)課堂管理的促進功能。
(2)課堂管理的維持功能。
(3)課堂管理的發展功能。
2.【參考答案】
(1)尊重學生原則。
(2)民主性原則。
(3)實效性原則。
(4)方向性原則。
(5)效率性原則。
(6)適度性原則。
(7)主體性原則。
3.【參考答案】
(1)激勵法。在課堂管理中常用的激勵法有:評語激勵法;物質激勵法;精神激勵法;信息激勵法。
(2)揚長避短法。揚長避短法要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使用。
(3)懲罰法。運用懲罰法要注意以下幾點:要有法可依;態度要正確;要有時效性;要形成群體氣氛。
(4)談話法。談話法的具體形式有:個別談話式;書面交流式;網絡溝通式。
(5)心理暗示法。它主要包括:環境暗示;班風暗示;言語暗示;形體語言暗示。
(6)行為強化法。它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兩種。
4.【參考答案】
(1)教師的因素,包括:教師的領導風格;教師的語言、聲調、動作、表情;教師注意的分配情況;教師的教育機智;教師的威信。
(2)學生的因素,包括:學生的上課風氣;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學生的疲勞程度;學生的自制力;對教師的期望。
(3)課堂環境的因素,包括:教室的色彩;直觀教具的運用情況;教師的裝束、言談、舉止;座位排列情況等。
(4)其他方面的因素,包括:課堂的管理跨度;課堂教學常規;師生關系。
5.【參考答案】
(1)培養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質。
(2)培養良好的認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儀表、風度和行為習慣的養成。
(4)給學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學生的朋友與知己。
6.【參考答案】
(1)教師的因素:教師的領導方式;教師的移情;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教師的情緒狀態;教師的教學能力。
(2)學生因素:學生對集體目標的認同;學生遵守紀律的自覺性;課堂中的集體輿論、學生之間的合作與競爭關系。
7.【參考答案】
(1)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具體有以下內容:教師具備一定的課堂學習管理能力;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業務素養;教師要講求教學藝術;重視情感在教學中的應用,以積極的情感感染學生;鼓勵表揚為主,兼顧其他,有的放矢;注重師生心態的調整;教師的自我控制與對偶然事件的控制;采用科學的班級管理方法。
(2)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關鍵在于教師能否切實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學習的主人。因此,教師必須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保持最佳的學習心態。
(3)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可采取以下措施:
①師生關系民主平等,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自尊心和正當的興趣愛好;充分地信任學生,對每一個學生都寄予厚望。
②樹立一定的教師威信。
③教師要關心愛護學生、克服偏見、公正無私,把愛奉獻給每一個學生。
8.【參考答案】
(1)教師方面的因素:教師所選教材的內容、難度與學生的認知發展、能力不相適應;教學方法只考慮全班的教學,而不考慮適應個別差異;教師對學生限制過多,對學生采取凌駕其上的態度;教師要求不當;教師在課堂上營造過于強烈的競爭氛圍;教師濫用懲罰手段;教師缺乏自我批評的精神。
(2)學生方面的因素:適應不良;厭煩情緒;挫折與緊張;尋求注意與地位;過度活動;性別差異。
(3)環境方面的因素:家庭因素;大眾媒體;課堂內部環境。
三、材料分析題
1.【參考答案】
要解決這樣的問題,班主任首先要了解學生,找到這一非正式群體中的小頭目,通過和他聊天,找到問題的源頭,同時進一步了解他,看他是否有號召力,是否可以擔任班級紀律委員。如果可以,就在班級中宣布讓他擔任班級紀律委員,同時告誡他要以身作則,通過管理好自己來促進班集體的建設。再通過類似的方法給班集體中另外幾名調皮男生一個頭銜,比如勞動委員、組織紀律委員等,讓他們感受到集體的責任感,這樣才可能消除他們的搗亂行為。
2.【參考答案】
課堂確實需要紀律,但課堂氣氛更加重要。課堂紀律要有助于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氣氛,符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特點,容納學生的不同個性。學生的動作與聲音是學生成長的一部分,學校教育應適應學生的發展,允許學生比較自由地參與教學活動。動作和語言是學生情緒、情感的伴隨物,在激烈的討論中學生可以表達自己內心的喜悅、憤怒、遺憾和沮喪。
教師要與學生分享這種情感。
我的常規做法是:不追求課堂的絕對安靜,保持稍微的喧鬧。改變課堂的權威結構和主體定位,即由教師作為權威的主體和偏向于教師的權威結構向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師生關系民主平等的權利結構轉變。
3.【參考答案】
課堂管理就是教師通過協調課堂內教師、學生和課堂情境三者之間的關系,從而有效地實現預定教學目標的過程。一般認為,有效的課堂管理應達到三個目標:爭取更多的時間用于學習;爭取更多的學生投入學習;幫助學生自我管理。
教師應該通過深入了解班級特點,采取符合班級學生意愿的領導方式,在課堂管理中運用以下有效的教學策略:
①明察秋毫,盡量避免被少數幾個學生所吸引或只與少數學生交流。
②一心多用,同時跟蹤和監督幾個活動。
③整體關注,調動盡量多的學生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來,讓每個學生都有事可做。
④變換管理,靈活地采用多種多樣的手段,使學生順利從一種活動過渡到另一種活動。
特別推薦:中學教師資格證考試章節難易分析 各科題型強化練習 章節考題猜想
網校課程:想快速通關,怎樣讓備考才萬無一失?233網校教師資格講師帶你告別盲目備考,輕松掌握考點!零基礎VIP班,不過免費重學!趕緊報名吧!點擊免費試聽>>
學習交流:微信jiaoshi_233 | QQ群 | 手機APP下載一手全掌握 加入我們,分享學習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