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判斷題(判斷下列各題正誤,并在題后括號內打“√”或 “×”。每小題1分,共20分)
1.過度學習效果好,所以復習次數越多越好。 ( )
2.由練習曲線可看出,技能有隨練習量的增加而提高的一般趨勢。 ( )
3.學習策略知識不是孤立的,不能脫離專門知識。 ( )
4.自動化的操作如穿衣,也可稱得上是問題解決。 ( )
5.態度是通過遺傳繼承的。 ( )
6.心理健康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個社會的評價標準。 ( )
7.當學生表現出一次正確行為時,就表示他已確實學到了該種行為。 ( )
8.課堂里的人際關系對課堂氣氛沒有影響。 ( )
9.教學評價就是測量和測驗。 ( )
10.課后評價時,專家型教師和新教師關注的焦點相同。 ( )
11.表揚和獎勵對學習具有推動作用,因此應多用。 ( )
12.一般來說,負遷移是暫時性的,經過練習可以消除。 ( )
13.通過綜合歸納獲得意義的學習是下位學習。 ( )
14.操作技能形成的模仿階段,動作的動覺控制水平較高,而視覺控制水平較低。 ( )
15.生成性學習是復述策略常用的學習模式。 ( )
16.記憶提取等單一的認知活動也是問題解決。 ( )
17.態度可以影響某些行為的出現,有什么態度就有什么行為。 ( )
18.心理評估的功能只是進行心理診斷。 ( )
19.評價目標是最高水平的認知學習結果。 ( )
20.班級越大,對課堂管理技能的要求也就越低。 ( )
四、情景題(每道情景題后有4個問題,在每個問題給出的備選答案中,有至少一個或若干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情景題共2小題, 每小題l0分,共20分)
(一)
金明小時候總是生病,常影響功課,但學習成績還不錯。可是同學們都說他有傳染病,老師也在全班同學面前提醒他該到醫院去徹底檢查一下。這樣一來,全班同學都躲著他。在這種氣氛中,他形成了嚴重的厭學情緒,學習成績也成了班上比較差的。
1.案例中,金明為什么會厭學?( )
A.同學不接納他
B.總生病
C.教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提醒他徹底檢查,挫傷了他學習的積極性
D.有傳染病
2.厭學的表現有( )。
A.學習動機缺失
B.學習興趣下降
C.敏感
D.猶豫
3.對于厭學的兒童可以采取( )。
A.教育治療
B.家庭治療
C.社會治療
D.觀察法
4.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金明厭學是因為( )未得到滿足。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愛與歸屬的需要
D.審美的需要
(二)
在伊索寓言中有個《狐貍與葡萄》的故事,說的是一只狐貍很想得到已經熟透了的葡萄,于是它跳起來,結果不夠高,于是又跳起來,再跳起來……想吃葡萄而又跳得不夠高,這也算是一種“挫折”或“心理壓力”了。此時此刻那狐貍該怎么辦呢?若是一個勁地跳下去,就是累死也還是夠不到那葡萄。于是,那狐貍說: “反正這葡萄是酸的。”言外之意是反正那葡萄也不能吃,即使跳得夠高,摘得到也還是“不能吃”,這樣,狐貍也就“心安理得”地走開,去尋找其他好吃的食物去了。
1.案例中反映的心理防御機制是( )。
A.否認
B.退行
C.合理化
D.升華
2.維果斯基認為,當學生夠不到“葡萄”的時候,教師可以進行( )教學。
A.先行組織者
B.支架式
C.范例式
D.自主探究
3.在教育教學中,有些同學對于因為一次成績不理想就放棄學習,這說明他的意志缺乏( )。
A.自覺性
B.果斷性
C.堅持性
D.自制性
4.教師應該如何增強挫折承受力?( )
A.教會學生正確對待挫折
B.讓學生學會總結經驗教訓
C.調節抱負水平
D.改善挫折情境
您還可以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