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判斷改錯題
21.(P68)×改正:桑代克可以說是教育心理學的鼻祖,他接受了達爾文進化論和聯想主義傳統的影響,在動物實驗研究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試誤一聯結”學習理論,奠定了聯結派學習理論的基礎。
22.(P301)×改正:青少年期仍是智力發展相當迅速的時期,由于智力結構的錯綜復雜性,人的智力實際上一生都處在不斷的變化發展之中。
23.(P308)√
24.(P372)×改正: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的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況,個體在這種狀況下能具有良好的適應,充分發揮身心潛能,而不僅僅是沒有心理疾病。
25.(P372)×改正:心理健康的人遇到挫折時,會不自覺地運用一些自我防御的方法將由于需要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內心緊張消除掉,從而表現出對挫折有較好的耐受力;相反,如果由此而焦慮不安,煩悶異常,則表明其心理已經失去平衡,處于不健康狀態。
五、簡答題
26.(P17)
(1)內容龐雜,沒有獨立的理論體系。
(2)對人類高級心理活動研究少,對教育實踐作用不大。
27.(P29~30)
第一階段,乳兒期(0~1.5歲)。第二階段,嬰兒期(1.5~3歲)。第三階段,學前期(3~六七歲)。第四階段,學齡期(六七歲~12歲)。
第五階段,青少年期(12~18歲)。第六階段,成年早期(18~25歲)。第七階段,成年中期(25~60歲)。第八階段,成年晚期(60歲以上)。28,.(P160)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提出了促進意義學習
的基本條件:
(1)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習者在教學過程中的中心地位。(2)讓學生覺察到學習內容與自我的關系,一個人只會有意義地學習他認為與保持或增強“自我”有關的事情,而這種相關性將直接影、響到學習的速度和效果。
(3)讓學生身處一個和諧、融洽、被人關愛和理解的氛圍。
(4)強調要注重從做中學。
29.(P271~272)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遷移不是由于兩個學習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和規則面形成,而是由于學習者突然發現兩個學習經驗之間存在的共同關系的結果。
30.(P457~459)
(1)改變教師和家長的態度,調適壓力。(2)幫助學生正確自我評價,建立自信。(3)創造適宜的學習氣氛,勞逸結合。
六、論述題
31.(P124~25)
(1)從學生學習或學校教學的目標來看,他偏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創造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至少在他極力倡導的學習與教學過程中看不到對這方面的分析。
(2)從知識的類型來看,就知識的學習而論,奧蘇貝爾的教學思路也只是比較符合陳述性知識的掌握,而不適合程序性知識的掌握。
(3)奧蘇貝爾過于強調接受學習與講授方法,沒有給予發現學習應有的重視,實際上,許多人都認為,在學生學習知識的活動中,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和有意義發現學習各具特色,各有所長,都是重要的學習方式,它們常常是相輔相成,互相補充的。
32.(P289~293)
(1)合理選擇教學內容與編排教學程序。①選取合適的變式材料。
②選擇與應用情景相似的學習內容與學習情境。
③教材體系的合理安排。④合理安排教學步驟。(2)促進學生學習遷移的教學技巧。
①促進基本概念、原理和科學規律的教學,提高學生對這些內容的理解水平。
②應用比較的方法,有利于防止干擾。
③強調遷移的特征,引起學生的遷移心向。(3)學習方法的傳授與訓練。
學習方法的學習大致包括如下幾個方面:①學習為課題或解決問題制定方案。
②有效觀察、分類、記憶、歸納、概括等的策略與方法。
③圖標閱讀,工具書使用的方法。
④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調節與自我監控等等。
(4)幫助學生形成關于學習與學校的積極態度。
試題推薦:
歷年真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