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教學交往與課堂互動
一、教學交往的含義及作用
(一)教學交往的含義
教學交往是一種特殊的人際交流與溝通過程,它是指在教學情境中師生相互交流信息、思想、感情和共享信息的人際溝通活動。許多教育心理學重視教學中的交往,20世紀60年代,以羅杰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提出了“非指導性教學”思想,掀起了一場關于“教學關系”的革命。20世紀80年代,前蘇聯的合作教育學把師生合作關系的建立當做教育的核心,提出教學——這是交往,是教學的本質。維果茨基的心理發展理論認為,交往對于人的心理發展特別是高級心理機能的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他十分關注學校教學這一特殊的交往形式與兒童心理發展的關系,認為教學的本質特征就在于它造就了“最近發展區”。社會建構主義是建構主義的一種重要類型,它是維果茨基的心理發展理論的進一步發展。社會建構主義強調學習和知識的社會建構性,強調“學習是知識的社會協商”。
(二)教學交往的作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學會生存》中指出“合作能力會是教育中的重大問題之一,我們要讓學生懂得人類多樣性,同時還要教他們認識地球上所有人是具有相似性又是互相依存的。從幼兒開始,學校就應在教學計劃中留出足夠時間向青年人傳授合作的知識,對學生進行交往合作訓練”。所以,研究教學交往具有重要的意義。
1.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教學交往主張賦予學生主體地位,強調在教學中要將學生作為有豐富感情、獨立人格、自覺能動性的人來看待,而不是把他們看作消極、被動的客體。它不是傳統模式中教師的控制和強硬灌輸,以及學生的被動依附;它將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允許不同意見的存在,給學生創造一種寬松的環境;它把決策權和選擇的機會交給學生,使學生在與教師的交往中,坦率地表達自己的思想,發展自己的判斷力和選擇力,形成主動性。
2.有助于師生合作,實現經驗共享。教學交往強調師生關系是建立在共同的中介客體基礎上的“參與一合作”關系,具有平等地位的交流。師生必須共同面對人類文化,共同分享人類文化,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共享精神、智慧和意義的過程。
3.有助于生生合作,實現互相尊重。教學中學生之間的交往對于增進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了解、尊重與信任,讓學生掌握處理人際關系的技能、技巧與策略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強調交往在教學中的意義,將有助于更新教師的教學觀念。對教師而言,教學是人與人的交往,而不是單純的勞動;是藝術創造,而不僅是教授;是生命活動和自我實現的方式,而不是無謂的犧牲和時光的耗費;是自我發現和探索真理的過程,而不是單純的展示結論。
遼寧教師資格證VIP班:怎樣讓備考才萬無一失?233網校教師資格,講師帶你告別盲目備考,輕松掌握考點!零基礎VIP班,不過免費重學!點擊免費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