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小學教師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
【內容提要】
小學教師的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是教師人格發展、專業能力提升、職業素質形成的關鍵,良好健全的教師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標志著教師自我完善的程度。本章重點闡述了教師角色的特點、人格發展的特征及影響因素、教師人際關系處理的策略以及健康的心理素質培養和心理健康的自我維護的方法與途徑。
【學習目標】
1.識記教師角色、教師人格、人際關系、心理壓力和心理健康等概念。
2.理解小學教師的角色特點、人格特征。
3.掌握教師人際關系的處理策略。
4.應用心理學原理及教育實踐分析小學教師角色沖突與調適、教師人格塑造、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與維護、教師心理問題的類型、小學教師心理壓力的成因及解決策略。
第一節 小學教師的角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文中對教師的角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義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他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的和有創造性的活動:相互影響、討論、激勵、了解、鼓舞。
一、小學教師角色的特點
(一)角色理論
1.角色類型。在英語里,“角色”一詞源于戲劇,原指舞臺上演員所扮演的人物,后指生活中人們所發揮的作用。1935年,美國社會學家米德最早把這個概念引入社會心理學,用以分析個體在不同的情境中應有的行為方式。角色標明了人在種種社會關系中的地位、作用、權利和義務,反映了社會對個體的期望和要求,規定了個體行為的基本準則。人們劃分的標準不同,角色類型也有所差異。
(1)自覺角色與不自覺角色(從人們承擔角色時的心理狀態上區分)。前者是指角色承擔者明確意識到個人所做的角色表演,因而盡力用行動去感染周圍的觀眾,如講演者等。后者指角色承擔者并未意識到角色表演,而只是照習慣方式去做。
(2)規定型角色與開放型角色(從角色行為規范化程度上區分)。前者指對權利、義務有較明確的規定,不得隨心所欲地自由發揮,如軍人、警察、教師、公務員等。后者指對行為規范沒有明確、嚴格限制。承擔者有較多自由和發揮余地,如父母、夫妻、朋友等。
(3)功利型角色與表現型角色(從角色所追求的目標上區分)。前者指以追求經濟效益和實際利益為目標的角色,如商人、企業家、經營者等。此種角色在社會上主要發揮實現效率目標的功能。后者指不以獲得經濟效益為目的,而以表現社會制度與秩序、表現社會價值觀念、思想道德等為目的的角色,如學者、教師、宗教信徒、公務員等。此種角色在社會上主要發揮表現社會公平的功能。
2.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指個人具備了充當某種角色的條件,承擔和再現角色的過程與活動。只要是社會成員都會承擔某種社會角色。當一個人具備了充當某種角色的條件去擔任這一角色,并按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為規范去活動時,這就是社會角色的扮演。
(1)角色確定。在社會舞臺上,人不能隨心所欲地扮演角色,角色的承擔首先要有一個確定的過程,或者說需要經過“認同”.證明一個人的實際地位、身份等與其承擔的角色相一致。角色確定是在長期社會互動中完成的。角色確定也常有失誤的情況,如不能勝任角色、未承擔合適的角色、選擇了不適當角色等。角色的確定是否有效.最終是由社會決定的,但它也與個人的活動和努力密不可分。
在社會舞臺上.人們并不能隨心所欲地扮演任何角色。這與戲劇中一位演員要擔當某個角色,首先需經導演及有關人員認可和確定一樣。一個人在社會舞臺上擔任角色也先要有一個確定的過程.或稱“認同”,即證明一個人的實際地位、身份能力及其他條件與他所承擔的角色是一致的、等同的。對于每一個個人來說,社會角色的確定也就是要回答“我是誰”的問題。在回答“我是誰”的過程中確定自己的實際地位、與別人的關系,從而充當起某種角色。
(2)角色距離。這是指個人與他所承擔的角色之間存在著差距的現象。所謂表現出“角色距離”,既包括那些行為、品質達不到角色規范的人.如名實不符的教授,也包括那些素質遠在角色規范之上的人,如大材小用者或與兒童玩耍的成年人。當一個人不承擔某種角色時,其行為便不構成角色距離。角色距離表明,自我與理想的角色模式是分離的,它妨礙一個人進入角色。一個人對于他所承擔的角色扮演得優與劣、水平高與低,在很大程度上與角色距離有關。角色距離就是一個人自身的素質、能力、水平與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間的差異現象。一個人扮演社會角色,既然角色不完全就是他本人,一個人與所要扮演的角色之問就總會有差異,所以角色距離是普遍存在的。
(3)角色再現。社會角色的表現需要一系列手段。一方面,它們起著象征作用,既作為角色表演的標志,也是角色活動的場所;另一方面它們也具有實用性,與社會表演者聯系更密切的是儀表和言談舉止。前者是角色的外部再現,后者是角色內在品質的反映。角色表演有臺前、臺后之分。臺前表演指人們正在扮演某種角色;臺后表演指正式表演前的準備活動。
(4)扮演過程。角色表演需要經過三個環節:對角色的期望、對角色的領悟和對角色的實踐。
3.角色失調。角色失調指在角色扮演中發生矛盾,遇到了障礙甚至遭到失敗。
(1)角色沖突。這是在角色之間或內部發生矛盾、對立、妨礙角色扮演的順利進行。角色沖突在不同承擔者之間有不同的沖突,如師生沖突、家長和老師沖突等。它常是由角色利益上的對立、角色期望的差別以及偏離角色規范等原因引起的。例如,在角色承擔者自身內的沖突,這又有幾種不同情況:首先,當一個人所承擔的多種社會角色同時對他提出要求,使其難以勝任并在時間與精力上出現緊張感時出現角色沖突,他稱“角色緊張”。其次,當一個人所承擔的幾種角色間出現了行為規范互不相容的情況時也會發生角色沖突。防止角色沖突只能根據不同情況采取相應對策。針對角色緊張就應減少過多兼職,解除過重負擔;針對角色規范沖突就應使人的角色單一化,即在一種場合只扮演一種角色。
(2)角色不清。社會大眾或角色扮演者對于該角色的行為規范認識不清楚。在社會與文化急劇變遷時期,很多社會角色的行為規范都超出了過去人們習以為常的范圍。在變遷中,當一種新角色初次出現,社會還沒來得及對其權利義務做出規定,這也會造成角色不清。
(3)角色中斷。角色中斷是指處在某一角色地位的人,由于主觀或客觀的原因不能將該角色扮演到底而出現的中途間斷的現象。它的發生可能是由于人們在承擔角色的前一階段時沒有為后一階段所要履行的角色義務做好充分準備,如在業職工突然失業;或者是因為角色的前一階段的一套行為規范與這一階段所要求的行為規范直接沖突,由于客觀情況的變化,不能繼續充當原來的角色。
(4)角色失敗。角色失敗也稱角色崩潰。這是一種最嚴重的角色失調現象,是指角色承擔者被證明已不可能繼續承擔或履行該角色的權利和義務,不得不中途退出舞臺,放棄原來角色的一種現象。
(二)小學教師角色特點
教師角色指教師的社會身份、地位和作用。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曾對教師角色下過不同的定義,有過不同的解說。“師者,教人以道者之稱也”(《周禮·地官司傳序》)?!皫熞舱?,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師說》)。教師角色的特殊性,決定了人類將許多形象、生動而感人的比喻和稱謂賦予了教師:辛勤的園丁、燃燒的紅燭、吐絲的春蠶。教師是傳播人類科學文化知識的藝術家,是年輕一代智力資源的開拓者,是塑造靈魂的工程師,是現代文明、和諧社會建設的生力軍……社會對小學教師期望的多樣性,學校教育活動的多樣性,決定了教師角色的多重性。
1.教師是學生的“家長代理人”。教師與其他職業人員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他們經常扮演著家長代理人的角色。從學生角度來說,小學生對教師的態度很像對自己父母的態度,視教師為長輩,充滿尊敬、依戀之情,也迫切希望教師像父母那樣關心自己、愛護自己。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常常把教師當做自己父母的化身,把對父母的期望寄托轉移到教師身上。從家長角度來說,他們已將管理、教育孩子的責任部分地移交給教師,希望教師成為自己在教育子女方面的指導者和引領者。同時,也會要求子女聽從教師的教誨。教師扮演“家長代理人”這一角色,能促使他們對學生充滿熱情、希望和信心,在學習上悉心指導,在生活和情感上無微不至關懷;在安全上給予保障,使學生得到家庭式的耐心輔導和幫助,得到父母般的溫情和愛護。
但教師又不等同于家長,他們對學生關愛的同時,又會盡教師的職責去嚴格要求他們,使許多學生為滿足自己不合理的需要而在家長面前表現出來的發脾氣、哀求、要挾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會在教師面前遭到拒絕,使他們不合理的要求得到抑制。教師這一角色過失的表現是家長制作風。有的教師把學生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任意處置;有的教師采用家長管教子女時不正確的方式和方法,獨斷專行,濫施懲罰,以絕對權威出現在學生面前,對學生進行整治、訓斥,甚至是譏笑、挖苦等,以此解脫自己的困境,樹立個人權威形象,但卻易于形成不良的師生關系,使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出現障礙,甚至導致失敗。
2.教師是“學生楷?!薄PW生正處在成長過程中,教師對他們有種自然的影響力和特殊的信任感,使學生表現出明顯的“向師性”。他們會把受自己尊敬和愛戴的教師視為效仿的楷模,教師的言談舉止都是學生耳濡目染的對象,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正如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指出的那樣:“教師本人是學校里最重要的師表,是最直觀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學生最活生生的榜樣。”任何一個教師,不管他是自覺還是不自覺,他都在對學生進行著示范。同時,小學生年齡較小,模仿能力強,但辨別是非能力卻較差。因此.教師應該給他們做出正確的示范,對他們施以積極的影響。這些都需要教師擔當起“學生的楷?!边@一角色。知識鏈接
記得在一個寒冬的早晨,西北風呼呼地刮著。同學們在上早讀.書聲瑯瑯。我剛到校,來到班上,手插在褲兜里,面對著全班同學。這時,一名學生走進教室。我大聲說:“××,你為什么又遲到?把手放下站好……”忽然,我聽到有人嘰咕:“……你自己也遲到……”一個女同學正在向旁邊的同學使眼色,臉上露出不服氣的神情。我心頭一驚,正要發作的火氣一下子熄滅了。這使我陷入深思。平時,一些看起來很細小、很微不足道的事情,由于沒有重視,結果給了學生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響。課上,有的學生被叫到前邊黑板演算.寫完后隨手將粉筆往講臺上一扔,沒有輕輕地放回粉筆盒;小干部用教鞭敲擊講臺面要同學安靜下來……
這不都是我的行為在學生身上的再現嗎?我感到,在學生面前.教師的一舉一動都要十分審慎。數十雙眼睛好像數十面明清澈的鏡子,照得教師毫發畢現,不容你有絲毫的懈怠。
(資料來源:傅道春:《情境教育學》,第40頁,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教師是社會行為規范的代表,他向成長中的青少年一代展示成人的行為樣式,是學生效仿的楷模。教師的榜樣作用構成一種不可缺少的“教育力”。
我國教師身為教育者,深知典范楷模作用對于受教育者身心影響甚大,歷來高度重視這一行為角色?!皫熣撸酥7丁?。①“行可以為表儀者,人師也”。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③作為人的榜樣,中國教師還形成了自尊自愛、自強剛毅、堅忍寬厚而又樂觀向上的教育性格。
教師作為學生的榜樣角色,在“教育情境”內完成得普遍比較好。但是,在“非教育情境”中往往淡化了這個角色.表現為另一個樣子。比如,在家里私下與學生的談話.有時就不注重教育意義,可能給學生一個很低的思想情調.使學生感到與那個在課堂上宣教倫理道德原
則的教師判若兩人,從而大大降低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榜樣力量”。其實,教師的榜樣色應能經受各種時空的檢驗,在校內是一個優秀教師,在校外是一個模范公民。
教師不僅是學生做人的榜樣,還是學生為學的榜樣。在這方面給予學生的影響是深刻而具體的。教師的“學不可以已”、“發憤忘食”、“學而不厭”的求知精神對學生的學習有明顯的激勵作用。教師的知識越豐富,越能經常而巧妙地開闊學生的視野,學生就會表現出更強烈的探索志趣和求知愿望。實踐證明,最有成效的教師是那些不斷增長他所教學科和有關方面知識的人。學生最為欽佩、最愿效仿和追隨的榜樣是品學兼優的教師。每當他來到教室里時,那種祥和的道德氛圍立即會感染在座的每一個人,每一句話乃至每一句話的語調都給人一種心靈啟迪、渾身舒爽之感。在這種莊嚴卻寬松的氣氛中,心靈就像在洗澡一樣清爽,人似乎站得更直了。這是一位作家在晚年時說起他的一位老師對自己深刻影響的肺腑之言。
3.教師是“知識傳授者”。教書育人是教師的神圣職責,教書是學校教育中教師培養人才的主要工作,通過教書這一工作形式達到為國家、民族和社會發展培養人才的目的。教師的功能就是把人類已有的知識經驗傳授給學生,使年輕一代獲得發展的較高起點。同時,對于求知的學生來說,教師是他們探求知識的寶庫,是一本活的教科書.是他們獲取知識、增長才智的源泉。因此,教師要承擔“知識傳授者”的角色。
教師的這一角色特征,決定了教師必須擁有豐富的知識,必須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在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廣博的基礎知識去豐富學生的頭腦,開闊學生的視野;通過精深的專業知識和理論引導學生深入地鉆研,探求知識的內在規律;通過現代科學技術的新知識、新成果以及所教授科目的最新情況、最新報考去加深學生的知識基礎,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使他們有積極學習的愿望。教師要能做到這些,必須不斷地探求新知,成為一個永無止境的學習者。
教師應不斷探求新知,刻苦鉆研,努力使自己成為某一學科領域內的專家和學者,但這并不代表著教師以此就能扮演好知識傳授者的角色。作為知識傳授者,教師要善于運用教育教學規律組織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使他們準確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知識。同時,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以“教”為重心轉移到以“學”為重心,由以“傳授知識”為重心轉移到以“培養能力”為重心。
隨著知識更新急劇加快,教師若不進行知識的加快更新就無法勝任教師工作。終身學習是21世紀的生存理念,對教師這一職業而言更為重要。教育不僅要跟上時代的發展,而且要面向未來。在新課程改革中,要求學生探究性學習,要求教師開發校本課程。這些都對教師傳統的教書匠角色提出了挑戰,要求教師轉變為終身學習者。教師在關注本學科專業知識的同時,要注意了解相近學科的知識體系;要廣泛涉獵經濟、技術、文化等領域,關注自然環境和社會發展;努力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確立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意識,并具有將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整合于教學的能力。此外,教師還要掌握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相關知識,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質。
4.教師是“組織管理者”。教師這一角色主要體現在教師對學生的管理,既是行使權力又是用自己的言行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這是與其他管理者不完全相同的角色心理特點。
由于學生來自于不同的家庭,他們在思想、品德、智力、興趣和性格等方面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需要教師把他們組織在良好的班集體中學習和生活。而且這些小學生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和思想品德打基礎的時期,知識經驗少,自理能力差,各方面都比較稚嫩,更需要教師來指導他們的學習、活動和生活,為他們解決各種困難。教師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在精神振奮和團結一致的集體里學習比在渙散的集體里和個別學習更有效。這些都要求教師來承擔“組織管理者”的角色,組織好班集體,管理好班集體。
教師承擔學生集體的“組織管理者”角色,就要發揮其組織和管理職能,要從集體中選拔學生干部,培養積極分子,形成以積極分子為核心的班級集體;創造和諧、民主、進取的集體環境和正確的集體輿論,形成良好的班風;培養學生高尚的精神面貌和自覺遵守紀律的習慣,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和積極向上的心理氛圍;開展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和教育活動,并在各項活動中通過有效的管理來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發展他們的能力,完善他們的個性,最終形成優秀的班集體。
教師作為組織管理者,享有一定的權力,如獎勵和懲罰的權力、安排班級活動的權力、維持教學秩序的權力等。教師要恰當使用這種權力,發揮其管理作用,正確指導學生個體和組織良好的班集體;切忌“以權壓人”、“命令主義”、“獨裁高壓”等不當的管理傾向,防止學生產生逆反心理。避免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和消極作用,從而使教師更好地擔當起“組織管理者”的角色。
5.教師是學生的“朋友和知己”。許多調查結果表明:學生所喜歡的教師中得分較高的一項就是教師耐心、溫和、容易接近。他們不僅希望教師知識廣博,有良好的教學方法,而且也非常希望教師成為他們可以信賴、真誠和無話不談的摯友。同時,如果教師成為學生的朋友與知己,會有助于形成師生間融洽的情感關系,使師生親密合作,營造愉快的情緒氣氛,成為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內驅力。學生也因此樂于接受教師的影響,對教師所教的課程產生興趣和愛好,完全消除了恐懼、焦慮等心理負擔,主動性、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因此,教師應擔當學生的“朋友與知己”的角色。
教師擔當學生的“朋友與知己”的角色,就要充分認識到在學校教育中,盡管教師是指導者,學生是被指導者;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為學生服務的.他們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完成各自的教授任務和學習任務,不存在身價高低之分,他們的社會地位在政治上和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應該成為值得學生信賴的朋友。此外,教師要耐心地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并能理解和認可學生的不同意見與分歧,以真誠的態度與學生友好相處,分享他們的歡樂與喜悅,分擔他們的痛苦和憂愁,增進彼此的了解和信任。這樣。學生會向教師敞開心扉,把自己的苦悶、煩惱、歡愉、興奮及過失盡情地與教師傾訴,甚至把不愿告訴父母的內心秘密傾吐給教師,使不良情緒得到發泄,緊張、焦慮得到排除,從而以積極的情緒投人學習生活之中。
教師擔當學生的“朋友與知己”.應特別注意教師是為全體學生服務的,而不是單純某一個或幾個學生的朋友和知己。同時,雖然教師作為學生的朋友,但絕不能把教師等同于學生.如果教師與學生過于親密、打得火熱,對他們的過失一概持不批評或容忍的態度,往往會使學生誤認為是教師對錯誤的贊同和諒解;如果教師為取得學生的好感而放棄原則也是不恰當的,這樣會導致教育工作的失敗。
6.教師是學生的“心理保健醫”。在教師眼里,“學生”除具有血肉之軀,還是具有思想情感的“社會人”。學校教育,既要考慮給予學生一個健康的體魄,也要重視給予學生一個美好的心靈。對于精神健康,我國前衛生部長陳敏章曾解釋說:健康包括社交健康,能融洽愉快地從事健康性的工作和學習及其他個人活動;精神與心理健康,能使自己的行為與其價值相當一致。現代教育家魏書生曾說:走入學生的心靈世界中去,就會發現那是一個廣闊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許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難題,都會在那里尋找到答案。對學生細致入微的了解,使教師的教育工作如同有了源頭之水,常做常新。教師作為學生的保健者,應當充分重視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工作的豐富內涵。
遼寧教師資格證VIP班:怎樣讓備考才萬無一失?233網校教師資格,講師帶你告別盲目備考,輕松掌握考點!零基礎VIP班,不過免費重學!點擊免費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