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小學教師的人格特點
一、教師人格的含義及特征
(一)教師人格的含義
“人格”在心理學中是一個很復雜且又很重要的概念,通常人格指一個人的才智、情緒、愿望、價值觀和習慣的行為方式的有機整合,它賦予個人適應環境的獨特模式。俄國大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說過,教師的人格對于年輕的心靈來說,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教師的人格是教育事業的一切,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因此,在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中,塑造現代教師人格始終是一項基礎性工程。人格是人的社會性的集中體現,它帶有職業的烙印,不同的職業有不同的人格特質和模式要求。“教師人格”是指教師應具備的優良的情感及意志結構、合理的心理結構、穩定的道德意識和個體內在的行為傾向性。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的人格模式要求應當先于、優于和高于其他行業的人格模式要求。也就是說,教師人格應該是全社會的表率。
(二)教師人格的特征
1.先進性。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因此,對教師的人格要求應當比其他職業更高、更先進。教師教育學生,不僅通過言教,而且還通過身教。教師不僅要用豐富的學識教人,更要用自己的品格教人,即以自己的良好道德行為去影響、啟迪和感化學生的心靈。
2.示范性。“師者,人之模范”。教師的勞動對象是可塑性大、身心尚未成熟的兒童和青少年。教師的言談舉止、待人處世,乃至氣質。性格等,都會對學生起著熏陶、感染和潛移默化的作用。
3.繼承性和穩定性。教師的人格魅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長期積淀、繼承、發展的結果。從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到今天的“春蠶”、“紅燭”、“園丁”、“人梯”精神,兩千多年來,教師的人格魅力已成為我們民族寶貴的道德倫理財富。
4.奉獻性。教師的工作是“樹人”工程,雖功在千秋,卻難以取得立竿見影的收獲。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高尚品質和以無私奉獻為基礎的人格魅力。
5.合作性。在教育工作中,要摒棄文人相輕、嫉賢妒能、業務封鎖的不良陋習。同事之間應相互幫助支持,團結協作,共同創造出一個良好的工作集體。因為現代的教學已經不可能單獨由個別教師來完成了,而必須由各門學科和發揮不同職能的教師共同承擔。
遼寧教師資格證VIP班:怎樣讓備考才萬無一失?233網校教師資格,講師帶你告別盲目備考,輕松掌握考點!零基礎VIP班,不過免費重學!點擊免費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