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青少年觀察力發展的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采取相應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的觀察力,主要包括:
1.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活動是觀察力發展的基礎。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可以向不同年級的學生提出難易不等的觀察訓練要求。在中學作文教學中,讓中年級學生觀察比較熟悉的、特點比較明顯的人和事物,寫簡單的觀察日記。讓高年級學生觀察特點不外露、需要仔細鉆研的人和事物,寫比較復雜的觀察日記或記敘文?;蛘哂柧氈袑W生學會對物理現象、化學現象、生物現象以及對人、對某些社會現象的觀察能力。通過有計劃、有目的的訓練,學生的觀察力就會逐步地發展起來。
2.明確觀察任務。觀察的效果決定于觀察任務明確到何種程度。觀察的任務越明確,觀察者對知覺對象的反映就越完整、越清晰,因而觀察的效果就越好;反之,觀察任務不明確,學生就會東看看,西望望,抓不住要領,得不到收獲。比如,每個人都無數次地觀察過天安門或它的圖片,但如果請你說出城樓上的正面有多少根大立柱,多數人都說得不大準確。這是因為以前誰都沒有給自己規定過這方面觀察任務的緣故。因此,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預先提出明確的觀察任務。例如,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觀察(地球上的五帶)地圖。在觀察前,教師首先要向學生說明所要觀察的對象是地球五帶的劃分及其在地球上的大致位置,從而形成空間分布概念。如果教師不提前向學生講明觀察的對象,學生很難明確課程內容。又如,對月相的觀察,要講清觀察時間,注意月相圓缺形狀、升起方向等。學生知道為什么觀察、觀察什么,就會因目的明確而發揮主動性,不至于無所事事或觀察后不知所云。這不僅有利于提高觀察的目的性、條理性,而且也有利于提高觀察的敏銳性。
3.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教師還應當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興趣。觀察興趣可以通過郊游、參觀、訪問等多種途徑來培養。例如,在郊游、參觀訪問的過程中,教師講解觀察到的現象,使學生懂得其中的道理。這就會激起他們的求知欲,使他們對大自然和社會現象產生觀察興趣。
4.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在培養學生觀察力的時候,教給他們觀察的方法,讓他們學會觀察。教師應要求學生在觀察之前做好必要的知識準備。觀察前的知識準備越充分,觀察的效果就越好;相反,觀察效果一定不好。
教師還要指導學生有計劃、有步驟地觀察。中學生往往容易為對象中的強烈刺激或他們感興趣的現象所吸引,而忘記了觀察的目的和任務。因此,教師應當指導學生制定好觀察計劃,要求他們嚴格按照計劃,有系統、有步驟地觀察,使他們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要引導學生在觀察時善辨多思。良好的觀察品質是善于發現細小的但很有價值的事實。觀察不等于消極的注視,必須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因此,教師要根據知覺對象的特點引導學生開動腦筋,注意搜尋每一個細節,不要放過例外的情況,向他們提出問題并試圖解答問題。要指導學生做好觀察總結。觀察告一個階段后要總結??偨Y時,學生可以檢查觀察的任務是否完成??偨Y的形式有書面的或口頭的。通過總結不僅可以提高觀察力,還能提高言語表達能力。
遼寧教師資格證VIP班:怎樣讓備考才萬無一失?233網校教師資格,講師帶你告別盲目備考,輕松掌握考點!零基礎VIP班,不過免費重學!點擊免費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