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行為方式與健康人格
行為方式作為人格的外顯特征,在給他人的印象中非常重要。他人給我們的印象,或者我們給他人的印象,首先是從他人的或我們的行為方式中得到的。健康人格在人們的行為方式中完整地體現自我的積極、健康的方式。
一、行為及行為方式
行為是指人們為適應和改造大自然或社會環境,或為生活中達到某一目標的內在心理和外在表現。具體地說,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現的一切動作都可以統稱為行為方式。它不僅表現為人的攝食、睡眠等生理活動,也包括人們日常的勞動、工作、娛樂、人際交往等社會性的活動。
人的行為錯綜復雜。為了具體研究人類的行為,心理學家建立了行為模式。歸納起來,大致可以有以下幾種:
1.華生的S→R行為模式:表示一種刺激直接引起某種反應的行為類型,是著重從神經系統來揭示行為的。S代表刺激;一代表神經系統的作用;R代表反應。
2.托爾曼的S→O→R行為模式:表示一種刺激并非直接引起某種行為,而是刺激通過有機體的中介作用而引起某種反應。S代表刺激;一代表神經系統的作用;O代表有機體;R代表反應。
由于每個人的身體狀態、知識經驗、心理狀態不同,因而刺激與反應之間有著不同關系。人對刺激的反應大致有以下幾種:①同一刺激對不同的人引起相同的行為反應;②同一刺激對不同的人引起不同的行為反應。這是由于人們的知識修養和知識狀態不同,因而產生不同的反應。例如,同一部電影,由于人們的文化素質、欣賞習慣、審美觀不同,他們的反應就有很大的差異,甚至完全對立。
3.勒溫的B=f(P·E)行為模式:表示人們的行為是個人的人格所處的環境函數。B代表行為;f代表函數;P代表個人的風格;E代表人所處的環境。
這種行為方式也可以理解為人的行為是隨著個人風格與所處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也就是說,同一個人在不同的環境中會表現出不同的行為,不同的人在相同的環境中也可能有不同的行為。
4.黎維特的行為模式:表示人的行為有三個基本概念,即人的行為是有原因的、人的行為是有動機的、人的行為是有目標的。
需要產生動機,動機引起行為,行為指向目標,當人的行為達到目標時,人的行為的原因消失,行為的動機也就隨著消失,行為也就終止。人的行為目標可分為生理的和心理的。一般來說,生理的數量有限,相對說來也比較容易達到;心理的目標不僅數量多,而且受環境與個人價值觀的影響而變化不定,也容易得到滿足。這種行為的原因與動機是不容易消失的。
遼寧教師資格證VIP班:怎樣讓備考才萬無一失?233網校教師資格,講師帶你告別盲目備考,輕松掌握考點!零基礎VIP班,不過免費重學!點擊免費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