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應對
應對指個體在面臨壓力時為減輕其負面影響而做出的認知和行為的努力過程,它包括任何消除或減弱應激源的努力,無論是健康的還是不健康的、有意識或潛意識的、現實傾向的或非現實傾向的。而應對方式是指個體在面對挫折和壓力時所采用的認知和行為方式,又可稱為應對策略或應對機制。
應對具有如下特征:
1.情境性。任何應對都是對情境中的內、外壓力的反應。應對總是對壓力情境做出反應,并且這種反應必然受到壓力情境的調節。
2.過程性。應對經歷了壓力源作用、情境壓力、認知和評價自己能力等資源、策略選擇與應用、適應或不適應性反應等一系列報考的、發展的歷程。
3.策略性。應對是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它不同于壓力作用下無意識的本能的防御反應的根本之處,在于個體有意識地認知評價內外環境壓力和自己的應對資源,有意識地選擇、應用應對策略,并在應對過程中調節和控制應對策略。
4.反映性。應對反映不同于壓力反應,這是個體在內外壓力作用下有意識地做出的認知、行為努力,即綜合的反映活動。
5.中介調節性。從壓力作用到應對反映,受到壓力情境、應對策略、人格變量、認知評價變量等若干中介因素的制約調節。
(二)應對的功能及其策略
1.應對的功能。應對的功能可分為三方面:①采取直接的行動以消除或減少壓力及增加處理壓力的資源,稱為問題取向的應對;②重新認識壓力,以便易于處理壓力,稱為認知評估取向的應對;③處理由壓力所導致的緊張、焦慮等應對方式,稱為情緒取向的應對。任何應對方式都是有價值的,它有賴于主客體間建構起來的關系和認知。評估標準的選擇應與應對過程在時間上具有較高的接近性、與該應對過程具有較強的關聯性。
2.應對策略。
(1)積極認識壓力。面對壓力,要對其有明確的、積極的、辯證的認識。首先,在思想上要承認壓力的存在。生活本身就處于壓力之中,回避無濟于事,明智的做法是不否認壓力也不人為地去設置壓力,更不搞壓力擴大化。其次,在思想上接納壓力。當某事構成壓力時,用積極的心態去對待,要堅信事情總有解決方法。研究表明,只有在一定的壓力之下,人們才能充分、有效地調動體內的積極因素。有了壓力才會有動力,這種動力會促使人的認識能力深化、才干得到增長、適應社會的能力得到提高。
(2)情緒定向應對和問題定向應對相結合。情緒定向應對以情緒體驗和情緒表現為特征,與個體心理的自我防御機制有關。例如,心理壓力大的時候,可以到戶外散步,以緩解自己的心理壓力。此外,還可以從人際關系中獲得有效的慰藉和幫助。要建立和諧的家庭、社會、朋友和同事關系,隨時與他們保持聯系,一旦遇到煩惱和不安,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向他們傾訴和宣泄。
問題定向應對是指應對壓力源,即處理引起壓力的事件本身,分析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后付諸行動。面對壓力時,要明確壓力事件,優先解決當前最大的壓力事件,分析問題事件的來龍去脈,確認個人對問題的處理能力和有助于解決問題的信息,善于運用自身的社會支持系統,幫助自己尋找和重建曾經失去的自信心,并使之成為應對各種困難的有效手段。
只有把情緒應對和問題定向應對適時結合起來,才能在情緒正常疏導發泄的同時,及時用積極的心態面對問題帶來的壓力,從而冷靜理智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3)明確自我效能,調整奮斗目標。自我效能感是社會認知理論中的核心概念,是指人們對個人行動控制的知覺或信念。要根據自己能力大小,客觀、實事求是地估價自己的水平、能力、身價,切不可好高騖遠,社會期望值和自我意識不能太高,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自己的奮斗目標。期望值越高,心理承受力越差。另外,在確定奮斗目標時要清晰、具體,這樣向目標奮進時,隨時可知道自己向目標靠近了多少,體會日益抵達成功的成就感。
(4)社會支持。擁有較多支持型社會聯系(如配偶、朋友、親屬和團體成員)的人不易患與壓力有關的疾病。因為朋友和親屬能提供多方面的支持,能夠提供信息、忠告、友誼,甚至能夠提供財力或物質上的幫助,所有這些都有助于降低無助感,增強對自己應對能力的信心。可是,社會支持是復雜的,朋友、鄰居、親戚和同事的支持行為有時可能會增加緊張程度。因此,支持和幫助的方法必須得體合適。
遼寧教師資格證VIP班:怎樣讓備考才萬無一失?233網校教師資格,講師帶你告別盲目備考,輕松掌握考點!零基礎VIP班,不過免費重學!點擊免費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