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通過廣泛研究后認為,人際吸引的條件主要是熟悉、吸引人的個人特征、相似與互補、喜歡與愛情等。
(一)熟悉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除了在少數時候把喜歡的情感投向自己認同的歌星、影星、體育明星之外,更多的時候都把這種情感投向周圍與自己有直接交往的對象,并在其中選擇交往或合作的伙伴。很自然地,能夠相互接觸、彼此之間存在交往的可能性就成了人際吸引的前提條件。
社會角色關系影響人際關系的一個途徑,就是它使人們不可避免地發生交往。人際關系的由淺入深也正是從相互接觸和初步交往開始的。
研究發現,熟悉的本身就可以增加一個人對于某種對象的喜歡。例如,大學生進入大學后,最初的人際關系都是從宿舍與老鄉開始的。相比之下,由于安排在一個屋檐下,彼此的熟悉程度顯然高于非本宿舍成員,大學生最好的朋友往往都在同一宿舍。而老鄉由于地緣關系,在陌生環境會產生心理上的親近感。
另外一點是熟悉對象的性質與喜歡程度。熟悉不是引起喜歡的唯一變量,但熟悉可以增加人們對積極和中性對象的喜歡程度。熟悉使人們更容易辨認事物,學習過程本身改變了人們辨認事物和對其分類的能力,這種改變使人變得更為積極。
(二)個人特征
1.才能。人對有能力的人的態度往往出人意料。表面上,似乎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一個人能力越高、越是完善,就越能受到歡迎。但研究表明,實際上,在一個群體中最有能力、最能出好主意的人通常不是最受喜愛的人,因為人對于別人有兩種不同的需要。一方面,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周圍的人有才能,有一個令人愉快的人際關系圈。但是,如果別人的才能使人們可望不可及,則會產生心理壓力。因此,當一個榜樣被描繪成在才能和人格完善上都達到了普通人不可企及的地步時,人們就只好敬而遠之。當然,才能與被人喜歡的程度在一定范圍內成比例關系,超出這個范圍,其才能所造成的壓力這一變量就成了主要的作用因素,人們可能選擇逃避或拒絕,任何一個人都不愿意選擇一個總是貶低自己無能和低劣的對象去喜歡。
2.外貌。外貌特點對人際交往的影響在大多數情況下是顯而易見的,人們都喜歡那些外表漂亮、有吸引力的人。但是,外貌這個因素在人際交往中也具有“輻射效應”。蘭迪等人的一項研究就發現了有趣的現象,他們讓男性被試評價有關電影影響社會的短文,告訴被試短文的作者是女性。文章的客觀質量有好有壞,文章的作者也分為有魅力組、無魅力組和控制組。有魅力組的短文所附的作者照片是有魅力的女性,無魅力組的短文所附的作者照片是無魅力的女性,控制組的短文不附照片。由于輻射作用,同樣的文章,當被認為是有魅力的作者寫的,此時所得到的評價更高,且文章本身質量并不好的時候這種效應更加明顯。
然而,進一步研究表明,人們對有魅力的人所做的判斷并不總是朝向有利的一面。西格爾等人的一項研究就顯示了這種現象。研究者讓被試閱讀詳細的案件材料,讓他們設想自己是法官,要對罪犯判刑。分為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漂亮的女性罪犯照片附在案例上;第二組案例所附照片是無魅力的女性罪犯;第三組是控制組。而案件又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詐騙,另一種是偷竊。表10一6所示是該研究的結果。
表10—6 判刑的平均年份
被告人的魅力 | |||
罪行 |
有魅力 |
無魅力 |
控制組 |
詐騙 |
5.45 |
4.35 |
4.35 |
偷竊 |
2.80 |
5.20 |
5.10 |
顯然,對于被認為與魅力有關的詐騙罪,被試傾向于對有魅力的罪犯給予重判,平均刑期明顯長于其他兩組,而其他兩組間沒有明顯的差別。另一方面,在與外表魅力無關的偷竊罪方面,具有外表魅力的罪犯卻得到了同情,平均給予的判刑年數低于其他兩組。
可見,盡管在一般情況下漂亮的外表會產生“輻射效應”,能夠使人們做出更為積極的評價,但是當人們感到有外表魅力的人在濫用自己的美貌時,則會反過來傾向于做出對其更不利的判斷。
3.人格品質。隨著人際交往的深入,外在的因素變得越來越不重要,而交往者的內在品質卻變得越來越重要。安德森曾向100名大學生展示了表現性格的555個形容詞的詞表,詢問大學生對各種性格的人的喜歡或厭惡程度,讓他們評價各個詞,并按照自己對它們的喜歡程度排出順序。在這一序列中,有代表的人格品質有三類:排在整個序列最前面的高度受人喜歡的品質、位于序列中間的介于積極與消極之間的中性品質及排列在序列末尾的高度令人厭惡的品質。表10一7所示是三類代表人格品質的列表,每類20個品質特征。
表10—7 影響人際關系的主要人格品質
最積極的品質 |
中間品質 |
最消極的品質 |
真誠 |
固 執 |
古怪 |
誠實 |
刻板 |
不友好 |
理解 |
大膽 |
敵意 |
忠誠 |
謹慎 |
饒舌 |
真實 |
易激動 |
自 私 |
可信 |
文靜 |
粗魯 |
智 慧 |
沖動 |
自 負 |
可信賴 |
好斗 |
貪婪 |
有思想 |
靦腆 |
不真誠 |
體貼 |
易動情 |
不善良 |
熱情 |
羞怯 |
不可信 |
善 良 |
天真 |
惡毒 |
友 好 |
不明朗 |
虛假 |
快樂 |
好動 |
討厭 |
不自私 |
空想 |
不老實 |
幽默 |
物欲 |
冷酷 |
負 責 |
反叛 |
邪惡 |
開 朗 |
孤獨 |
裝假 |
信任 |
依賴 |
說謊 |
(*由上至下表示受人歡迎的程度逐漸遞減)
(三)相似與互補
1.相似。相似會導致人際吸引,這一點已為大量實驗研究所證明。紐科姆曾做過一個實驗。這個實驗的對象是公開征求招來的志愿住宿者,共17人,都是大學生。進入宿舍以前,測定了他們關于經濟、政治、審美、社會福利等方面的態度和價值觀以及他們的人格特征,然后將對于上述問題的態度、價值觀和人格特征相似和不相似的大學生混合安排在幾個寢室,一起生活4個月。在這4個月中,定期測定他們對上述問題的看法和態度,讓大學生互相評價室內成員——喜歡誰,不喜歡誰。結果表明,在相處的初期,空間距離決定了人們之間的吸引力;到了后期,相互吸引發生了變化,彼此之間的態度和價值觀越是相似的人則相互之間的吸引力越大。
日常生活中,各種情況的相似都能引起程度不同的人際吸引效應。共同的態度、信仰、價值觀和興趣,共同的語言、種族、國籍、出生地,共同的民族、文化、宗教、背景,共同的教育水平、年齡、職業、社會階層,乃至共同的身份特征,如身高、體重及居住地等,都能在一定條件下不同程度地增加人們的相互吸引。
2.互補。人們有喜歡那些與自己相似者的一面,也有喜歡那些與自己人格品質相反者的一面。像這樣雙方不同的心理品質,可以使對方得到心理上的補償。也就是說,當雙方的需要以及對于對方的期望正好呈互補關系時就會產生強烈的吸引力。例如,具有強烈支配性格的人不容易與性格相同的人相處,但他們可能與具有順從性格的人和睦相處,甚至建立起密切關系。日常生活中常有急性人和慢性人合作得很好、愛聽的和愛說的成了朋友的現象,正說明了這種“剛柔相濟”關系的特點。這種關系一般發生在交情較深的個人之間。
相似性和互補性看上去似乎是矛盾的,實際上二者有時也是一致的。例如,在戀愛、婚姻中,支配型的男性和順從型的女性彼此有吸引力。這是因為他們對男女關系中的男女角色看法一致,認為男性應起支配作用,女性應順從。研究表明,相似性原則在喜歡中起重要作用,但有時候,當兩個人的角色作用不同時,互補性原則起重要作用。在這些場合,人們喜歡那些行為與角色相符合的人。由于他們的角色不同,他們的行為也就是互補的,而不是相似的。
(四)愛情
1.愛情和喜歡的區別。與性吸引有關的愛情也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吸引的一個原因。在這里,將同性相戀的特殊問題放下,使討論限定在異性愛情范圍內。
魯賓系統地研究了愛情與喜愛的聯系與區別。他認為喜歡與愛情是兩種既相互密切關聯但又各不相同的情感。喜歡的兩個最主要因素為:一是人際吸引的雙方有共同的理解;二是喜歡的主體對所喜歡的對象有積極的評價和尊重。而愛情有如下三個最重要因素:一是依戀。卷入愛情的戀人在感到孤獨時,會高度特意地去尋求自己戀人的伴同和寬慰;而別人不能有同樣慰藉的作用。二是關懷與奉獻。戀人之間會彼此高度關懷對方的情感狀態,感到使對方快樂和幸福是自己的責任,并對對方的不足表現出高度寬容。在愛情關系沒有受到他人威脅時,表現關懷與奉獻的一方對自己的行為往往有純粹無私的崇高感。三是親密。被愛情所裹挾的戀人不僅有著對對方的高度信賴,并且有特殊的身體接觸的需要。戀愛之初,這種身體接觸需要是泛化的高度依戀需要的反映,在一定意義上,它很像高度依戀母親的幼兒對母親愛撫的需要。
通常情況下,一個成熟的青年人可以明確區分自己對別人的喜歡與愛情之間的區別,但對于剛進入青春萌動時期的少年男女,由于依賴、尊重、喜歡與新出現的性意味著朦朧愛情還沒有出現高度分化,因而常常會把對自己偶像的崇敬、尊重,對長者的依賴與喜歡情感以及愛情混淆在一起。
2.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對愛情展開科學研究的另一個重要發現,就是確認了當出現干擾戀愛雙方愛情關系的外在力量時,戀愛雙方的情感反而會加強,戀愛關系也因此更加牢固。德里斯科爾等人在“雙親影響和羅曼蒂克愛情”的研究中借名于莎士比亞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稱這種現象為“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莎翁的這一悲劇故事描寫的正是這種試圖破壞兩個人的愛情關系,反而使兩個人愛得更深的現象。羅密歐與朱麗葉相愛,但由于雙方家族世仇,他們的愛情遭到雙方家庭的竭力阻礙。然而,家庭的壓迫非但沒有使他們彼此分手,反而使他們愛得更深,直至雙雙殉情而亡。
德里斯科爾等人1972年研究了91對已婚夫婦和相戀已達8個月以上的49對戀人,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是考察被研究夫婦與戀人的彼此相愛程度與他們父母干涉程度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在一定范圍內,父母干涉程度越高,彼此之間相愛也就越深。研究后的6~10個月期間,他又對這些被研究者做了調查,試圖了解他們父母的干涉是否改變了他們之間的關系和相愛的水平。結果證明,父母干涉程度與戀人們的情感變化成顯著正相關,也即父母干涉越大,戀人們愛得也越深。
認知失調理論已經很好地解釋了選擇自由與對所選擇對象喜歡程度之間的關系。如果選擇是自愿的,人們會傾向于增加對所選擇對象的喜歡程度;而當選擇是強迫的時候,人們會降低對所選擇對象的好感。因此,當強迫人們做出某種選擇時,人們對這種選擇會產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而這種心態會促使人們做出相反的選擇,并實際上增加對自己所選擇對象的喜歡。因此,當外在壓力要求人們放棄選擇自己的戀人時,由于心理抗拒的作用,人們反而更轉向自己選擇的戀人,并增加對戀人的喜歡程度。
遼寧教師資格證VIP班:怎樣讓備考才萬無一失?233網校教師資格,講師帶你告別盲目備考,輕松掌握考點!零基礎VIP班,不過免費重學!點擊免費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