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小學科學學科知識
一、單項選擇題
1.B【解析】1903年,小學正式開設科學課程,當時稱為格致課。
2.A【解析】2001年頒布的《國家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主要特點有:(1)與時俱進;(2)高瞻遠矚;(3)系統完善;(4)靈活變通。
3.B【解析】小學科學課程通過科學知識、科學探究、科學態度三條主線,將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融會貫通。所以不屬于小學科學課程設計的主線的是科學方法。
4.C【解析】近現代我國小學科學教育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劃分為四個時期,分別是第一個時期(1903~1948)、第二個時期(1949~1979)、第三個時期(1980~2000)、第四個時期(2001至今)。
5.C【解析】第三時期我國開始初步形成自己的科學教材教法體系,第四時期,較完善的科學教材教法體系開始形成,新的科學教材處于實驗階段。
6.A【解析】l904年“癸卯學制”頒布和實施后,科學教育以法令形式被正式納入教育體系中,科學教育開始初步進入制度化階段。
7.D【解析】全面提高每一位學生的科學素質是科學課程的核心理念。其他三項也是小學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但不是核心理念。
8.B【解析】人與自然是自然科學體系的中心概念。
9.D【解析】興趣、態度、意志與人的情感有關,屬于自然科學的思想情感教學目標。
10.A【解析】根據《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自然科學課程的教育目的是提高公民的科學素養。
11.D【解析】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主張人和自然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人們只能在人同自然的相互作用中認識自然界以及認識人自己,建立人同自然相統一的辯證世界圖景。
12.B【解析】科學素養的四個核心因素是科學興趣、科學精神、科學概念和科學方法。
13.B【解析】放大鏡是用來觀察物體細節的簡單目視光學器件,是焦距比眼的明視距離小得多的會聚透鏡。物體在人眼視網膜上所成像的大小正比于物對眼所張的角(視角)。
14.C【解析】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評價與科學學習的內容、方法和結果無關,只與科學學習的態度相關。
15.A【解析】生態系統是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內,各種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而相互作用的一個自然系統。陰濕山洼中堆放著長滿苔蘚的腐木,并生活著多種生物,它們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構成了一個生態系統。
16.D【解析】生態平衡,又稱“自然平衡”,指自然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作用而建立起來的報考平衡聯系。
17.B【解析】技術是人在改造自然、改造社會,以及改造自我的過程中所用到的一切手段、方法的總和。其可包括物體形態、智能形態、社會形態三個方面。
18.A【解析】小學科學綜合性學習是小學生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主要陣地,是提高小學生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的有效載體。
二、材料分析題
1.【參考答案】
要讓小組合作學習真正發揮作用,必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課前就要認真做準備,可以先回答下列問題:
為什么這節課(這個環節)要進行小組合作?不用行嗎?
如果要用,什么時候進行?問題怎么提?大概需要多長時間?可能會出現哪些情況?
教師該如何點撥、引導?
如何把全班教學、小組教學、個人自學三種具體的教學形式結合起來,做到優勢互補?
小學科學學習中,哪些內容適合進行班級集體教學、哪些內容適合小組合作學習、哪些內容適合學生個人自學?
要根據學生情況和教學內容有所選擇,從而避免一些形式主義的做法,提高小組學習的效率。課中,當學生在合作學習時,教師不是等待,不是觀望,更不是干自己的其他事情,而是深入小組當中,了解學生合作的進程,討論的焦點,等等,為下一個環節的安排做好充分的準備,擔負著更大的管理和調控的職責。
2.【參考答案】
在教學中,教師要始終關注學生,注意對小組合作學習中探究的方法、規則的指導和點撥。
比如,在小組合作探究前先引發學生提出問題:“關于這兩袋粉末,你有什么問題?”
讓問題來自學生,自然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在開始探究前先讓學生說說“你們準備采用什么方法?”先讓學生簡單描述自己的設想,這對更好地完成小組合作學習很重要。
在小組合作前,還應該對學生進行具體的指導,學生才知道如何去開展活動,才知道如何進行密切的合作,提高合作的效率,才能使小學合作真正落到實處,真正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效能,真正促進學生合作能力的發展。
最后匯報交流前還應該讓學生也說說“交流匯報前我們要注意什么?”這樣使學生體會到交流匯報是在分享勞動成果,要學會贊美,學會理解。更重要的是,去品嘗成功的快樂,堅定了繼續研究、探討的信心。同時也把小組合作學習的一些規則自然而然地滲透其中。
3.【參考答案】
方式一是比較傳統也是大多數老師會采取的方式,采用這種方式進行教學,課堂顯得井然有序,但學生可能發現不了螞蟻的更多的特點,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得不到發展。
方式二從新課程教學理念的角度出發,比方式一處理恰當一些,教師充分尊重和理解學生的學習行為,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成為學生親密的伙伴,學生在這種氛圍中學習勢必比較主動好學。當然,采用方式二特別注意的是不能忽視教師的組織與引導作用,教師可以讓學生抓螞蟻,在地上觀察螞蟻,但教師要同時給予觀察方法的指導,觀察或游戲完了,還應組織學生進行充分研討。
三、教學設計題
1.【參考答案】
(1)引入
教師:同學們,課外我們到樹林里去觀察了許許多多的植物,特別對于大樹的觀察,同學們不僅獲得了關于這棵樹有根、莖、葉、花、果方面的事實性的知識,如它的根深深地埋藏在泥土之中,樹干很粗,葉子成手掌狀等。而且了解到樹葉生長與衰老并存。今天,你們打算重點觀察什么?(補全課題,板書:各種各樣的葉)
注:通過展示交流,學生對葉子的特點有了初步認識(各種各樣的),這為下一環節的活動奠定了基礎,激活了課堂氣氛。
(2)觀察探究
觀察①:重點——葉的形狀
注:通過分組學習、討論、研究,可以充分體現學生學習方式的初步構成,又能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觀察②:葉子的組成,葉的邊緣
注:這一環節體現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觀察能力。
觀察③:葉子的顏色、大小,葉的共同點
(3)展示葉畫
同學們,拿出你們精心設計的葉畫,讓大家共同欣賞吧!
注:這一環節檢查了學生的作業,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實踐能力。
(4)課堂深化
今天拿來這么多的葉子,你們是怎樣收集到的呢?(有的同學回答說是在校園里摘的)
全班同學激烈討論,結果是:采摘花木是錯誤的行為,學生代表總結并號召大家“愛護草木、保護環境、自我做起”。
(5)作業設計
請同學們拓印一片美麗的葉子。
2.【參考答案】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實驗獲得證據,確定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
(2)通過對比實驗,探究鐵生銹的原因。
(3)懂得確定一種物質是否是新物質需要有足夠的證據,培養證據意識。
教學重點:
認識鐵銹是不同于鐵的物質,了解其形成原因。
教學難點:
能設計完整實驗論證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堅持觀察記錄。
教學準備:
鐵片、銹鐵、鐵銹、電路、磁鐵、錘子。
教學過程:
(1)出示生活實例圖片
很多的鐵制物品被銹掉了,影響了我們的使用,要控制鐵銹就要了解鐵銹。
(2)觀察鐵銹,和鐵形成對比認識
①提出問題,明確探究任務:鐵銹是從鐵變來的,那么鐵銹是鐵嗎?學生回答。怎樣證明鐵銹是不同于鐵的新物質呢?
②取出鐵、銹鐵、鐵銹(刮下來的),仔細觀察回答,如何支持我們的看法?
③引導思路:要看鐵銹是否是鐵,除了觀察等外,我們還要看鐵銹是否擁有鐵所具有的特性來驗證,尋找證據借鑒課本資料實驗探討填寫表格。(指出:是對比實驗,注意可變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實驗注意點)
④反饋交流探討結果,展示填表。如何用你的發現說明你的看法?
⑤小結:我們通過觀察和敲擊、導電、磁鐵的吸引等實驗得到的結果都說明鐵銹不是鐵,是鐵產生的一種新物質,那么就是一種化學變化。鐵是和什么發生的化學變化呢?這是我們控制鐵銹的關鍵。
(3)探索鐵銹的成因
①教師提出問題:鐵銹是鐵和什么發生的化學變化呢?也就是鐵銹究竟是怎樣形成的。
②學生大膽討論猜測。
③制訂研究計劃。
④交流研究計劃,相互質疑補充。(對研究命題做出指導,通過比較鐵為什么生銹?
鐵生銹與什么因素有關?與學生單一猜想問題做出比較,指導問題選擇的可行性,人員分工等)
(4)總結
①下周我們再上課的時候,相信同學們對鐵銹形成的研究會有不小的收獲,我們還可以獲取避免生銹的方法。
②閱讀相關資料——鐵為什么會生銹。
特別推薦:教師資格高頻考點速記 各科題型強化練習 章節考題猜想
網校課程:想快速通關,怎樣讓備考才萬無一失?233網校教師資格講師帶你告別盲目備考,輕松掌握考點!零基礎VIP班,不過免費重學!趕緊報名吧!點擊免費試聽>>
交流區(點圖快速加群):(教師群:378498923) 微信號:lxhlxh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