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A【解析】小學教育中把學生分為高、中、低三個年級段。這種做法遵循的規律是同一年齡階段的兒童心理特征相對穩定。
2.C【解析】比奈一西蒙量表、斯坦福一比奈量表和韋克斯勒量表都是常用的智力量表。
3.C【解析】希望得到他人的關心和認可并獲得一定的地位,是人們尊重和愛的需要。
4.B【解析】皮亞杰根據所要研究的道德現象,設計編擬一些包含道德價值的對偶故事,組成不同的結構形式,要求兒童辨認是非對錯,從他們對特定行為情境中的評價中去查明他們的道德觀念,這種方法被稱為對偶故事法或間接故事法。
5.C【解析】建立操作反應時,在有機體的操作反應后,如果呈現某一后繼的刺激物,有機體的操作反應概率增加,那么該刺激產生的作用就是正強化。建立操作反應時,在有機體的操作反應后,如果撤走某一刺激物,有機體的操作反應概率增加,那么該刺激產生的作用就是負強化。而撤消正強化物和呈現負強化物都會導致反應概率下降,是對操作行為進行懲罰的過程。因此答案是C。
6.A【解析】成績好則自我概念強,說明二者之間有相關關系。
7.B【解析】這種方法屬于開放式問卷法。
8.B【解析】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中,人格最原始的部分是本我。
9.A【解析】發散思維能夠促進創造力發展。
10.D【解析】小學生的主導活動是學習。
11.B【解析】發令槍聲本是中性刺激,因此該行為現象是條件反射。
12.A【解析】教育、政治、文化等影響小學生的心理發展,只有A是影響生理發展的因素。
13.B【解析】這里運用的原理是色彩對比明顯能引起人的無意識注意。
14.D【解析】善于遷移,能舉一反三,善于綜合分析,是思維靈活性的表現。
15.A【解析】“孩子的臉,六月的天”體現了兒童情緒的不穩定性特征。
二、名詞解釋題
16.最近發展區:兒童現有的發展水平和在有指導的情況下,借助成人的幫助才能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展區。
17.意義學習:是指兩者能夠建立實質性的、非人為的練習,即新的學習材料能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表象、符號、概念、命題相聯系。
18.精加工策略:指學習者對予給定的學習材料作更細化的、更深入的加工,以促進理解和記憶。
19.定勢:是心理操作活動的積累而形成的問題解決的刻板和準備狀態,是人們在過去經驗影響下,解決問題的傾向性。
20.道德:指一定社會為了調整人們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
三、判斷說明題
21.× 【解析】認知風格沒有好壞之分。
22.× 【解析】學習是指人和動物在生活過程中,憑借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相對持久的變化過程。
23.√ 【解析】根據對評價結果的解釋可以將教學評價分為常模參照評價和標準參照評價。
24.× 【解析】布魯姆提出的情感領域目標從低到高分為五個等級,依次為接受、反應、價值化、組織和價值與價值體系的性格化,所以最高等級應是價值與價值體系的性格化。
25.× 【解析】學習動機中等程度時效果最好。
相關試題:
特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