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在每個小題的四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一個正確的答案,并將正確答案的字母填在題干的括號內。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
1、能夠激起有機體的定向行為,并能滿足某種需要的外部條件或刺激物稱為( )。
A.需要
B.動機
C.強化
D.誘因
2、了解操作活動的結構與要求,在頭腦中建立起操作活動的定向映象的過程,稱為( )。
A.操作定向
B.操作模仿
C.操作整合
D.操作熟練
3、兩種任務在學習過程、學習材料、學習目標等方面具有的共同成分越多,遷移效果越明顯。這表明何種因素起主要作用?( )
A.相似性
B.概括經驗
C.學習策略
D.心向
4、一般在教學開始前使用,主要用來摸清學生的現在水平及個別差異,以便安排教學的評價屬于( )。
A.診斷性評定
B.形成性評定
C.總結性評定
D.非正式評定
5、下列不是根據實施教學評價的時機不同分類的是( )。
A.準備性評價
B.形成性評價
C.過程性評價
D.總結性評價
6、根據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6~11歲的兒童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 )。
A.自主感對羞恥感
B.主動感對內疚感
C.勤奮感對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
7、在智力技能形成的過程中,依據智力活動的實踐模式,以展開的、外顯的方式付諸實施的階段是( )。
A.操作方向
B.原型操作
C.原型內化
D.原型定向
8、晚上的學習效果優于白天,這是由于白天受什么干擾較多( )。
A.
前攝抑制
B.
倒攝抑制
C.
單一抑制
D.
雙重抑制
9、( )是指個體為實現最佳的認知效果而對自己的認知活動所進行的調節和控制。
A.學習策略
B.元認知策略
C.精細加工策略
D.組織策略
10、( )是指較大兒童(10歲以后)根據行為者的主觀意圖作為道德判斷的基礎,是由兒童自己內在的價值標準所支配的道德判斷。
A.主觀道德
B.客觀道德
C.他律道德
D.自律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