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
【解析】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素,主要從兩個方面影響學與教的過程。因此,答案選A。
2.ABCDE
【解析】教學媒體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是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是師生之間傳遞信息的工具。
如實物、文字、口頭語言、圖表、圖像以及動畫等。因此,答案選ABCDE。
3.B
【解析】美國的心理學家赫爾曼•威特金對學習風格的研究最為著名。他認為,場獨立者對客觀事物判斷時傾向于利用自己內在的參照(主體感覺),不易受外來因素的影響和干擾;在認知方面獨立于周圍的背景,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獨立對事物作出判斷。因此,答案選B。
4.BCDE
【解析】性格的特征差異表現在:對現實態度、理智特征、情緒特征、意志特征四個方面。因
此,答案選BCDE。
5.CDE
【解析】根據性格的特征差異,將性格分為理智型、情緒型和意志型。因此,答案選CDE。
6.BCDE
【解析】連續型操作技能是由一系列連續動作組成。換言之,操作動作本身是連續性的。如在開汽車、騎自行車、滑冰、跑步等活動中均由一系列連續動作完成。因此,答案選BCDE。
7.D
【解析】根據加涅的學習層次分類,規則或原理學習指學習兩個或兩個以上概念之間的關系。例如,物理學中的“功=力×距離”這一規則,涉及功與力和距離之問的關系。因此,答案選D。
8.D
【解析】桑代克提出學習不是建立觀念之間的聯結,而是建立刺激——反應(s~R)聯結,即在一定的刺激情境與某種反應之間形成聯結,其中不需要觀念或思維的參與。因此,答案選D。
9.BCDE
【解析】加涅按不同的學習水平,把智慧技能依次分為:辨別、概念、規則、高級規則(解決問題)等,而辨別技能是最基本的智慧技能。因此,答案選BCDE。
10.ABDE
【解析】美國心理學家奧蘇貝爾從兩個維度對認知領域的學習進行了分類:一個維度是學習進行的方式,把學習分為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另一維度是學習材料與學習者原有知識的關系,把學習分為機械學習和有意義學習。因此,答案選ABDE。
11.E
【解析】適當的超額學習,指實際學習的次數要適當超過剛好能夠回憶起來的次數。研究表明,超額學習程度達150%時,效果最佳;小于或多于150%,效果都不理想_因此,答案選E。
12.ABC
【解析】概念學習既然有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兩種形式,那么概念的教學也可采取相應的方法。一種方法是從例子到規則,叫做“例一規法”;另一種方法是從規則到例子,叫做“規一例法”。當然,實際教學中所采用的往往是這兩種思路的綜合形式“規一例一規法”。因此,答案選ABC。
13.ABC
【解析】遺忘其進程都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即遺忘在學習之后立即開始,最初的遺忘速度較快,以后逐漸減慢,這條規律最早是由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研究發現的。因此,答案選ABC。
14.BCD
【解析】學習動機是引發和維持個體學習活動,并將學習活動引向一定學習目標的動力機制,這種動力機制表現為推力、拉力和壓力三種動力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因此,答案選BCD。
15.ACE
【解析】我國教育心理學家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內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階段論。因此,答案選ACE。
16.ABC
【解析】心智技能與操作技能相比,具有以下三個特點:(1)對象具有觀念性;(2)執行具有內潛性;(3)結構具有簡縮性。因此,答案選ABC。
17.B
【解析】認同是在思想、情感、態度和行為上主動接受他人的影響,使自己的態度和行為與他人相接近。認同實質上就是對榜樣的模仿。其出發點就是試圖與榜樣一致。因此,答案選B。
18.BC
【解析】態度的認知成分指個體對態度對象所具有的帶有評價意義的觀念和信念。對于某一對象而言,不同個體的態度中所含的認知成分是不同的,某些人的態度主要基于理智方面的慎重考慮,而某些人的態度可能主要由于情感沖動;有些態度可能基于正確的觀念和信念,而有些態度可能基于錯誤的觀念和信念。因此,答案選BC。
19.A
【解析】教師對學生出現的問題不應全盤否定,更不應指責,應鼓勵學生正視并反思錯誤,引導學生嘗試新的探索,而不循規蹈矩。這樣才能避免學生出現“害怕回答問題”、“不愿回答問題”等的現象,有利于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提出自己的想法,從而促進其創造性個性的塑造。因此,答案選A。
20.DE
【解析】問題解決是指個人應用一系列的認知操作,從問題的起始狀態到達目標狀態的過程。問題解決有下面幾個基本特點:目的性;認知性;序列性。問題解決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動,即認知操作,如分析、聯想、比較、推論等。僅僅是簡單的記憶提取等單一的認知活動,都不能稱之為問題解決。問題解決要符合這三個特點。因此,答案選DE。
21.A
【解析】外部動機是指個體由外部誘因所引起的動機。例如,某些學生為了得到老師或父母的獎勵或避免受到老師或父母的懲罰而努力學習,他們從事學習活動的動機不在學習任務本身,而在學習活動之外。因此,答案選A。
22.ABCD
【解析】馬斯洛認為人具有七種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識和理解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需要,這些需要從低到高排成一個層級,較低的需要至少達到部分滿足之后才能出現對較高級需要的追求。在這些需要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這四種需要又被稱為缺失需要,是我們生存所必需的,對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必須得到一定程度滿足。因此,答案選ABCD。
23.A
【解析】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的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在動機結構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變,通常是隨著年齡、性別、個性特征、社會地位和文化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在兒童早期,附屬內驅力最為突出,他們努力學習獲得學業成就,主要是為了實現家長的期待,并得到家長的贊許。因此,答案選A。
24,C
【解析】在學習中,學習者根據學習內容畫出網絡關系圖,通過圖來圖解各種觀點是如何相互聯系的,找出知識之間的結構,這屬于組織策略;而組織策略又是認知策略中的一種。因此,答案選C。
25.DE
【解析】當人學完一系列詞匯后,馬上進行檢測,開始和結尾的幾個詞一般要比中間的詞記得牢,這就是所謂的首位效應和近位效應。“學生剛學英語時,對26個字母的記憶兩頭容易,中間難”就屬于這種現象。因此,答案選DE。
26.ACD
【解析】兒童厭學癥是-種社會病理心理狀態的產物,必須采用教育治療、家庭治療和社會治療的方法予以矯正。因此,答案選ACD。
27.B
【解析】對教師課時計劃的分析表明,與新教師相比,專家教師的課時計劃簡潔、靈活、以學生為中心并具有預見性。在備課時,專家教師會在頭腦中形成包括教學目標在內的課堂教學表象和心理特征,并且能預測執行計劃時的情況;而新教師則認為自己不能預測計劃執行時的情況,因為他們往往更多地想到自己做什么,而不知道學生將要做些什么。因此,答案選B。
28.ABCE
【解析】布魯巴奇等人l994年提出了四種反思的方法,供教師參考,分別是反思日記、詳細描述、交流討論、行動研究,而關注問題并不屬于其間。因此,答案選ABCE。
29.ABC
【解析】布魯納認為,學習包括知識的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因此,答案選ABC。
30.BCDE
【解析】通過分析操作技能形成過程中的動作特點,一般認為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與操作熟練四個階段。因此,答案選BCDE。
最新試題:
歷年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