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簡答題
1.答:(1)建構主義者一般強調,知識并不是對現實的準確表征,它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它并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2分)
(2)知識并不能精確地概括世界的法則,在具體問題中,我們并不是拿來就用,一用就靈,而是需要針對具體情境進行再創造。(2分)
(3)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可能以實體的形式存在于具體個體之外。(1分)
2.答:創造性是指個體產生新奇獨特的、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能力或特性。(2分)
研究者認為,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個:
(1)流暢性(1分)
流暢性是指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在規定的時間內產生不同觀念的數量的多少。該特征代表心智靈活,思路通達的程度。對同一問題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即表示他的流暢性越高。
(2)變通性(1分)
變通性即靈活性,指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不墨守成規,不鉆牛角尖,能隨機應變,觸 類旁通。對同一問題所想出不同類型答案越多者,變通性越高。
(3)獨創性(1分)
獨創性是指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能獨具慧心,想出不同尋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輩的意見,具有新奇性。對同一問題所提意見愈新奇獨特者,其獨創性越高。
3.答:(1)及時復習。(2分)
(2)分散復習和集中復習。(1分)
(3)復習形式多樣化。(1分)
(4)畫線。(1分)
4.答:(1)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1分)
(2)幫助學生充分認識自己,正確評價自己,接納自己。(1分)
(3)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1分)
(4)幫助學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緒。(1分)
(5)讓學生學習性衛生的知識。(0.5分)
(6)幫助學生認識求助心理咨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0.5分)
五、論述題
1.答: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認為,兒童人格的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必須經歷8個順序不變的階段,其中前5個階段屬于兒童成長和接受教育的時期。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由生物學的成熟與社會文化環境、社會期望之間的沖突和矛盾所決定的發展危
機,每一個危機都涉及一個積極的選擇與一個潛在的消極選擇之間的沖突。如果個體能夠成功合理地解決每個階段的危機和沖突,就會形成積極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發展;反之,危機得不到解決或解決的不合理,個體就會形成消極的人格特征,導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發展。(3分)
(1)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的不信任感(0~1.5歲)(2分)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發展對周圍世界,尤其是對社會環境的基本態度,培養信任感。
(2)自主感對羞恥感與懷疑(2~4歲)(2分)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自主性。兒童初步嘗試處理事情。
(3)主動感對內疚感(4—6歲)(2分)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主動性。兒童喜歡嘗試探索環境,承擔并學習掌握新的任務。
(4)勤奮感對自卑感(6—12歲)(2分)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勤奮感。此時期,絕大多數兒童已進入學校,第一次接受社會賦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社會任務。
(5)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亂(12~20歲)(2分)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指個體組織自己的動機、能力、信仰及活動經驗而形成的有關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埃里克森的理論指明了每個發展階段的任務,并給出了解決危機、完成任務的具體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師理解不同發展階段的兒童所面臨的沖突類型,從而采取相應的措施,因勢利導,對癥下藥。如對學齡初期兒童,應鼓勵其想象與創造,對兒童的建議表示贊賞并耐心回答其問題,以發展其主動的人格。教師應給進入學校的兒童創設一種良好的課 堂氣氛,使兒童理解失敗也是學習過程中必然存在的現象,教育學生學會如何理解與幫助
他人。(2分)
2.答:(1)創設有利于創造性產生的適宜環境(5分)
①創設寬松的心理環境。
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的認知功能和情感功能的充分發揮,以提高學生的創造性。
②給學生留有充分選擇的余地。
在可能的條件下,應給學生一定的權利和機會,讓有創造性的學生有時間、有機會干自己想干的事,為創造性行為的產生提供機會。
③改革考試制度與考試內容。
應使考試真正成為選拔有能力、有創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
(2)注重創造性個性的塑造(4分)
①保護好奇心。
②解除個體對答錯問題的恐懼心理。
③鼓勵獨立性和創新精神。
④重視非邏輯思維能力。
⑤給學生提供具有創造性的榜樣。
(3)開設培養創造性的課程,教授創造性思維策略(3分)
①發散思維訓練。
②推測與假設訓練。
③自我設計訓練。
④頭腦風暴訓練。
通過集體討論,使思維相互撞擊,迸發火花,達到集思廣益的效果。
最新試題:
歷年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