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填空題
1.潘菽 2.認識成分情感成分-
3.社會自我心理自我 4.反應概率強化
5.先行組織者 6.上位學習
7.產生式系統 8.操作模仿操作熟練
9.心理摸擬法 10.習俗水平后習俗水平
11.權威階段公正階段 12.流暢性變通性
13.提問反思復習 14.形式訓練說
15.教師
三、判斷說明題
1.答:錯誤。
研究表明,皮亞杰所揭示的思維發展的階段性是普遍存在的,思維發展的順序是不可變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在具體個體身上或不同文化背景條件下不存在階段的特殊性。研究表明,從前運算階段到具體運算,再到形式運算的過渡,在不同個體身上存在著顯著差異。皮亞杰也認為,大多數人只能在他們有經驗和有興趣的少數領域運用形式運算。
2.答:錯誤。
根據維特羅克對理解過程的分析,理解過程不單是信息從感覺登記到短時記憶、再到長時記憶的單向流程,而是新信息與長時記憶內容之間的雙向的相互作用過程。記憶是知識獲得中的一項重要的活動,但理解是更為核心的認知線索。
3.答:錯誤。
雖然各種直接的、專門的創造性訓練是有效、可行的,但不應取代或脫離課堂教學。許多研究證明,結合各個學科特點進行創造性思維訓練,既可以發揮教師的創造性,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排斥或脫離學科而孤立地訓練創造力,這實際上是舍本逐末的做法,不可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創造性。
4.答:正確。
根據成就動機理論,學生最有可能選擇的是成功概率為50%的任務,因為這種任務最富有現實的挑戰性。這不僅僅涉及學習任務本身的難易問題,更涉及成功的標準問題。如果學生認為不論怎樣努力也肯定會不及格時,他的學習動機就會處于極低的水平。因此,這需要教師適當地掌握評分標準,使學生感到,要得到好成績是可能的,但也不是輕而易舉的。
5.答:錯誤。
在實際的教育情境里,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并不一定會發生自我應驗的預言效應。因為教師期望效應的發生,既取決于教師自身的因素,也取決于學生的人格特征、原有認知水平、歸因風格和自我意識等眾多的心理因素。
最新試題:
歷年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