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簡答題
1.答:(1)學習表現為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1分)
(2)學習所引起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是相對持久的。(2分)
(3)學習是由反復經驗引起的。(2分)
2.答:(1)無意注意仍起著主要作用,有意注意正在發展。(2分)
(2)注意的集中性和穩定性差。(1分)
(3)注意的分配和轉移力不強。(1分)
(4)注意范圍較小。(1分)
3.答:(1)準確地示范與講解。(2分)
(2)必要而適當的練習。(1分)
(3)充分而有效的反饋。(1分)
(4)建立穩定清晰的動覺。(1分)
4.答:(1)自我中心階段(2~5歲)
自我中心階段是一種無道德規則階段,規則對兒童沒有約束力。因為他們尚不能把自己與周圍環境區分開。(2分)
(2)權威階段(6~8歲)
權威階段又稱“他律道德階段”。兒童的道德判斷受外部的價值標準所支配和制約,表現出對外在權威的絕對尊敬和順從的愿望。(1分)
(3)可逆性階段(8~10歲)
可逆性階段是自律道德階段的開始,兒童開始依據自己的內在標準進行道德判斷,不把規則看成是絕對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是同伴間共同約定的,可以修改的。(1分)
(4)公正階段(10~12歲)兒童的道德觀念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體驗到公正、平等應符合每個人的特殊情況。(1分)
五、論述題
1.答:(1)提高學生知識儲備的數量與質量(1分)
①幫助學生牢固地記憶知識(1分)
知識記憶得越牢固、越準確,提取得也就越快、越準確,成功地解決問題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②提供多種變式,促進知識的概括(1分)
只有深刻領會和理解的知識才能牢固地記憶和有效地應用,因此,教師要重視概括、抽象、歸納和總結。
③重視知識間的聯系,建立網絡化結構(1分)
(2)教授與訓練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
①結合具體學科,教授思維方法。(1分)
②外化思路,進行顯性教學。(1分)
(3)提供多種練習的機會(1分)
應避免低水平的、簡單的提問或重復的機械練習,防止學生埋沒于題海之中,應考慮練習的質量,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時段等來精選、設計例題與習題。
(4)培養思考問題的習慣(1分)
①鼓勵學生主動發現問題。(1分)
②鼓勵學生多角度提出假設。(1分)
③鼓勵自我評價與反思。(1分)
(聯系實際,適當展開,再給l~4分)
答:(1)精選教材(1分)要想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大量的有用的經驗,教學內容就必須精選。教師應選擇那些具有廣泛遷移價值的科學成果作為教材的基本內容,而每一門學科中的基本知識(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技能和行為規范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其遷移價值較大。(2分)
(2)合理編排教學內容(2分)精選的教材只有通過合理的編排才能充分發揮其遷移的效能,否則遷移效果小,甚至阻礙遷移的產生。從遷移的角度來看,合理編排的標準就是使教材達到結構化、一體化、網絡化。(2分)
(3)合理安排教學程序(2分)合理編排的教學內容是通過合理的教學程序得以體現、實施的,教學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發揮功效的最直接的環節。(2分)
(4)教授學習策略,提高遷移意識性(2分)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意味著僅教給學生組織良好的信息還是不夠的,還必須使學生了解在什么條件下遷移所學的內容、遷移的有效性如何等等。掌握必要的學習策略及其元認知策略是達到這一目標的有效手段。(2分)
最新試題:
歷年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