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狀態是一個極為復雜的報考過程,包括許多相對獨立的特質。因此,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因素也是復雜多樣的,從生物因素的作用到復雜的社會環境因素以及個體自身的沖突等,都直接或間接影響小學生的心理健康。
(一)生物因素
1.遺傳因素。生理條件是心理健康發展的物質基礎,如果沒有一定的生理條件,或這些生理條件不充分.人的心理活動就要受到影Ⅱ向或阻礙。例如.智力落后者往往存在染色體異常,有嚴重行為問題的家族中有一定成員有精神病史,可見遺傳因素X4/1,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2.內分泌系統的影響。內分泌系統對人體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內分泌系統主要由若干內分泌腺構成.包括腦垂體、甲狀腺、。腎上腺和性腺等。內分泌腺分泌激素,它能直接滲入血管。不僅可對機體代謝、生長發育有調節作用,也可對不同的器官選擇性地發揮作用,特別是人的情緒活動受刺激最大。例如。甲狀腺分泌甲狀腺激素,幼年時甲狀腺機能不足的人,骨骼和神經系統發育不全,身體矮小,智力低下,記憶和思維水平下降,可引起整個心理活動反應的遲鈍;甲狀腺機能亢進的人,神經系統興奮性高,容易形成激動、緊張、煩躁等不良心理特征。
3.生理疾病。有研究發現,與正常小學生相比,在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小學生中,早期患有高熱驚厥、頭顱外傷和其他嚴重疾病的所占百分比更大些,且差異顯著。生理疾病對他們行為方面以及心理活動的影響可能是輕微的,如出現易激惹、失眠、不安等,隨著疾病的消除,這些心理癥狀也會完全消失。但是,隨著疾病的繼續進展,心理障礙也會加劇,甚至會出現各種程度的意識障礙、幻覺、記憶障礙、躁動和攻擊行為等。
除此之外,胎內的環境以及分娩過程都是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孕婦的身體狀況、營養、情緒、睡眠,接觸煙酒、毒品、輻射和其他藥物的情況以及分娩時出現的早產、難產、窒息等異常情況,都是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二)外部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
家庭是小學生生活的第一環境,也是塑造其品格的第一所而且是最重要的學校。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老師,對兒童心理健康產生重要影響的最初因素就是家庭。
1.家庭因素。家庭因素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可以從家長素質、家庭人際關系、父母期望、家庭教養方式以及家庭重大事件等方面理解。
(1)家長素質。柱同一文化背景下.不同家長的文化程度、思想觀念、心理素質等都是存在很大差異的。高素質家長能正確處理與子女的關系,以身作則,道德高尚;低素質家長不具備教育能力,對子女或寵愛、溺愛或不聞不問、放任自流;有的家長自身品行不端,極易導
孩子。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會對1326名中小學家長及其子女的研究表明,家長的心理健康與子女的心理健康相關度很高,家長心理健康,其子女有心理問題的僅占11.67%;而家長有心理問題,其子女有行為問題的高達60%。
(2)父母期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的共同心愿,也是很多家長辛苦奔波的精神支柱。父母對孩子適度的要求,是促進孩子成長的動力。但不少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按照自己的要求來評價孩子,他們的情緒會隨著孩子成績的高低而發生較大的波動,并作用于兒童身上,對兒童心理健康的發展極為不利。例如,有的家長因孩子無法滿足自己的高期望而貶低、責罵孩子,容易使孩子產生自卑感,自暴自棄。
(3)家庭教養方式。美國心理學家鮑姆林德曾把父母教養子女的方式分為四種類型,即專斷型、放任型、權威型和民主型。這四種類型的教養方式對子女心理健康的影響具有不同作用。專斷型的教養方式使子女常常產生不滿情緒,并且具有畏縮、不信任人等個性缺陷;放任型的教養方式培養出來的子女也具有放任的色彩,生活沒有樂趣,悲觀失望,敵視、抵觸,個性不成熟,達不到同齡人的正常發展水平;權威型的教養方式使子女獲得足夠的安全感,自立自信,有探索精神并心滿意足;民主型的教養方式使子女有較強的獨立性和個性意識,善于與人交往和取悅他人。可見.權威型和民主型是比較好的家庭教養模式。
(4)家庭其他重大生活事件。父母離婚、下崗、親人生病或去世等事件對小學生的影響都是巨大的。不管哪種家庭變故,若處理不當,孩子的心靈創傷長時間無法愈合,會出現適應不良、自閉、孤獨、情緒與行為異常等不良現象,影響兒童心理健康的發展。
2.學校因素。學校是小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小學生每天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里度過的。因此,學校在小學生智力、能力、行為習慣、個性及生活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培養中都起著主導作用。在學校因素中,學校的教育指導思想、教師的素質、學生在學校的人際交往關系等,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1)學校教育指導思想。學校教育指導思想正確與否往往決定了一所學校的校風,決定了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當前,不少學校仍存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現象,這無形中給教師和小學生都造成了很大的壓力。教師為了學生能考出好分數,采取違反學生心理健康原則的教學方法、手段和措施,如加班加點、搞題海戰術等,小學生長期處于一種智力超負荷的緊張狀態,容易出現神經衰弱、失眠、注意力減退、厭學等心理行為問題。小學生書包過重、負擔過重是長期以來困擾我國教育工作的頑癥,已經成為小學生健康成長的阻礙。
(2)教師素質。學校對學生心理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是教師的素質,因為教師不僅是學習活動的發動者、組織者,同時也是學生的心理保健醫生。教師隊伍的素質,如教師的職業道德、責任感、情緒情感、個性和意志品質等心理素質,都對學生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所以,要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首先要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
(3)學校人際關系。一個有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的小學生,必然充滿歸屬感和安全感,其心理也會得到健康發展;相反,一個師生關系緊張,在班集體中遭到否定、排斥、冷淡甚至受到不公平對待的小學生,必然會產生敵對、破壞、自卑、焦慮、恐懼和抑郁等情緒反應,這對其心理健康具有不良影響。我國的一項研究表明,與正常小學生相比,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小學生在與老師和同學的人際關系狀況中,“中”和“差”的比較多,而“好”的則較少。可見,不良的學校人際關系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極大的影響。
3.社會環境。人都是生活在社會中的,小學生也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被培養起來的。一定社會的文化背景、網絡傳媒、社會風氣和學習生活環境等因素,都會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
(1)文化背景。人們生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生活方式、思想觀點、態度和情感都要受到它的制約和影響。在不同的文化影響下,兒童心理發展的健康程度是不一樣的。據報道,在美國、英國等文化發達地區,歇斯底里患者較為罕見,而憂郁患者卻很普遍;在文化水平低、文盲多的地方,如印度、埃及等國家,歇斯底里患者較多,憂郁患者卻較少。社會意識形態對人的心理健康的影響,是以社會信息為媒介的,小學生對社會信息的獲得,可來自于自己的直接觀察,也可來自于別人的間接傳授,如電視、報刊雜志、書籍、電影等。健康的社會信息,有助于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而不健康的腐朽沒落的社會信息,則會造成種種危害。如暴力電視或電影會引起小學生的攻擊和犯罪行為。
(2)社會風氣。社會風氣是指社會上某一時期流行的思潮和生活方式。社會風氣可以通過家庭、社區、同伴、傳媒、流行等途徑影響其心理健康。例如,暴力、色情等影視節目激起學生的好奇、模仿心理,導致孩子心理發展方向偏離正常軌道,還有社會曾一度刮起過“走后門”、“拉關系”、“一切向錢看”等不良風氣,這些都曾使一些小學生的心理受到了扭曲,有的小學生學會了花錢做作業、幫助人要報酬、校園暴力等。
(3)學習生活環境。處于不同學習生活環境的學生,其心理健康狀況也不盡相同。有研究發現,城鄉差異、人口密度、環境污染、噪音等與人的生存密切相關的因素,對人的心理健康狀況都存在明顯影響。如生活在城市的小學生,由于住房單元化,同鄰居伙伴的交往明顯減少,這種狀況不利于他們的社會化,使其缺乏與人交往的技巧,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
(三)個體內部心理因素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展,社會閱歷的擴展,社會化程度的提高,小學生的情感、意志、需要、動機、性格等都會出現相應的波動和變化。但是,小學生對自身心理與行為的控制、調適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尤其是高年段小學生處于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較多的少年時期,學習生活、家庭關系、社會環境對他們身心健康的影響十分明顯,他們時常反抗成人、反抗社會,因交友不慎或是步入不良團伙而出現違背社會法紀和道德規范的反社會行為。因此,對小學生生理和心理發展的特點及其自身在成長中面臨的種種問題的應對能力,是學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予以關注和考慮的問題。
遼寧教師資格證VIP班:怎樣讓備考才萬無一失?233網校教師資格,講師帶你告別盲目備考,輕松掌握考點!零基礎VIP班,不過免費重學!點擊免費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