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歸因
歸因指的是根據所獲得的各種信息對他人的外在行為表現進行分析,從而推斷其原因的過程,也就是說對自己或他人的外在行為表現的因果關系做出解釋或推論的過程。
凡是認知對象都有歸因問題,如責任歸因、動機歸因、成敗歸因、錯誤歸因等。歸因不僅影響著個人的活動成就,也影響著人際知覺和人際交往。能否對他人的行為做出正確的歸因,對一個人能否適應社會生活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只有了解了行為的原因,才能預測人在某種情況下如何行為,否則人就不能滿意地控制環境。
由于人們輕易不愿付出自己的認知資源,所以并不是對所有發生的事情都加以歸因。只有在三種情況下人們才會歸因:一是發生出乎意料的事情,如飛機失事等。二是負性事件發生時,如身患疾病、被別人責罵。三是發生對個體很重要但又不太了解、不太肯定的事,如當一位同事被炒魷魚了,其他人就會試圖了解為什么,因為被炒魷魚的原因對他們至關重要。
(二)歸因理論
歸因理論是關于知覺者推斷和解釋他人和自己行為原因的各種理論和方法的總稱。它試圖根據不同的歸因過程和歸因的作用說明歸因的各種原理。下面簡單介紹幾種有影響的歸因理論:
1.海德的歸因理論。海德重視對個人知覺的研究,認為對個人知覺的研究實質就是考察一般人處理有關他人和自己信息的方式。一個觀察者對被觀察者為何如此行動感興趣,他尋求解釋行為的因果關系。他指出,人的行為的原因可分為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內部原因是指存在于行為者本身的因素,如需要、情緒、興趣、態度、信念、努力程度等;外部原因是指行為者周圍環境中的因素,如他人的期望、獎勵、懲罰、指示、命令、天氣的好壞、工作的難易程度等。他認為,對個人知覺在人際交往上的作用就在于使觀察者能預測和控制他人的行為。
2.韋納的歸因理論。韋納認為,內因~外因只是歸因判斷的一個維度,還應當增加另一個方面,即穩定一不穩定方面。這兩個方面都是重要的,而且彼此是獨立的。穩定一不穩定方面在形成期望、預測未來的成敗上至關重要。之后,他又提出了歸因的第三個維度——可控制性,即事件的原因是個人能力控制之內還是之外。在韋納看來,這三個維度經常并存,可控制性這一維度有時本身也可以發生變化。他認為,當歸因對象是自己時,把成功的結果歸因于可控制的原因,如努力會充滿自信;歸因于不可控的原因,如能力、任務難度、運氣等則產生驚異的感覺。若把失敗的結果歸因于可控制的原因會感到內疚;歸因于不可控的原因則會感到無奈,如表10一3所示。
表10一3 韋納的歸因理論——成功與失敗的歸因
穩定性程度 | |||
控制點 |
穩定 |
不穩定 | |
內部 |
成功 失敗 |
能力 “我很笨” |
努力 “我實際上沒努力” |
外部 |
成功 失敗 |
任務的難度 “這太難了” |
運氣 “我運氣不好” |
3.凱利的歸因理論。凱利認為,可以使用三種不同的解釋說明行為的原因:即行動者、對象和環境。以教授甲批評學生乙一事為例,既可歸因于學生乙,如學生乙懶惰;也可歸因于教授甲,如教授甲是個愛批評人的人;又可歸因于環境,如環境使教授甲誤解了學生乙。這三個原因都是可能的,問題在于要找出一個真正的原因。凱利認為,要找出真正原因需要調動三種信息,即一致性、一貫性和獨特性。
(1)一致性是指其他人對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與行為者相同方式的反應。
(2)一貫性指行動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時候對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應,即行動者的行為是否穩定持久。
(3)獨特性是指行動者是否對同類其他刺激做出相同的反應,他是在眾多場合下都表現出這種行為還是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現這一行為。
一致性、一貫性和獨特性信息可以結合成9種情況,但只有3種情況是有意義的,如表10一4所示。
表10一4歸因分析模型
信息資料 |
||||
條件 |
一致性 |
一貫性 |
獨特性 |
歸因 |
1 |
高 |
高 |
高 |
對象(外歸因) |
2 |
低 |
高 |
低 |
行為者(內歸因) |
3 |
低 |
低 |
高 |
環境(外歸因) |
(三)歸因偏差
歸因是人們試圖尋找行為的原因,若不考慮歸因問題,有時很難完全理解人們的社會行為。但是,找到的原因卻不一定合理或正確,因為人們的歸因常是錯誤的、有偏差的。下面介紹幾種重要的歸因偏差:
1.基本歸因錯誤。基本歸因錯誤是指人們經常把他人的行為歸因于人格或態度等內在特質上,而忽視他們所處情境的重要性。犯這種錯誤的原因與兩方面的因素有關:一是人們總有一種對自己活動結果負責的信念,所以更多地從內因去評價結果,而忽略外因對行為的影響;二是因為情境中的行動者比其他因素突出,所以人們把原因歸于行動者,而忽略情境背景。基本歸因錯誤有時表現為行動者與觀察者之間的偏差:當人們作為一個評價者對他人的行為歸因的時候往往傾向于穩定的內部的歸因,而當人們作為自我評價者對自己的行為歸因時卻傾向于做外部的歸因,即觀察者高估個人特質因素,行動者高估情境因素的作用。
2.自利偏差。自利偏差是一種動機性的偏差,它是指人們傾向于把自己的成就歸因于自己,如能力、努力等,而否認或者推托自己失誤的責任,如“我敗下陣來是因為有人做了手腳”。印象管理理論可以較好地解釋歸因中的自利偏差。按照這一理論,人們總是試圖創造一個特殊的、良好的印象以使他人對自己有一個良好的評價。把這一概念用到自利偏差中去,當別人問原因時,人們會盡量讓對方相信,成功完全是由于自己本身,而失敗則不能怪自己,如此才能讓對方給你較高的評價。
遼寧教師資格證VIP班:怎樣讓備考才萬無一失?233網校教師資格,講師帶你告別盲目備考,輕松掌握考點!零基礎VIP班,不過免費重學!點擊免費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