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課程概述
一、單項選擇題
1.A【解析】一般認為,美國學者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課程》——書,標志著課程作為獨立研究領域的誕生,這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課程理論專著。
2.D【解析】在西方,“課程”一詞最早出現于英國教育家斯賓塞的《什么知識最有價值》一文。作為教育科學的重要倡導者,斯賓塞把課程解釋為教學內容的系統組成。
3.A【解析】在我國,課程具體表現為課程計劃、課程標準、教材。
4.C【解析】課程計劃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培養目標制定的教學和教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是學校和教師進行教學工作的依據,不經上級批準不能任意改動。其中開設哪些科目(課程設置)是課程計劃的中心和首要問題。
5.B【解析】課程標準是規定某一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是編寫教科書和教師進行教學的直接依據,也是衡量各科教學質量的重要尺度。
6.B【解析】教材的組織形式主要包括邏輯式組織、心理式組織、折中式組織三種。其中,心理式組織是以學生為本位,注重學生的興趣、需要和能力,強調以學生的經驗為教材組織的出發點,使學生愿學、樂學的組織形式。
7.C【解析】過渡式排列方式是為跨入新學段和升入高年級的學生學好新知識、掌握新方法而適當提前安排有關奠基內容的教材編排方式。
8.B【解析】螺旋式的編排方式是針對學習者的接受能力,按照繁簡、深淺、難易的程度,使一科教材內容的某些基本原理重復出現,逐步擴展,螺旋上升的編排方式。
9.D【解析】教材是指供課程教學所用的資料,是課程標準最重要的載體。課外活動不屬于教材。
10.A【解析】課程計劃是對課程設置的整體規劃,它是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制定的教學和教育工作的指導文件。開設哪些科目(課程設置)是課程計劃的中心和首要問題。
11.C【解析】學科課程也叫分科課程,是最古老、使用范圍最廣泛的課程類型。其主導價值在于傳承人類文明,強調使學生掌握、傳遞和發展人類積累下來的文化遺產。
12.A【解析】分科課程從不同的知識體系出發設計課程,強調知識本位。活動課程強調學生本位和經驗本位。
13.A【解析】分科課程的主導價值在于傳承人類文明,強調使學生掌握、傳遞和發展人類積累下來的文化遺產。
14.D【解析】活動課程最早可追溯到盧梭的“新學校”運動。杜威是活動課程的主要代表人物。
15.D【解析】活動課程是以學生的興趣、需要和能力為基礎,以學生的主體性活動的經驗為中心組織的課程。辯證唯物主義不屬于活動課程。
16.B【解析】綜合課程是指打破傳統分科課程的知識領域,組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學科領域構成的課程,強調學科之間的關聯性、統一性和內在聯系。
17.C【解析】綜合課程的主張是英國教育家懷特海1912年率先提出的。
18.C【解析】綜合課程的形式主要包括相關課程、廣域課程、融合課程和核心課程四種。
19.D【解析】廣域課程就是合并數門相鄰學科的教學內容而形成的綜合性課程。
20.D【解析】必修課程的表現形式主要包括公共課、基礎課和專業課。
21.C【解析】必修課旨在體現社會對人才的統一要求,具有統一性和強制性。必修課程的設置有利于學生達到社會的統一要求,形成共同的世界觀、價值觀和知識基礎。
22.C【解析】隱性課程又稱潛在課程、隱蔽課程,指的是學校政策及課程計劃中未明確規定的、非正式和無意識的學校學習經驗,如師生關系、校園文化、學風等。
23.B【解析】選修課程指的是學生根據自己的個人興趣、愛好決定是否學習的課程。選修課程的主導價值在于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良好個性。
24.C【解析】活動課程亦稱“經驗課程”,是指圍繞學生的需要和興趣、以活動為組織方式的課程形態,即以學生的主體性活動的經驗為中心組織的課程。活動課程倡導的理念與陶行知先生倡導的“生活教育”“教學做合一”的思想是相符的。
25.C【解析】我國的“六藝”和古希臘的“七藝”都屬于分科課程。
26.A【解析】顯性課程指的是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標而正式列入學校教學計劃的各門學科以及有目的、有組織的課外活動。顯性課程是課程的主要形式,是教學的主要載體。
27.C【解析】“隱性課程”一詞最早于杰克遜1968年出版的《班級生活》一書中出現。
28.A【解析】顯性課程具有顯露性、計劃性、行政性、規范性、可評估性等特點。其中,計劃性是其主要特征,是區分正規課程和非正規課程的主要標志。
29.C【解析】隱性課程又稱潛在課程,包括學校的物質環境、學校班級中長期形成的制度與非制度文化、學校中的人際關系三類。開發學生潛能是顯性課程的內容。
30.C【解析】國家課程是指由中央教育行政機構編制、審定和統一管理的課程;地方課程是省級教育行政部門開發設計的課程;學校課程即“校本”課程,是由學校組織和實施的課程。
31.D【解析】影響課程開發的主要因素是兒童、社會、知識三大方面。此外,課程理論也是制約課程開發的重要因素。
32.C【解析】1933年,美國“進步教育協會”成立了由泰勒領導的評價委員會;1942年評價委員會發表“史密斯一泰勒報告”第一次系統地提出了評價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泰勒也被譽為“課程評價之父”。
33.D【解析】目標模式由美國著名“現代課程理論之父”泰勒提出,以目標為課程開發的基礎和核心,圍繞課程目標的確定及其實現、評價而進行課程開發的模式。
34.B【解析】泰勒認為最主要的是必須根據繼續性、序列性(即后一經驗是在前一經驗基礎上的泛化與深化)、綜合性的標準來組織學習經驗。
35.B【解析】過程模式是指課程的開發不是為了生產出一套“計劃”,然后予以實施和評價的過程,而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研究過程,并貫穿著對整個過程的評價和修正。因為所有的這些都集中在課堂實踐中,所以教師是整個過程的核心人物。
36.B【解析】情境模式的代表人物是勞頓和斯基爾貝克。其中,勞頓提出的“文化分析”理論是該模式的理論基礎。
37.B【解析】活動課程是與分科課程相對的一種學科形式,它打破了學科邏輯組織的界限,以學生的興趣、需要和能力為基礎,通過學生自己組織的一系列活動而實施的課程。其最主要特點在于動手做,在于手腦并用,脫離書本而親身體驗,以獲得直接經驗。
38.C【解析】社會中心課程論認為教育的根本價值是社會發展,課程的最終價值是社會價值,課程是實現未來理想的運載工具。學生應該參與到社會生活中,增強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39.C【解析】永恒主義課程流派的主要觀點是:永恒理性課程價值取向,“永恒學科”是課程的核心;“復古式”是課程原則觀;以“人文教育”為核心的教學理念。
40.B【解析】活動中心課程理論主張:一切學習都來自于經驗,而學習就是經驗的改造或改組;教育應以兒童實際經驗為起點,從做中學;打破嚴格的學科界限,有步驟地擴充學習單元和組織教材,強調在活動中學習,而教師從中發揮協助作用。
41.D【解析】題干中是結構主義課程理論的中心觀點。結構主義課程理論強調課程內容以各門學科的基本結構為中心,提倡發現法學習。
42.B【解析]1859年,英國哲學家、社會學家斯賓塞在《什么知識最有價值》一書中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問題——什么知識最有價值?
43.A【解析】提出在“學科結構”基礎上的“發現學習”觀點的是結構主義課程流派的代表人物布魯納。
44.C【解析】社會中心課程論強調社會對教育的制約作用,主張根據社會的需要確定教育目的和課程活動,重視道德教育和社會權威的作用。
45.A【解析】最有影響的后現代主義課程理論代表人物主要有車里霍爾姆斯和多爾(《后現代主義課程觀》)等。
二、簡答題
1.【參考答案】
課程的具體表現形式為課程計劃、課程標準和教材。
(1)課程計劃是對課程設置的整體規劃,它是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制定的教學和教育工作的指導文件。其中,開設哪些科目(課程設置)是課程計劃的中心和首要問題。
(2)課程標準是規定某一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課程標準是編寫教科書和教師進行教學的直接依據,也是衡量各科教學質量的重要尺度。
(3)教材是指供課程教學所用的資料,是課程標準最重要的載體。狹義的教材主要指教科書。教科書是教材的主體,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
2.【參考答案】
課程計劃是對課程設置的整體規劃,它是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制定的教學和教育工作的指導文件。它具體規定了教學科目的設置(課程設置)、學科順序(課程開設順序)、課時分配(教學時數)、學年編制和學周安排。其中,開設哪些科目(課程設置)是課程計劃的中心和首要問題。
課程計劃對學校的教學、生產勞動、課外活動等做出了全面安排,是學校和教師進行教學工作的依據,不經上級批準不能任意改動。
3.【參考答案】
(1)分科課程也被稱為學科課程,是指以文化知識(科學、道德、藝術)為基礎,按照一定的價值標準,從不同的知識領域或學術領域選擇一定的內容,根據知識的邏輯體系,將所選出的知識組織為學科的課程類型。其主導價值在于傳承人類文明,強調使學生掌握、傳遞和發展人類積累下來的文化遺產。
(2)活動課程是以學生的興趣、需要和能力為基礎,通過學生自己組織的一系列活動而實施的課程。其主導價值在于使學生獲得關于現實世界的直接經驗和真切體驗。
(3)綜合課程是指打破傳統分科課程的知識領域,組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學科領域構成的課程,強調學科之間的關聯性、統一性和內在聯系。其主導價值在于通過相關學科的整合,促進學生認知的整體性發展并形成把握和解決問題的全面視野與方法。
4.【參考答案】
(1)課程是實現教育目的、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保證。
(2)課程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依據,是聯系師生的紐帶。
(3)課程是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組織形式的確定、教學手段應用的根據。
(4)課程是國家對學校教學進行檢查和監督的依據。
5.【參考答案】
影響課程開發的主要因素是兒童、社會、知識三大方面。
(1)學習者身心發展的需求(兒童因素)。
課程開發的目的是盡可能地用學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所以,學生的發展需要制約著課程開發的方向,受教育者的年齡特征、知識、能力基礎及其可接受性對課程的門類、程度、編排方式都會產生深刻的影響。
(2)社會發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社會需求)。
學校課程是一定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產物。經濟的發展影響著課程的門類,政治的發展影響著課程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占統治地位的階級意識決定著課程的管理和課程的方向。不同時期的政治文化對人才的需求也會造成課程內容上的差異。
(3)文化與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學科知識水平)。
文化和科學技術、學科知識是課程開發的知識來源,對課程的開發有著深遠的影響。文化中的價值觀、思維方式直接影響課程的內容及其表達方式;科學技術和學科知識的進步直接影響著課程的種類、內容和結構;學科的特征和性質還決定著對學科知識的選擇和組織。
此外,課程理論也是制約課程開發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社會條件基礎上形成的課程理論對課程的制定和開發起著理論的導向作用。
6.【參考答案】
分科課程也被稱為學科課程,是指以文化知識(科學、道德、藝術)為基礎,按照一定的價值標準,從不同的知識領域或學術領域選擇一定的內容,根據知識的邏輯體系,將所選出的知識組織為學科的課程類型。其特點主要表現在:
(1)從不同的知識體系出發設計課程,強調知識本位。
(2)以知識的邏輯體系為中心編制課程。
(3)重視學科的理論知識,強調把各門科學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規律和事實教給學生。
7.【參考答案】
泰勒模式即目標模式,是以目標為課程開發的基礎和核心,圍繞課程目標的確定及其實現、評價而進行課程開發的模式。
泰勒在《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一書中指出,任何層面的課程必須回答以下四個基本問題:
(1)學校應該試圖達到什么教育目標(學校應當追求的目標)。
(2)提供什么教育經驗最有可能實現這些目標(選擇和形成學習經驗)。
(3)怎樣有效組織這些教育經驗(有效地組織學習經驗)。
(4)如何確定這些目標正在得以實現(課程評價或評價結果)。
8.【參考答案】
學科中心課程理論的代表流派主要有:結構主義課程理論、要素主義課程理論和永恒主義課程理論。
(1)結構主義課程理論的代表人物是布魯納,其主要觀點是:
①主張課程內容以各門學科的基本結構為中心,學科的基本結構是由科學知識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所構成的。
②在課程上根據兒童智力發展階段的特點安排學科的基本結構。
③提倡發現法學習。
(2)要素主義課程理論的代表人物是巴格萊,其主要觀點是:
①課程的內容應該是人類文化的“共同要素”,首先要考慮的是國家和民族的利益。
②學科課程是向學生提供經驗的最佳方法。
③重視系統知識的傳授,以學科課程為中心。
(3)永恒主義課程理論的代表人物是赫欽斯,其主要觀點是:
①永恒理性課程價值取向,“永恒學科”是課程的核心。
②“復古式”課程原則觀。
③以“人文教育”為核心的教學理念。
9.【參考答案】
社會中心課程理論亦稱社會改造主義課程理論,是以適應社會需要為中心編制課程的理論。它強調社會對教育的制約作用,主張根據社會的需要確定教育目的和課程活動,重視道德教育和社會權威的作用。其基本觀點為:
(1)社會改造是課程的核心。
(2)學校課程應以建造新的社會秩序為方向,應該把學生看作社會的一員。
(3)課程知識和課程價值應該有助于學生的社會反思,喚醒學生的社會意識、社會責任和社會使命。
(4)社會問題而非知識問題才是課程的核心問題。
(5)吸收不同社會群體參與到課程開發中來。
10.【參考答案】
后現代主義課程理論是伴隨著后現代主義哲學和文化思潮對學校課程論的影響的不斷擴大而產生的一種理論流派。其代表人物主要有:車里霍爾姆斯、多爾。基本觀點如下:
(1)課程目標的靈活性。后現代主義課程理論支持課程具有“適量”的不確定性、異常性、模糊性,教學要根據具體實際制定恰當的、適合學生實際的課程目標。
(2)課程是師生進行解構和建構的文本。多爾設定了豐富性、回歸性、關聯性替代泰勒的基本標準或原理,強調課程實施不應拘泥于灌輸和闡釋,所有課程參與者都是課程的開發者,課程是師生共同探索新知識的過程。
(3)課程內容的綜合化。后現代主義者要求消解學科邊界,甚至最終取消學科本身,主張通過跨學科的、非線性的和流動鮮活的綜合課程把學生置于現實生活中,學習現實生活世界所需的知識與技能。
三、材料分析題
1.【參考答案】
這幾位教師對校本課程開發的認識是不到位的。
(1)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理念是“以學生為本”,它可以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課程,彌補國家課程的不足。
(2)開發的校本課程不是浪費,校本課程的開發有利于形成學校辦學特色,有利于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揮。
(3)校本課程的開發不一定需要大量的經驗和實踐,如規范原來的選修課、活動課和興趣小組等,都可以開發出豐富多彩的校本課程。
2.【參考答案】
(1)在傳統課程體系中,全國實行統一的課程計劃和教學大綱;使用一套統編教材;課程結構和教學要求也比較單一;以學科課程為主,缺少活動課、綜合課。新課程改革非常強調課程結構的調整,強調課程結構的綜合性原則、均衡性原則、選擇性原則。
(2)事實上,校本課程開發作為一種新的課程開發策略、一種新的課程變革模式、一種新的課程管理模式,作為對國家課程的補充,作為學校特色的體現,具有以下幾個重要的意義與作用:①完善課程體系;②促進學生個性的形成;③促進教師專業成長;④促進學校特色的形成;⑤充分利用地方和學校的課程資源。
(3)上海市這所中學的改革走在了全國的前列,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校課程體系范例。這所中學在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基礎上,重新構建了學校課程體系,把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結合起來,普通課與職業課結合起來,國家課程與學校的特色課程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學校自身的課程資源,滿足了不同資質、特長、發展方向的學生的需要。
特別推薦:教師資格高頻考點速記 各科題型強化練習 章節考題猜想
網校課程:想快速通關,怎樣讓備考才萬無一失?233網校教師資格講師帶你告別盲目備考,輕松掌握考點!零基礎VIP班,不過免費重學!趕緊報名吧!點擊免費試聽>>
交流區(點圖快速加群):(教師群:378498923) 微信號:lxhlxh233